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 张 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张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适时适当地进行德育教育,但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要注意策略性及技巧性,唯有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我相信只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及认知特点出发,注意教学的技巧与艺术,我们一定会有德智双收的效果。
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从小读童话《花婆婆》的故事,小小的心灵曾受到深深的震撼,“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的话语常常在我的内心回荡。每每在童年抒写梦想的作文中,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园丁,梦想着培育出绚丽多姿的花朵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梦想与现实的阴差阳错让我最终没有做成园丁,但是做了与她相通的职业——教师,因为在最通俗的比喻中教师就是辛勤的园丁。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们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留下了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那么,作为一名光荣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面最具号召力的旗帜。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非常必要,而我们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爱国主义篇章。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恰到好处地把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最后一课》时,同学们通过用心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具体内容,然后被小说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所表现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打动。此时我针对学生普遍轻视语文学习的现象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又该如何珍惜并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呢?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学生,我们的爱国行为并非空喊口号,热爱语文热爱我们的母语就是最好的爱国行为。
现阶段,我们所遇到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条件大多相对富裕优越,而优越的家庭条件往往容易使孩子们身上表现出一些性格缺陷,比如骄纵蛮横、自私自利、无理取闹等等,尤其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唯我独尊”。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集体意识呢?在教学七下第六单元《斑羚飞渡》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不需要斑羚他们身上的集体精神、奉献精神?我们又该如何培养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学生抒发自我的感想感受,并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谈体会,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更需要这种团结协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当布置学生共读名著《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时,我们开展了读书交流会,并结合主人公保尔的故事,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学生牢记书中的这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而我适时适度引导学生倍加珍惜这对于我们每个人仅有一次的生命。
针对学习生活中,有些孩子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这一现象,在学习课文《谈生命》时,我引导告诫学生,我们不能因为人固有一死就任意虚度光阴糟蹋生命,我们应该努力汇成一江春水,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并树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树立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所谓责任感就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而责任感对于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 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出极端的冷漠与不负责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我们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努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保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纵观生活,我们的环境已经到了让人忧虑的地步。所以树立环保意识,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真是刻不容缓。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应该主动肩负起培养学生要有环境保护意识的重担。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结合具体的课文,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我想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只局限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户外语文主题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大熔炉里历练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策略性及技巧性,千万要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及命令式的指手画脚。唯有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我相信只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及认知特点出发,注意教学的技巧与艺术,我们一定会取得德智双收的效果。
[1]朱永新.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