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敬丽
摘要:近年来,由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连带着语文教学也日趋重要,语文的人文性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强调。语文教学中,在保证工具性的前提下,人文性得到了跟多阐述,而人文性正是语文中提出的"来源于生"的部分。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更加须要借助于自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越发显得必要。如何在初中语文新课程中实现自学能力的培养,本文从课堂理念、课堂技巧、课下训练要求等角度展开了研究讨论。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078-01
在新课标的阐述中,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做了一下陈述:第一强调了目的是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课堂上的演练,它是要体现在生活中的,那就得必须离开课堂,此时教师是无法再起到引导作用的。第二强调了教师语文教学要遵从语文教育特点。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理解是开放的,在语文学习和生活运用中,学生要接触大量的文本材料,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是示范,剩下的实践操作就依赖学生独立完成了。第三是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所具有的共同点都是没有教师的监督和参与,在离开教师的参与下,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已有知识基础,展开新知识的学习,就需要拥有将知识运用于时间的能力,也就是自学能力。第四是语文课堂要致力于建设开放性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放与活力依赖于思想的多元,这就不能让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要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就必须进行独立思考,这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自学的过程。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解读、理解,不难发现,语文自学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文做出了以下研究。
1.课堂教学理念
无论是新课标的重点强调,还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体现,语文都不是一门在课堂上学习,在试卷上应用的学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摆脱不了语文的实践性规律。就能力层级而言,语文的最高能力层级是表达运用和探究,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是很少建立在统一材料文本上的。生活中的读报、听广播、浏览新闻网页等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直接或间接地都必须运用到理解力,这一过程就是知识、技能的迁移,也就是自学能力。知识是不变的,运用的方式,运用的过程方法往往是根据语言场景不同,不断改变的,那么训练学生生运用知识的方法就显的尤为重要。教师授课过程中,明确以知识积累为基础,方法训练为重点的原则,才能够向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向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制定教学方案。因此,教师明确语文教学的重点,重视方法训练,为整个初中语文新课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供了可能。
2.课堂实施技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停留在假设状态。上课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式,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根据老师讲授的知识来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从而得到教师需要的答案,这样的训练并不能体现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能够自我主导学习,教师应该淡化自己的中心地位,放开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完全掌控行为,让学生参与课堂知识体系的建设,在相应的范围内自有进行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
2.1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传统的课堂,教师总会为自己设置的问题去定一个标准的答案,整堂课的教学目的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这个标准答案,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体现。事实上学生清楚有这么一个答案存在,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处在不敢挑战权威的年龄阶段,根据已有对答案产生的认识,他们猜想答案的性质,从而放弃其它的任何思考,非常功利,教师要什么答案,他们就说什么答案,从未想过质疑。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开口,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表达想法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在这引导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自己的思考过程中查漏补缺,最终会优化自己的思考方式,再没就教师的前提下,学生也能够有比较完备的学习思路。
2.2充分展开讨论辩论。拥有自学思路,掌握了自学方式,那么判断学习成果的科学性也必须具备。课堂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就某一学习内容,这些见解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才是合理的,这一范围是文本生成之后所限定的,学校教学中,有教师作为检测者和评价者,但是自学时,这一检测评价过程将由学习者自己开展。课堂上鼓励每一个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各个同学互相评价,对于矛盾的地方可以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比较直观的感受到思辨过程。别的同学持反对意见,他的思维角度是什么,自己如何去向他解释,这都是一个评价的过程。自主学习掌握了这一能力,就在学习中进入到了反思的更高境界,自学能力得以体现。
3.课下训练要求
课堂之上,教师是全程陪同的,完全的自学是无法实现的,它只是为自主学习进行演示示范,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方向,学生需要在这一方向下开展实践,但对于实践效果需要教师的评定,从而确定实践方法是否合理。因而,在课后学习实践中,学生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学习机会。
3.1安排学生预习,监督实施过程。课本安排的文本,是全班难得的共有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才能实现讨论辩论的环节,因而教师要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文本。课前预习,教师没有对学生产生任何提示和引导,给了学生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独立理解和解读,这就是自学能力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在预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从而实现评价能力的训练。
3.2要求学生多读,交流读书体验。尤其是语言学科,与生活结合的非常紧密,所谓"见多识广",接受的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多读书所掌握的知识面就广,理解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那么在学习不同的知识的时候,考虑问题较为全面,这就是自学能力的体现。再多读之后,开展交流会,学生在组织自己的交流材料时,就是在梳理自己的自学成果,梳理的过程就能够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实现自主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3.3带领学生归纳,总结自学经验。在进行了一次独立的自学过程之后,根据讨论的感想,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方法,这时归纳出的方法是学生自学过程中实践得到的,他接近实际情况,更符合学生会平时的自学规律。将这些方法明确的给学生呈现出来,学生在自学遇到困难时,就有比较明确的思路进行方向调整。
4.结语
语文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学习语文的过程就应该回到生活中去。课堂学习时间并不能够充分的去进行自主学习训练,那么培养自学能力就不能完全依赖这有限的时间。初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基础,那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学收获,并各自抒发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最后总结反思整个过程中的所得,作为自学经验积累起来,将这有限的学习时间和资源最大化运用。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作为方法研讨的语文课去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在这些习惯的支撑下,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学活动,最终提高自学能力,实现语文新课程理念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田敏.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4,S3:99.
[2]王兆林. 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1:107-108.
[3]刘家红.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