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高级中学)
语文听力训练的再尝试
张燕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高级中学)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思”是一个系统工程,近些年“读、写”甚至“说”“思”也被语文老师所重视,而忽视“听”的倾向一直存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在语言交流活动中,听是获得信息、摄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而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述、讲解,学生的朗读、复述和讨论都为“听”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再次选定“‘听’话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探究实验,经过尝试、摸索,已构建出“听”话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听记—听说—听辨—听摹—听积—听评,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注意力是听力的第一要素。学生要听有所得,就要大脑注意力高度集中,捕捉要点,存储信息。听声音不注意捕捉则会转瞬即逝。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声音在大脑中可持续0.25~2秒,若特别注意则能持续5~20秒,所以为了提高听话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听话态度,把他们从无意识的听话状态中引导到有意识的聆听状态中,我采用了“听读、听问、听讲、听记”的训练来加强注意力的自控,训练学生较持久专注的“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他们听得有兴趣、较持久,必须尊重学生的需要、感受,让他们听自己愿意听的东西。可让学生听小美文、相声、散文、散文诗、演讲词;教师可把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的句子、语段、一件事、文章等录制成带子或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放合适的音乐朗读,激发听觉兴趣。再则学生还要注意听的分配性。学生听讲课、听师生的朗读、听同学质疑、听回答、听广播、听报告等,将大部分注意力用在听上,少部分用在记上,不要顾此失彼。在朗读文章时要有意放慢语速,提醒学生耳听手记,训练一段时间后加快朗读速度,记要点,听完后要求学生指出误读的地方,好的地方,精彩的地方。听同学的质疑解答也要抓住要点记,对听到的问题进行辩答,学生学会了边听讲边记录的本领,锻炼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这个训练可在早读、午读时间,也可在课下听报告、听解说、听广播、听电视新闻时采用。
有些学生听话抓不住要点,以致丢掉了许多主要的东西,影响知识的获取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要训练学生把握学生的听话要旨,了解对方的意思,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所听内容的要点和实质,使人们交流、沟通有针对性。我们主要采用听各类材料,要学生整理,说出所听内容和要点。如,听同学朗读自选的语句、短文、绝句、课文,听课堂上教师、同学的提问,准备一些有关的填空题,选取听到的词句填在相应的空格处;听同学朗读材料说出顺序、论点,老师同学分析某个问题,听后说出此问题的几个方面;听配乐课文录音、同学当堂朗读文章或听同学朗读录音,听后复述听到的主要内容;听他人讲话,概括讲话的要点;听录音文字,概括内容要点。这个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是靠语言来体现的。从说话者的语言、气势、节奏、停顿,正确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情的喜怒哀乐,领悟语言的内涵;特殊场合说话人有意模糊所说话的观点,说得含蓄委婉,这都要细心辨别,判断出话中暗含的因素,理解它所包含的深意。比如,说话者说出的句子是否有语病,语言表达是否连贯得体,听后思考辨别做出判断;学生听小说人物的对话,听寓言故事,听相声等,让学生从含蓄的语言中领会弦外之音,探究主旨,推测人物的心境,推测所要表达的感情;在听人讨论问题时,能迅速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明辨是与非,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对所听读材料的感受,运用已知进行加工、分析、判断、联想、推理后用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既要有感性思维也要有理性思维,这才符合语文重视的“人文性”,又符合学生差异性,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如,课前五分钟讲话,学生可自选所听内容的评价角度,可评朗读者的语气语调和感情调动情况;可评听的故事的真实度,评情节,评人物情况;可评观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有说服力;可评语言的优美,构思的精巧程度;自己也可再设想某一处该怎么处理,用自己的眼光把听的材料说它个精彩绝伦;可评作者的思想、动态等。听课过程中,对教师的导语、创造性的发挥,同学富有创见性的发言,都要认真倾听,细细咀嚼,从他们创造性的思维中受到启迪,悟出更新的东西,进行评价,通过听评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由于积极参与(参与朗读、自己选文、自己选音乐、自己录音、独立思考、自由评价等),兴趣越来越高,创见性的材料、创新性的评价越来越多,扩大了学生阅读面,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李小云.初中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研究[J].文理导航,2015.
[2]黄燕明.初中语文听力训练实验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