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红
(山东省德州市德州一中)
高中生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代春红
(山东省德州市德州一中)
阅读是学习英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却存在盲目性、主体性地位体现不充分、背景知识了解不足等问题,要提高高中生的阅读水平,就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选择同步阅读教材;拓展空间,丰富课外阅读;精读与泛读结合,发挥阅读功能。
高中英语;阅读能力;衔接工作
对于高中生的英语学习而言,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要求中,阅读在其中占的比重较大,但是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值得我们注意。
1.阅读教学存在盲目性,没有一个整体规划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没有整体和系统性谋划;(2)重教学形式、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3)教学模式灵活性不足;(4)教学重讲解题目要求,轻分析篇章结构;(5)缺乏对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分析。
2.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身份没有得到体现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在现实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其中,阅读课上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基本属于填鸭式被动接受的状态,偶尔的相互提问或小组讨论,也经常流于形式。
3.教师对阅读文章的背景知识介绍少,学生只是机械地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讲解阅读材料的句式、语法等,忽视了材料的背景知识的讲解,学生并没有掌握文章的背景知识,容易出现学生自以为是、误解文章内涵的现象。
4.过分强调应试,有些拔苗助长
有些教师认为,应让学生早接触高考的阅读理解题,提前做好训练和准备,于是在平时的教学中,随意加大难度,这容易使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畏难心理,反而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
从近几年高考英语的阅读理解来看,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材料注重与现实相结合,体现生活气息
2.注重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领悟能力的考查
3.阅读材料更接近原著原文
4.提高了对词汇能力和阅读速度的要求
1.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
(1)高中教师应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高中阅读教学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备好课,开展富有实效性的阅读教学工作。
(2)选择同步阅读教材
选择一个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阅读教材,尤其对于高一新生而言,如果阅读材料过深偏难,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而如果过于简单又会使学生觉得没有阅读层次,缺少深层次的逻辑思维。所以,选择一个正确的阅读材料能够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终身学习的良好条件。
(3)准确把握课堂阅读容量
新课程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应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作为教师不能盲目拔高,急于求成,阅读材料的词汇量要适度,以免过犹不及。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必须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学生改正逐字逐句、手指划行、出声阅读等不良的阅读习惯。学生要重视词汇的积累,扩大自身的知识面,过好词汇关。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速度训练,提高阅读速度。
2.课文教学与阅读训练的相互配合
(1)通过泛读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通过快速地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明确材料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培养学生快速找到中心句和用自己的语言获取文章信息、总结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
(2)通过精读捕捉文章细节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掌握课文的重要细节。让学生带着细节设定目标去阅读,培养学生对阅读内容关键细节的把握能力。让学生抓大不放小,既见森林又见树木。
(3)通过深读理解文章深意
学生在泛读、精读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文章做出分析判断,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的能力。
(4)通过赏读领悟其内涵
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去欣赏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段落,使学生感受语言的美,促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拓展空间,丰富课外阅读
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是非英语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课内到课外都应重视获取英语知识和信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英语阅读能力同样只能在大量阅读中形成和发展。课外读得越多,单词重复率就越高,对单词和习语的掌握就越熟悉,速度就越快,理解就越深。所以,教师安排好课内阅读后,也应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精读与泛读结合,发挥阅读功能
精读材料是语法、词汇、文化的载体,精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词义,掌握造句规则,有利于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但是英语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层次的理解上,不能是哑巴英语。只进行精读是难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应该通过泛读,广泛阅读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巩固精读所学,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听、说、写能力。
[1]崔永芳.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其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5(34):16-17.
[2]张贵杰.高中生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教育,2011(17):67.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