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樊哙形象摭谈

2016-03-02 20:01□刘
学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樊哙鸿门宴廉颇

□刘 勇

《鸿门宴》中樊哙形象摭谈

□刘勇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经典课文,《鸿门宴》被广泛地收录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之中,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编者青睐,与司马迁塑造出的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密切相关,其中,樊哙的形象颇为引人注目。在教研过程中,笔者生发出两个问题:《鸿门宴》为什么要详写樊哙这个小人物?如何看待《鸿门宴》中樊哙的“勇”与“智”?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樊哙这一形象。

《鸿门宴》;樊哙;详写;智勇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经典课文,《鸿门宴》被广泛地收录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之中,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编者青睐,究其原因,除了该文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外,其文学价值也非常高,司马迁以生花妙笔塑造出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也着实令人拍案叫绝,过目难忘。例如少谋寡断偏听偏信的项羽,人情练达能屈能伸的刘邦,苦心谋划却功败垂成的范增,应时权变巧言善辩的张良,因私废公为人利用的项伯,言听计从忠于使命的项庄等。在众多的人物当中,樊哙的形象颇为引人注目。笔者多次执教这篇课文,查阅相关的论文资料,生发出两个问题:《鸿门宴》为什么要详写樊哙这个小人物?如何看待《鸿门宴》中樊哙的“勇”与“智”?下面试作解答,期望能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樊哙这一形象。

问题一:《鸿门宴》为什么要详写樊哙这个小人物?

据《鸿门宴》记载,刘邦和项羽因争夺关中王而产生了水火不容的矛盾,于是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场暗藏杀机的宴会,企图谋害刘邦。这场宴会实则是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的一次激烈的政治交锋,刘邦和项羽无疑是这场宴会的主角。身为沛公参乘的樊哙是一个连入席资格都没有的小人物,然而在众多的人物之中,司马迁对于樊哙这个人物,却着墨最多,刻画也最为生动细致。此外,《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按常理写人叙事应以传主为主,他人为辅,但在“樊哙闯帐”的情节中,身为传主的项羽明显让读者感到反而成了樊哙的陪衬。如此行文,司马迁到底用意何在?

笔者认为这恰是司马迁塑造人物时匠心独运技高一筹的地方。原因有三:其一,在这场波诡云谲、险象环生的宴会上,樊哙的确起着扭转时局、挽救危亡的关键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刘邦集团的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当时宴会之上虽有张良在场,然张良乃一介书生,面对项羽的骄兵悍将显然无能为力。营帐外的夏侯婴、靳彊、纪信虽也不失为忠勇之士,而张良却独召樊哙,可见其必有过人之处,能为其他三人所不能为。故《樊郦滕灌列传》上说:“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高祖本纪》中也说:“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此处虽言及沛公解围,樊张二人皆有功劳,然而当时张良的身份地位远高于樊哙,司马迁不先言张而先言樊,可见樊哙之功非常人可比。如此,樊哙当然值得大书特书。其二,《太史公自序》在陈述撰写《樊郦滕灌列传》的意旨时说:“攻城野战,获功归报,哙、商有力焉,非独鞭策,又与之脱难。作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樊哙身为武将战功赫赫,理当载之史册,留名千古。不过樊哙似乎还多了条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曾和刘邦同生死,共患难,这可不是一般将领都有的机会。笔者认为所谓的“与之脱难”,极有可能事指“鸿门宴”。《鸿门宴》中当张良告知樊哙,刘邦处境险恶之际,樊哙焦急万分地说道:“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意思是说,现在情况危急,请让我进去,我要和他同生共死。随即闯帐救驾,最终使得刘邦全身而退。纵观樊哙一生,“鸿门宴”确为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司马迁多次提及此事,可见其亦认为此为樊哙的最大功绩。或许有人会疑惑,既然如此,司马迁为何不在《樊郦滕灌列传》当中详加描述,却将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放在《项羽本纪》之中?笔者以为这正是司马迁笔法高妙之处,一则司马迁使用了一种全新的述史方法——互见法。这种方法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在数篇中,参差互见,互相补充。二则《樊郦滕灌列传》为合传,司马迁必须兼顾所有,平均用力。而“本纪”高于“列传”,把樊哙置于《项羽本纪》之中来写,让其与项羽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对手戏,这明显是间接抬高樊哙的形象。因此,详写樊哙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巧。其三,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信史,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是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人物的重要保证。虽然司马迁对于樊哙的描写刻画加入了些文学的修饰,但这样的描写也依据基本的史实,而这些史实就来自于与他相识的樊哙的孙子樊他广。司马迁之所以能将当日鸿门宴上的场景和人物的一言一行生动再现,让读者身临其境,恐怕与此不无关系。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创作原则详写樊哙,尽己所能地将自己知道的樊哙真实地展现出来,这本身就是出于对一代虎将樊哙的尊重,也体现出一代史家司马迁对于历史的实录精神。

综上所述,《鸿门宴》中之所以要详写樊哙这一人物,一是因为樊哙在“鸿门宴”整个历史事件中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二是由于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作者巧妙的构思安排;三是为了客观真实地再现樊哙其人。

问题二:如何看待《鸿门宴》中樊哙的“勇”与“智”?

