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滦南县柏各庄初中 王爱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
河北省滦南县柏各庄初中 王爱君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许多孩子在家庭中以“小皇帝”“小公主”自居。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已迫在眉睫。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借助课文分析,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利用习作课,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借助课外读物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
孝 孝的教育 感恩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但孝的意识越来越淡薄。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许多孩子在家庭中以“小皇帝”“小公主”自居。对父母呼来喝去,没有一点尊敬父母的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处在养尊处优的地位。孝道这个传统文化已经出现了“断层”。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明白“孝”的真谛。所以,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已迫在眉睫。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担当起这个重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尊重和了解多元文化,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语文教师应发挥优势,抓住点滴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
《说文解字》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孝”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一个老子的老,下面是一个儿子的子,上下是一体的,养儿防老。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语云“孝乃天经地义也”。《孝经》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五句话非常重要,是做人的基础。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传统伦理文化,自孔子开始,孝便当作“仁之本,义之先”的基础道德原则,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人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奉行的一条道德规范。我们要大力宣传和建立孝道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在语文教学中,课内有许多课文都与孝敬有关。河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围绕“孝”来选材的。我讲解邹韬奋《我的母亲》时,让学生找出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感受字里行间浓浓的母爱。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笑容,是世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启发学生懂得“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的道理,从而理解父母、感恩父母。试想:是谁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给了我们生命;又是谁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抚养大。我们从一出生到断奶,假如按每天吃母亲一公斤奶水计算,我们三年就要喝母亲一千多公斤奶水呀。我又为学生们播放大导演翟俊杰把奶水放在小瓶子中,用蜡封好,30年后拿出来一看,奶水竟变成了血水。我们是喝了母亲一千多公斤的血水长大的。这样的深恩我们拿什么来回报呢?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送给母亲一件特殊的礼物,如沏一杯茶,做一次家务,为母亲捶了一次背,洗一次脚。第二天,检查完成情况,同学们都完成了,并从中体味了亲情的温馨。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播放了汶川大地震时一位母亲用身体挡住水泥板,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孩子的画面,当救援人员发现时,孩子还在小被里安静的睡着,人们抱起小孩时,发现被子里有一部手机,上面有一行字: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妈妈爱你。在场的救援人员都哭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去世前,想到的还是孩子能活下来。正是这位母亲,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同学们看到这里都很震惊,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女生在轻声地哭泣。我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学生,在这个世上,谁最爱我们,谁把我们培养成人,母亲的深恩终身难报呀。让学生说说你的父母是怎样疼爱你的。同学们发言很动情。布置一篇作文《感恩父母》,同学们写出了真情实感,既对学生进行了孝道教育,又练习了写作。
我们学校,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弟子规》作为学生必读课本,利用班会学习。我们开展了《弟子规》诵读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对学生加深孝的教育。让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在家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尊敬父母,并利用网络搜集孝敬的感人事迹,利用作文课分享给同学。有的同学从网上搜集了习主席的一组家庭照,一张是习主席推着他的父亲,孩子牵着爷爷的手;另一张是习主席牵着母亲的手散步在林荫小路上。这些温馨的照片对孝作了很好的诠释。让我们读懂了孝的内涵。习主席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学生们受益匪浅。
总之,为了把孝道美德传承下去,寓孝道于日常生活中,寓孝道寓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