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卓资县职业中学 李丽清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内容概述
内蒙古卓资县职业中学 李丽清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我们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道德意志品格。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思想情操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如果某种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则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作品的对话,学生与编者的对话,教师与作品的对话,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通过多重对话,学生阅读理解这些文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透过文本看世界,读人生,辨是非。现行的几套高中语文教材,蕴含了许多可以挖掘的德育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让他们拥有爱生活的热情,行正路的操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在教学中要主次分明,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
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可培养学生的如下素养:
1.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活跃,这些都很值得夸赞,但是一味的求新求变,也有一种对历史的淡漠。无论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时,在对文本有了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适时让学生去评价烛之武这个人物。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就有可能认识到烛之武在国难当头能够不计前嫌、挺身而出的高尚品德。而面临强大的对手,烛之武能利用自己的智慧为使国家转危为安出力,这种举动非常值得如今的高中生去学习。这样,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不仅学到文言知识,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2.培养奋斗进取精神。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一些人却越来越难以时刻具备奋斗的意识。特别是如今的一些中学生,他们身上有较重的享乐倾向。而在现代社会,我们仍需有奋斗进取的精神。当一个人具备了奋斗进取的意识时,他才会不断地为了目标而努力。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愿意彰显个性。课堂上也一样,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的确可以获得好成绩,但如果有实力相当的对手和良好的竞争氛围,则可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社会必将是人才济济;如果能够互助合作,他们的智慧将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创造出更大的财富。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排演课本剧……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很好的契机。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不仅可以共享资源,丰富知识,还能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发展的本领。
3.培养良好品质高尚情操。
《世界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中有这样一种观点:一个人能否进入大学,不取决于他的社会地位,而应取决于他个人的品行。可见,一个人要成功,先要成人。我们的先贤反复强调:以德胜才,是君子;以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备,是圣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有一种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圣人”的理想。要想做到这一点,平时的语文教学就得注意积淀,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就是最好的积淀。
以上各项内容尽管有不同,但都体现对个体的素质要求,传递着人文精神。在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借阅读之船扬德育之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六七岁年龄段的高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
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