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喜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构建高效课堂的思路
王永喜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在信息化教育大力推进的时代,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面临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对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理论进行高效课堂构建有几点思考,以供广大同仁在构建高效课堂中有所借鉴和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高效课堂;思路
纵观近年来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很多教师的思路和认识存在不足甚至是错误的,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本人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建高效的思路进行一点分析和探索,与同仁们一起交流。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中,一定要回答以下问题: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和准备有哪些?
3.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的支撑理论是什么?
4.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过程和策略是什么?
5.各学科之间构建高效课堂有什么区别?
6.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构建高效课堂?
根据以上六个问题,我认为广大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应有以下五个思路。
如何正确把握和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关键要从它的定义、整合层次以及它的本质,从现实教育中去理解,从自身的实践中理解,万不可都听专家定义、专家分析,总之,一切从你的实际教学中去把握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涵。我在此分析一二,根据何克抗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内涵阐述,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不再是简单的辅助教和辅助学,是彻底、全面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学习方式。它的最高目标是为了改善学习,并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它首先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构建新的学习方式,重视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打造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在当前的信息化建设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改变、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改变。所以,“整合”不是简单的“融合”,它主要是一种教育理论的“整合”,一种教学模式的“整合”,更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变。
在现代学习理论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最广泛,应用最广泛的学习理论之一,它的主要思想是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学习者)进行重新定位,把学习进行重新定义。学习者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是学习主体,教育者应该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所以,教育者在教学中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设计思想。
在当前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必须让每一位教师懂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提出挑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活学活用。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每一位教师一定要提前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提早准备好所需的学习资源和构建好学习环境,本人认为有以下几步可做:(1)扎实学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2)熟悉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尤其是教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和教学媒体的应用技术,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很多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无法创建,也就达不到整合的效果。(3)加强学科资源信息的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是构建高效课堂最重要的部分。(4)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进行双主导为原则的教学设计,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部分。(5)在构建高效课堂中,一定要充分注意各学科的特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构建特点和规律。
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准备,在具体实施某一课堂教学中,还要明确步骤,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构建高效课堂。(1)认真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了解学习资源的准备情况和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2)分析你的学生,知道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掌握他们的学习性格和情感情况。(3)认真选择你所熟练掌握的信息技术,千万不能追求高大上,能实现你的目标就是最好的技术。(4)合理准确地设计你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做到每一分钟都在你的掌控之中。(5)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自身的教学情况,并及时反思改进。
在实际应用中,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理论来构建高效课堂呢?各学科有各学科的特点,构建也是多种多样,但很多老师认为很复杂?根据整合的层次来说,我们基本上还处于第一层,也就是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很多教师认为很难达到二层、三层,甚至更高一层,因为高层次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很多教师总是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学生的水平太差了,整合没有办法进行。错了,这是你不了解学生。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D].北京师范大学,2008.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注: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为GS[2015]GHB052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