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2016-03-02 07:20王一新
现代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媒介学院素养

■王一新



微博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王一新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由于微博具有参与门槛低、参与程度高、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提升了受众的使用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媒介使用的自主性。微博用户人数激增使得微博成为崭新的、强劲的力量,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满足了独立学院大学生获取信息、与他人进行互动、接受教育和享受娱乐的需要,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发展方面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不可避免的是,微博中也存在着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消极因素,对大学生也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于微博中的各类信息通常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处理和判断信息的能力较为薄弱。

一、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其理念发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最先由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部分地区,成为一门新兴的教学科目。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和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置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女士在《现代传播》杂志上发表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这是中国内地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文中提及的“媒介教育”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微博的传播模式及大学生的微博特性

(一)微博简介

微博是一种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截至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2012年第三季度腾讯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07亿,微博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2014年3月27日晚间,在中国微博领域一枝独秀的新浪微博宣布改名为“微博”,并推出了新的LOGO标识,新浪色彩逐步淡化。

(二)微博的传播模式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微博传播模式是利用六度分隔理论来建立起网络中虚拟的社会关系,从人际关系出发,通过“关系化”的方式达到网状和病毒式传播,并加入了实时更新的半广播式功能,使得传播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在微博的传播中,自己与他人的互相关注是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需要成为你想要关注的人的“粉丝”才能获取到信息。例如,你关注的某个微博用户更新了一条状态,那么所有关注他的粉丝都能够通过登录微博客户端收到这条状态。这体现出了一对多的单向传播。当某个微博用户发布自己微博后,他的粉丝进行转发就能通过各自的结点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条微博。这就体现了网状链接的裂变式传播。

(三)大学生的微博特性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以90后为主体,与之前相比,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具有个性鲜明的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身边的计算机和手机登陆微博分享自己身边的新鲜事。总体来说,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较高,虽然有时会因为情绪化或者疏忽大意造成错误信息的转发,但还是能够对于微博上发布的一些信息进行有效的辨别。但也有少数人利用网络监控漏洞和匿名转发的方式,进行消极信息的传播。

三、微博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由于微博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导致媒介素养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与他们自身的特点相结合。

在学习上,介于“优等生”和“落后生”之间,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遇到学习上的难题不爱思考,很少主动请教老师和询问同学;因为大学的校园生活较为自由,所以造成了大多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利用QQ聊天、刷微博、玩手机游戏等娱乐方式消磨时间,甚至会发生旷课的情况。

在生活上,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经济条件较好,物质消费偏高,攀比现象会时有发生,价值观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少能够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大多数人热衷于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但由于自律能力较为薄弱,只有少数人能坚持参加。

在思想上,由于成绩导致的自信心不足,内心的想法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团队意识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自我意识较为明显,不注重考虑他人的感受,对他人内心感受考虑较少,换位思考意识不强。

(二)微博时代独立学院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片面理解微博传播的信息,使思维方式二维化。由于微博的文章长度是以140字为限制,这使得微博的发布者用简短的文字尽量表达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发生的新鲜事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等,并且可以辅助配以图片和视频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增加一份色彩。虽然有利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提高文字运用水平和发散思维,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也会造成信息的快速浏览而导致的看待问题只能肤浅片面的理解,考虑问题的程度不深而导致了思维方式二维化。

缺少对各类信息的判断能力。微博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交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的网络状扩散和病毒式的传播。由于整体媒介素养不足,大多数学生大多数学生在微博上看到有价值的信息之后,不假思索或者判断就进行复制或者转发,但这些判断通常是通过浏览信息只言片语和基于自身的感性判断形成的,并没有考虑到发布信息的最初的目的和转发的后果是什么,从而导致了在这个群体中虚假信息和不实消息的发布时有发生。

微博的监控能力不强导致网络道德意识淡薄。微博的网状裂变式传播模式,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表达出人们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明星个人用户以及企业创办的公众号更是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由此把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模式、思维方式和地域文化进行了网络共享。由于微博的监控能力不强,很多独立学院大学生缺乏网络道德意识,所以很多带有暴力、垃圾、非理性等因素的信息造成他们的价值偏差。

(三)微博时代独立学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选择

开发校园官方微博的潜在力量。各大高校都会开设校园官方微博,并把此种方式作为传播校园文化和发布讯息的平台之一。学生在使用微博时,也会定期关注学校发布的各种信息,由此,官方微博所关注的公众账号和粉丝也会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基于以上原因,一方面,学校官方微博可以关注对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看法和评论公众账号,转发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注意言论的客观理性和准确表达,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网络中各类信息的辨识度以及引导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方向。另一方面,学校的宣传部定期在官方微博上进行社会正能量事件的宣传,创建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下方回复起到引导的作用,为学生媒介素养指明方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维护信息的公正与透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

将微博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使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多样化。除了学校的官方微博发挥作用外,媒介素养教育也要落实在学校的各个院系发挥独特的作用。辅导员可以借助微博让自己和学生相互关注,既可以发布校方的举措,转发与所带专业相关的时事,加大舆论导向,又可以通过微博与学生们平等的沟通,通过学生平时发布、转发和关注的热点事件及社会焦点适时进行答疑解惑,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声,通过自身的行为,帮助学生提高媒介素养。

重视课堂的引导,定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随着微博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兴趣与日俱增,网络匿名的使用和海量信息的发布使高校对于网络的监管越来越力不从心,负面消息的屏蔽和追踪更无从下手,大学生自制力与自控力较弱、辨别能力不强的缺点相对来说也尤为明显。从这些方面来看,学校应当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各类讲座以及鼓励学生举办相关的社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微博使用的自律性;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增设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等课程,让学生们认识到社会负面舆论的危害和遵守网络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完善学生相关知识的认知结构。

媒介素养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随着信息化不断深入到社会各界,微博的使用会更加频繁,充分利用微博为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也会变得更加完善。

[1] 芮必峰.当代媒介素养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7).

[2] 张思行.博客与微博网络大众传播方式对比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12(3).

[3] 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4] 董海颖.微博时代下的大学生亚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猜你喜欢
媒介学院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