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薇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
——“从问题出发”的教学案例
□徐 薇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学好这节课,为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如何解决应用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从问题出发”的教学为例,探讨这节课的得与失,以期构建互动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解决问题;策略;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
教师(呈现商场购物的情境)提出问题情境:小明和爸爸带着300元钱来到服装鞋帽专柜购物,看到两种价格的运动服,价格分别为130元/件、148元/件,运动鞋也有两种,价格分别是85元/双、108元/双,帽子的价格也是两个,分别是16元/顶和24元/顶。问买一身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还能剩多少钱?
师:想一想,你怎样理解剩下的钱最多?怎样做才能剩下最多的钱?相关条件有哪些?
生1: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不同。
生2:买的运动服和运动鞋的价格越高,用的钱就越多。
生3:买的运动服和运动鞋的价格越低,用的钱就越少。
生4:用的钱越少,剩的钱就越多。
生5:应该买最便宜的运动服和最便宜的运动鞋。
师:那么,哪件运动服和哪双鞋相对便宜呢?
生6:运动服的价格是两个,130元和148元,130<148,因此,130元的便宜。
生7:运动鞋的价格也有两个,85元和108元,85<108,所以85元一双的便宜。
生8:买130元的运动服和85元的运动鞋,花的钱最少,剩的钱就最多。
师:那么,你能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给出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教师给出导学卡:
(1)问题要求的是( ),与( )和( )有关。
(2)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带来的钱-用去的钱
已知的 运动服每套 运动鞋每双
300元 130元 85元
(3)先算:用去的钱_______________;
再算:剩下的钱_______________。
(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师:你能把上面的分析过程再完整地说一说吗?
(学生自主复述)
师:(再次呈现问题情境)想一想,如果要买三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你能像刚才那样,设计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方法吗?为你的同学设计一个“导学卡”吧。
(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展示自己的成果,相互评价,选出最佳的一个,并让这个学生复述解题方法和技巧)
生:付出的钱知道了是100元,买三顶帽子一共用去多少钱,还不知道,但是可以算出来。因为一顶帽子的价格是16元和24元,找的钱最少,说明花的钱就越多,花的钱多,就该买较贵的那个。
先算一共花的钱:24×3=72(元);再算出剩下的钱是多少?100-72=28(元)。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从哪里想到?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
解决问题时,应该从所要求的问题出发,先找到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条件,再根据条件确定可以先算出什么,再算出什么。
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后)提出新的问题: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桃树有52棵,梨树有3行,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桃树比梨树多的棵树=桃树的棵树-梨树的棵树
学生9:桃树的棵树已知,梨树只知道有3行,但不知道具体有几棵,还应该知道一行有几棵梨树。
(2)学校买了18袋乒乓球和9个篮球,乒乓球的个数是篮球的倍数。
乒乓球的个数是篮球个数的几倍=乒乓球的个数÷篮球的个数
生10:要求乒乓球的个数是篮球个数的几倍,首先应知道乒乓球和篮球的个数,而问题中只知道篮球的个数是9个,乒乓球是18袋,还应该知道每袋乒乓球的个数,先算出乒乓球的个数。
教师:想想做做,先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再解答:______________,
(1)一个茶壶和四个茶杯一共多少元?
(2)1个热水瓶比四个茶杯多多少元?
生:……
拓展训练:再次呈现小明和爸爸购物的情境,让学生任意根据已知的条件,编写两道应用题,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方法,分析解题经过,写出算式和答案。
教师呈现课堂检测题。
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并讨论交流。
【案例分析】
这节课,笔者站在新课改的角度,从课堂教学的导入,到课堂的层层展开等,笔者认为有几个亮点:
1.创设生活情境,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这节课的主题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单刀直入,直接进入教学主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接着,呈现小明和爸爸商场购物的情境,这一情境的给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为情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情境以视频、图片的形式给出,物品的价格使学生一目了然,增强了情境的直观和生动,为学生解决问题降低了难度。
生活化的情境设计,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爸爸带300元打算买一身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能剩下多少钱的问题,也是孩子们最容易关心的问题,带的300元钱,最多可以花多少,最少可以花多少等,问题要求出最多能剩多少钱?这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分析,从问题入手,从条件开始,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也是本节课的中心和重点。在情境呈现之后,提出相关的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如果让你去买一身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你怎么买最省钱?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问题的解决策略”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给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然后结合例子,给学生讲解思路和方法,再做几个练习题,以起到强化训练之功效。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得被动,毫无兴趣可言,更不用说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而这节课提出买一身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还剩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你怎样理解剩下的钱最多?怎样做才能剩下最多的钱?相关条件有哪些?
这样的问题分析和问题的解决,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你一言、我一语主动思考,积极交流,并能畅所欲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从“要我学” “教我学”,到“我会学” “我善于思考” “乐于分享”的飞跃。
3.精心设计导学卡,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本节课里,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多次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教师对于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都通过任务和问题的形式,使学生明确自主思考什么、合作什么。如对于最多能剩多少钱的问题,教师给出一个导学单,这能让学生从问题的要求入手,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列出关系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等,导学单的给出,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认真分析解题思路,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
笔者还给出一个买三顶帽子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过程,教师不再给出“导学单”,而是让学生仿照教师所给的“导学单”而设计一个“任务单” “导学单”,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发散学生的思维力,也为小组合作的开展提供了平台。
4.巩固训练,形成策略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如关于茶壶、茶杯、热水瓶的问题,给出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这样能有效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并且条件的给出也是开放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变式训练,形成策略,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也为学生发展发散思维提供了机会。这节课反复使用“想想” “做做”的巩固方式,如买三顶帽子的问题、篮球和乒乓球的倍数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找已知条件、找数量关系式,自行设计“导学单”并让对方填一填,最后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想条件等,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养成数学思维的习惯、形成问题策略。
(编辑:胡 璐)
G623.5
A
1671-0568(2016)33-0087-02
徐薇,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新河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