在众多分析樊哙人物形象的文章当中,绝大多数作者将其视为智勇双全者,认为正是由于樊哙的万夫不当之勇和能言善辩的巧智,最终才使刘邦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笔者以为樊哙性格勇猛的特点是不言而喻的,《鸿门宴》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就是生动的体现。试想,作为主帅项羽的守营侍卫定然是百里挑一的魁梧健壮之人,可两个这样的士兵却禁不住樊哙的一撞,樊哙之勇也就可想而知了。此外,文中“豪饮卮酒”、“生食彘肩”的细节也是樊哙之勇的另一体现。俗语说:“人是铁,饭是钢。”自古以来食量与气力之间似乎总是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有关廉颇的故事,“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至于到了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更成为绿林好汉的标志性动作,可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就有通过食量表现人物勇猛的文化传统。而文中项羽赐酒食给樊哙的真实意图就是为了试探其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勇猛之士。诚然,樊哙,勇士也。攻城野战,一马当先,不惧生死。此与项羽同,故英雄惺惺相惜。然而笔者认为樊哙之勇乃匹夫之勇,非大勇也。苏轼《留侯论》中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鸿门宴》中樊哙的贸然闯帐看似勇敢之举,但这一不计后果的莽撞行为也许会让原本就紧张的局势变得更加恶化,从而使结果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为持剑闯帐对于项羽而言已不仅仅是“失礼”,而是危及性命的行为。试想,倘若项羽一声令下,群臣蜂拥而上,即使樊哙有贲育之勇,恐怕也难以抵挡。古人云:“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贸然闯帐,无谓牺牲,非但救不了刘邦,反而会害了他,可见樊哙逞的是一时之勇而缺乏胸有全局的大勇。再如,《淮阴侯列传》载,“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终能登坛拜将,以苏轼之论韩信可谓天下之大勇者。而樊哙剽悍勇猛,不惧项羽,亦不可谓不“勇”。但是韩信却以与之为伍为耻,可见樊哙之勇乃匹夫之勇,并非“大勇”。

关于《鸿门宴》中樊哙之智,很多研究者都把目光聚焦在他对项羽的一番慷慨雄辩上,认为樊哙的话不仅有礼有节,而且还迎合了项羽的虚荣之心,故此推想樊哙是个机敏多智、善于辞令的人。但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樊哙之言大部分不过是刘邦原话的翻版,虽然添加了“嬴秦暴政”、“怀王立约”的内容,但是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从后来项羽杀害义帝,自立西楚霸王的举动来看,项羽是不会被这些言辞所说动的。因此,真正使得他放下杀念的应该还是樊哙所重述的刘邦的话。由此可见樊哙只是刘邦的传声筒,谈不上有什么智慧。笔者以为智有大小之分。小智聪明机巧,善于变化;大智洞察百态,彻悟人生。仅以说话的智慧而论,小智就是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口才说服别人,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等。而樊哙说话几乎是直陈其事,直诉其情,基本不讲什么说话艺术。除《鸿门宴》外,《樊郦滕灌列传》中樊哙劝谏刘邦可又为一证。“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樊哙之言虽句句是实,但也十分尖刻。倘不是因为与刘邦亲厚,换作别人或许早就人头落地了,可见樊哙甚乏说话技巧。而大智“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韩非子《说难》),这就是说要想讲对话、讲好话关键在于洞悉人心,见微知著。请看鸿门宴上刘邦的辩解之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此时的项羽身份确实是楚军的统帅,刘邦称其为将军,合乎实际,较为得体。然刘邦自称为“臣”就显得不太合适了,因为这时的他也已经是汉军的“沛公”,他和项羽的关系是盟友而非君臣。刘邦在言谈中将“臣”与“将军”对举,反复称自己为“臣”。这并不是谦虚低调,而是自我降格,是刘邦有意表现出臣服项羽的姿态,以满足项羽唯我独尊的虚荣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王尚文《“得体”的“超语言学”内涵》,《语文学习》2016年第1期)其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善识人心,看透了项羽。由此看来,樊哙与刘邦的说话能力相去甚远,而说话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智慧,故笔者认为樊哙并非一个大智者。无大智者当然也无大勇。

《鸿门宴》作为《史记》当中的经典片段,笔者虽多次执教,依旧认为是一座挖掘不尽的矿藏,常读常新。正如赫尔曼·黑塞所说:“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不知笔者浅陋的解读是否也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敬请大家的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樊哙鸿门宴廉颇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猛人樊哙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廉颇并非真英雄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