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济南市辅仁学校,山东济南 250010)
相对目标设置在中考体育项目篮球绕杆中的运用研究
■李明
本文以中学生篮球绕杆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等组实验法,以山大附中辅仁学校13级初二14个班中随机抽取的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2个月8课时的教学实验。在相同教学环境中,运用相同的教学手段和测试法,实验组在教学中融入相对目标设置教学,对照组运用传统教法,对比两组教学的效果,从而研究相对目标设置在中考体育项目篮球绕杆中的运用。
(一)相关理论概述
1.维果斯基“就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学生现有水平和学生可能发展水平。两者间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此区,为学生提供适宜难度的教学内容,调动其积极性,激发潜能,超越该区达到更困难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递进发展。
2.洛克“目标设定”理论。心理学家洛克提出目标设定理论:“与绩效相联系的工作行为的最直接条件是职工的绩效目标”[1]。洛克指出:职工目标设置有2个必备条件:①必须觉察目标并知道怎样去达成;②必须接受目标并行动,愿意去达成。目标的具体性和困难度对目标设置郊果有意义,具体目标提高绩效反馈价值,困难目标容易导致更高绩效。
基于以上理论及学生差异,实验组逐级设置个人篮球绕杆成绩目标(设置在就近发展区内,“跳一跳摘桃子”),激励其学习。教学过程的安排围绕“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桃子”对学生有诱惑力;“让”是教师的引导;“跳”是学生的努力,“摘”是学生的参与(自主获得知识、技能),不断地摘“跳起来正好够得着”的桃子,不断进步。
3.体育中考篮球绕杆项目。篮球绕杆是中考项目之一,测试在7米*20米场地,起点(终点)距第一杆5米,20米往返运球绕左右相隔1米、前后相隔3米的双排标志物,以时间快慢决定成绩。
(二)相对目标设置在体育中考篮球绕杆项目中应用研究
1.篮球绕杆教学实验内容设计。研究为8课时对比实验,教学内容、手段相同,包括:球性、球操练习,基本运球、投篮练习,篮球绕杆模拟测试、运球游戏等。实验组教学中融入相对目标设置,让学生个体不断处在目标情境和目标的“设定-实现-归因-在设定”良性循环激励中。如:(1)在进行第一次测试时告知每位学生成绩并提醒学生记住,为学生制定下一次的成绩挑战目标,提醒学生挑战方法和途径(如改进动作、增强体力等),下次小测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赏罚反馈;(2)将学生合理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团队时间,设置团队目标。
2.篮球绕杆教学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步骤:前测Ca0、Cb0→学生篮球绕杆教学1、2、3、4课时→实验中测Ca1、Cb1→5、6、7、8课时→实验后测Ca2、Cb2(Ca-相对目标设置下的篮球饶干教学,Cb-传统教学,C0、C1、C2-前、中、后测)。
3.相对目标设置在篮球绕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参照省中考篮球绕杆评分标准:将初二学生篮球绕杆成绩分5档:“男≥40′0、20′9-39′9、15′9-20′8、12′9-15′8、≤12′8;女:≥40′5、27′2-39′9、20′7-27′1、14′9-20′6、≤14′8(单位:s)”对应:“差、一般、中、良、优”。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绕杆成绩、课堂表现,进步幅度和教学效果统计对照分析。
课堂表现方面,邀相关专家10人对实验听课评价并实时打分(分值对应:一般、中、良、优4档)。评价取均值并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组30%、50%学生处良、优水平,对照组对应水平仅有20%、15%。实验组课堂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课堂参与热情更高,主观能动性较好。
运动成绩及进步幅度方面:(1)实验前段:男、女生Ca0、Cb0相差不大;(2)实验中段:男、女生Ca1、Cb1出现明显差距且都向优档靠近,Ca1优于Cb1;(3)实验后段:男、女生Ca2、Cb2差距拉大,向优档靠近,Ca2优于Cb2。这说明实验、对照组学生篮球饶杆成绩都在进步,实验组进步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对目标设置能大幅稳步提高学生篮球饶干成绩,且在学习后期进步幅度更为显著。
(一)结论
1.相对目标设置可促进中学生课堂参与。相对目标下中学生课堂中的情意表现优于传统教学,中学生体育课堂主动学、参与度高、热情高,能够主动地带着问题去学习技术,更好地发挥中学生主观能动性。
2.相对目标设置法更利于实现中学课堂教学技能目标。相对目标设置法更能稳步提高中学生的篮球绕杆成绩,教学过程中成绩进步幅度和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3.相对目标设置强调自我挑战与探究。相对目标设置法可激发中学生的训练热情和潜能,帮助中学生通过探究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引导中学生“努力”归因,是体育新课改理念的重要补充。
(二)建议
目标实现和反馈是引导中学生不断进步的核心,教师在目标设置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目标设置要具体;
2.目标设置要有层级性;
3.目标的难度要落在就近发展区;
4.目标反馈要及时有效,以中学生个人成绩为标准,强调努力归因,淡化能力归因,使中学生在课堂目标引导下,为实现最终目标努力;
5.鼓励中学生参与个人、小组和团队目标的设置。
[1] 范逢春.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02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92
(作者单位:济南市辅仁学校,山东济南250010)
(责任编辑:甄鸿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