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彩艳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284-01
记忆是历史学科的基础。首先,没有记忆,历史知识的获得就不可能进行,历史概念也不可能形成,知识的深化更不可能发生。因为这些过程都需要以记忆为前提。其次,历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取和调动已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历史记忆为前提,历史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初中历史知识本身十分繁杂,要记这么多的历史信息而不遗忘确实很有难度。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识记困难的原因有: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学生缺乏一些记忆的方法的指导。对此,我从两个方面去提高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1.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手段与方法
关于兴趣对学习新事物的重要性很多著名人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一条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要对识记事物兴趣浓厚,都会有了解它、掌握它的强烈欲望,才能做到记忆清楚,甚至牢记不忘。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1一战到底历史知识竞赛法。"一战到底历史知识竞赛法"就是模拟电视节目《一站到底》的做法以加以改革而成。在具体实施时,我采用两种方式来操作。
一是课堂操作方式:在课堂中进行,将历史知识点通过选择题的方式用多媒体显示,学生作答,答对的继续站,错的就要坐下来,看看最后谁还能一站到底、鹤立鸡群。能够站到最后的学生他会觉得是对他历史学习的一种认可和激励,也让他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是课后操作方式: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预赛是统一抽个时间来分别进行填空题和选择题的比赛,决赛是每个班选预赛成绩最好的五个学生组成一个代表队参加年级比赛,决赛由主答队长必答题、队员必答题、猜词题(猜历史事件或人物)三个环节构成。设有最佳主答和最佳团队两个奖项。
这种方法有它的局限性:①在课堂上基本只能通过选择题的方式来进行,检查的内容不全面。②课后方式一学期一般只能进行一个阶段,时间拉得过长,学生参赛热情有所降低。③决赛阶段要有其他的老师全力配合,单靠一己之力很难完成,而且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舞台掌控能力方可成功。
1.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最有益的尝试。角色扮演迫使学生与他人合作,打开心灵的壁垒,因为一个人是演不成戏的,演出需要收集资料、编剧、确定角色、设计道具、排练、修改、确定等,演得好,是学生集体的智慧,这就使他们围绕着共同的目的出谋划策。例如《大变革的时代》一课,让学生按自愿原则分两组扮演守旧贵族和商鞅,班长扮演秦孝公。一说有角色扮演,很多学生在课前就做好了预习工作,还准备了一些道具,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他们就得牢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尽可能的理解其变法的目的和好处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演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也使课堂效果达到高潮。
不过,课堂中运用角色扮演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内容应有可演性,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要满足学生个人的主体需要和兴趣。角色扮演应选择课文中可演的内容,同时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其次,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在课前准备时,教师不要编好剧本让学生排练,需要让学生自己编排,教师可以先观看,可以提出建议,否则,就失去了角色扮演意义。再次,角色扮演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调动全体学生,发挥全体学生的智慧,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
1.3历史知识接龙游戏法。具体做法:游戏的开始和结束由老师来掌控,如从哪个学生开始,从哪个内容开始,该跳到哪个知识点,什么时候结束。游戏内容为课文所学的基础知识,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影响等,答对任意一个知识点即算通过,但后面回答的人不能重复前面的人已经回答过的知识点。开始后可按座位顺序来接龙,也可由上一个学生决定点谁来接龙(这样可能更刺激,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点到自己),谁都有表现的机会。
课堂中运用历史知识接龙游戏法的两点建议:
①历史知识接龙游戏法一般在复习课或课前的温故而知新环节使用较好。
②最好按座位顺序来接龙,这样就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也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介绍、点拨一些记忆的方法
2.1构建知识框架法。对于闭卷考试学生更显得茫茫然,面对很多的知识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律线索,组合成清晰完整、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形成简单易记的知识网。如在复习《最可爱的人》内容时可做以下知识网:
抗美援朝一、时间:二、背景:三、原因:1. 2四、目的:五、过程:1.出兵:2.两阶段:3.结果:六、英雄人物和主要战役:七、历史意义
针对这个知识网络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抓取时间、背景、原因、目的等关键词记忆就能很快的把相关的内容记下了。但是在整理知识网络图时,我们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梳理,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通过让学生从繁杂的基础知识中着手整理出网络图这一网络思维训练,学生易于发展知识"联想",知识掌握牢固了,也便于记忆了。
2.2比较记忆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然后对不同的内容进行记忆,对相同的内容联合记忆;或将容易混淆的部分列出来进行对比记忆。通过对比搞清不同问题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这样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同时,学生在比较对照、辨析异同中培养了他们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问题的能力。如:对比汉初的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有什么不同?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和亲政策,换取汉匈两族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但是它们又是不同的:汉初的"和亲"政策是被动的是屈辱的,是用所谓的"和亲"来换取边境一时的安定,其原因是汉初的国力太弱。而昭君出塞是在西汉国家强盛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再是被动的屈辱的求和,而是平等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在是短暂的边境安宁,而是民族融合的长久的和平。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对知识的区分会更明确。
除上述两种方法外,还可以使用错题收集法。让学生将练习或测试中的错题收集进来,久不久又拿出来看,加强记忆,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