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正红初级中学 周古城
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探索
江苏省滨海县正红初级中学 周古城
传统教学中,教师割裂了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缺少情感的体验,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本文主要阐述了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创境、感悟、生成策略,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发展。
初中地理情境体验实践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以“升学”的尺子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割裂了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向学生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少思考与想象,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感受不到学习的兴趣,本该趣味盎然的地理学科变得黯然失色。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由接受走向探究、由被动走向主动、由依赖走向自主,在体验中避免错误的认知、丰富自己的情感,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
1.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地球仪、地图、世界行政区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G oogle earth、电子地图等教具、地图,给学生带来形象直观的感受。如在《地球和地球仪》教学中,教者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地球是什么形状(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而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小组经过观察、交流讨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2.利用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地理教学不能囿于教材,要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给地理课堂增添活力。如学生在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的基础上,绘制校园平面图,思考如何将校园的全部环境表现出来。
3.创设测量调查情境。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要学会读地形图、降水量、气温图,教师却忽略了将读图与生活联系起来,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生活,去实地测量、绘制地图。如要求学生对某段时间的“气温与降水”情况展开调查,并绘制图表。
4.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人类在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可以引发探究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矛盾,营造积极的认知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教师要以问创思,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巩固地理知识。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哪位同学愿意来描述一下滨海这几天的天气状况。这说明天气具有什么特点?哪位同学能根据课前记录的天气预报,描述一下今天滨海、北京、海南的天气状况是否相同?教者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状况是不一样的。
感由心生,是感知,有触动、感受之意,是对教学内容的浅层次的思考;悟是领悟,是思考自我,是对教学内容深层次的思考。感悟是学生对教师创设的情境的思考与感知。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与生活经验,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巧妙设计学生易于感受的感受点,引发学生的联想,把握地理内容隐含的意义。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从学生的动作、神态、言语中捕捉、揣摩学生的心理变化。如在《印度》教学中,由于农村学生的视野相对狭窄,对印度了解不多。教者出示“1993-2011年印度人口数量变化”,让学生对印度产生感悟,从而引发对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探究。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灌输结论,而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他们在分享、互助中获得发展,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把握教学契机,将课堂活动引向深入。(1)利用对话促进生成。传统教学中,学生迷信于教师的权威,刻意揣摩答案而掩饰了自己真实的意图,失去自己的真实的声音。教师要尊重文本,但不能囿于文本、不盲从于别人,要鼓励学生质疑,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能产生情感的沟通、思想的碰撞。(2)利用错误促进生成。学生在课堂上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教师应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而不能一味地否定学生,要带领学生走出错误的困境。如教师让学生说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的简称,学生能说出北京是“京”,天津是“津”,上海的简称有学生认为是“上”,也有学生认为是“海”,教师并不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让学生查找资料,学生从书中找出答案“沪”,教者补充道,“沪”是一种捕鱼工具,用竹子编成。当地人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退潮而来,被沪拦住。而当时上海所在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到处插“沪”,因而“沪”成为上海的代称。也有简称“申”的,与战国时受封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有关,他号为春申君,黄浦江当时泥沙淤积,常常泛滥,他带领百姓疏通河道,造福百姓,人们为纪念他,改这条河为春申江,于是“申”为上海的代称。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反省、感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与学产生和谐共生,使课堂教学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
袁桂春.中学地理教学中体验学习的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