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珠
(山西省临汾市第五中学校)
综合治理中学生手机问题
李宝珠
(山西省临汾市第五中学校)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影响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不容小视的大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处理手机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结合当代中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传统单一的处理方法收效甚微,应该慎重对待并进行系统性的综合治理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结果。
手机问题;中学生;综合治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与网络结合。手机不仅是通话工具,更是集游戏机、播放器、电脑于一身的超级智能机器。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与任课老师以及个别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到因其小巧便于携带隐藏和强大娱乐功能。手机已经成为影响中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容小视的大问题。
作为班主任,必然会遇到如何处理手机的问题。班主任通常会提前宣布关于手机的纪律,若发现有人违反纪律,则一律没收,并由老师代管至放假或者高考结束。或者直接把手机当场砸掉、扔到楼下摔个粉碎等,期望通过威慑达到让学生不敢玩手机的目的。我们认为手机是万恶之源,只要把手机没收掉,就能使学生远离其危害,而开始好好学习。但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且不说没收手机可能引起的师生冲突(学生极不情愿手机被老师拿走而产生的反抗情绪)和法律问题(班主任到底有没有没收学生财物的权利和手机丢失引发的赔偿问题等)。事实上此方法收效甚微,一部分学生会如我们所愿,从此将精力转入学习;但更多的学生会将精力投入到与老师玩捉迷藏上,玩手机行为会转入地下更加隐秘,甚至玩手机程度更甚于从前。被没收手机的学生则会把精力投入到如何要回手机或者再弄一部手机上,绞尽脑汁与老师和家长讲条件,甚至动歪脑筋,做出出格行为。
老师和学生陷入像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博弈中。老师不胜其烦,学生也是很抵触、很不配合、很逆反。这已违背老师没收学生手机的初衷。
我不是反对没收手机这个措施,没收是必须的,但不能是唯一的措施。应该有系统性的措施,来保证学生真正地能规避手机的危害。
要解决中学生的手机问题在策略上应该是堵疏结合,治其根本。
学生思想和行为犹如泛滥之水,教育工作者制定各种规范和守则,意图就是让学生的言行在我们规定的框架内行进。这种措施的出发点就是“堵”。就像鲧治理泛滥的洪水时采用息壤不断的做堤坝和堵漏洞的方法。堵,本身没有错,但是一味地堵就有问题了。堵住这里,漏了那里,让人防不胜防。洪水是一有机会就会制造漏洞而泛滥成灾的。而且堵得越厉害,破坏力就越惊人,后果就越严重。
因此,处理手机问题,应该像大禹治水一样以疏导为主。在堵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之归于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把所有精力用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上。
具体做法:
第一步,加强立志和理想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人。
手机问题实质上是理想和目标缺失而导致的。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其朝着所向往的方向行进和实现心中的理想。而后,要不断使学生形成一种反思的习惯,反思现在所做的事情是有助于还是有碍于目标的实现。比如玩手机会大量占用学习时间和分散学习精力,有碍于目标的实现。应该不断地调整自己行为,有助的行为不断加强,有碍的行为要不断减少。
第二步,主动地让学生全面了解手机,手机背后是鱼龙混杂的网络,成人对此尚不能自制而沉溺其中,更何况正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学生。可用班会形式让学生客观地认识手机,这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我们要取其利而避其害;摆正与手机的关系,要做手机的主人而不是沦为奴隶。要能拿得起放得下,真正驾驭手机,让学生充分理解老师和家长禁止手机的目的、心情和制定的措施。
第三步,减少稻田中杂草的最好办法就是多种庄稼。
减少手机对学生影响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其实玩手机的现象,反映出的是学生的一种宣泄精神压力的需求。老师和家长可根据其兴趣爱好为学生寻求一种有益、合理的压力宣泄渠道,并养成一种良好习惯。
比如通过给学生布置阅读名著的作业,让他们在知识自身魅力的感召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比如可以学习一门有兴趣的特长;参加一项户外体育运动;家长和学生一起做一些事情比如商讨如何克服弱科、偏科。一起做家务,逛书店,旅行等等。家长多花一些时间陪陪孩子,以身作则创造不玩手机的氛围,减少孩子玩手机的机会。
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在思想上与老师和家长保持一致,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和玩手机是冲突的,进而把对抗的情绪引导至对抗手机上,简言之,就是挑拨学生和手机的关系,让学生清楚老师、家长和学生目标是一致的,是一个情感利益共同体。从而使学生打心底不想玩手机,以玩手机为耻。通过客观理性地分析使学生明白手机只是一个工具,是一个物,不能沉溺其中,玩物丧志。还有比玩手机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去做。让学生觉得手机不过如此,我们没有必要为之浪费精力。
作为一名教育者,面对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简单对待,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应该从一个研究者角度深入地了解和理性地分析,准确找出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系统地解决问题。
[1]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唐译,译.九州出版社,2006.
[2]李镇西.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