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儿童行为培养中的应用

2016-03-02 05:20吴绍铭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斯金纳白鼠行为习惯

吴绍铭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430062)

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儿童行为培养中的应用

吴绍铭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430062)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儿童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儿童新行为的出现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都是强化的结果。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学校、家长和社会可利用强化理论来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纠正和改造儿童的不良行为表现,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详细论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强化理论,包括强化与强化物、强化物的来源和选择、强化的程式等,进而分析其在儿童课堂行为以及生活习惯培养中的应用。

强化理论 儿童行为 培养

一、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作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最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斯金纳箱。在此实验中,食物的出现是小白鼠无意反应后的结果,它增加了小白鼠按压杠杆行为的频率。由此,斯金纳认为有机体行为的形成和塑造主要是强化的结果,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前,行为的后果影响着有机体随后的行为。

1.强化的含义和分类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指增加或减少某种刺激以使某种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1]在操作性条件中,强化是最主要的自变量,它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根据其含义中的增加或减少某种刺激可知,强化主要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指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斯金纳箱实验中,当饥饿的白鼠按动开关时给予食物而增加白鼠按动开关的频率,这种程序就是正强化,这种愉快的刺激即食物就是正强化物。负强化则指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这种厌恶刺激就是负强化物,如噪音,强光,寒冷,电击等。如当处于电击状态下的白鼠按动开关时就停止电击,以增加白鼠按动开关的频率,这种程序就是负强化,电击在这里就是一种负强化物。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他们的结果都是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是刺激对反应的结果而不是刺激本身的性质决定这种刺激是否是强化物。

2.强化的来源和强化物的选择

斯金纳根据人类受强化影响的程度,将强化的来源分为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一级强化物是指在没有任何反应发生的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水,性等满足生理需要的事物。二级强化物则必须通过与一级强化物发生联系才起作用,如与钱币、地位等相联系的其他事物。

对于强化物的选择,斯金纳提出了普雷马克原则,它是指用高频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的有效强化物,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又称为祖母原则。它能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的强化物。在儿童行为的培养中,即用儿童喜欢的行为作为奖励来增加其不喜欢行为发生的概率。在生活中,有许多运用普雷马克原则的例子,如父母告诫孩子先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然后可以玩游戏;期中考试取得好成绩,然后可以上网。在运用这个原则时需注意,高频行为和低频行为发生的顺序不可颠倒,要慎重选择强化物且要有节制。

3.强化的程式和扇贝效应

对于强化的程式斯金纳也做了详尽的研究,强化程式是指强化物给予的时间位置,即反应在什么时候给予了强化刺激。[2]斯金纳在研究什么条件下强化能发挥最佳作用时,根据行为发生与强化物出现间隔的时间,把强化分为连续式强化和间隔式强化。连续式强化是指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间隔式强化则指行为发生于强化物的出现或撤去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仅偶尔强化某一行为。[3]

在固定时间的强化中,有机体会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即有机体在强化后会出现反应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会达到最高峰。如斯金纳在他的白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后白鼠的反应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说明它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这种行为就被称为扇贝效应。由此可见,固定时间的奖励和强化不能维持有机体新的行为,但这并不代表应该彻底避免固定时间的强化,因为连续的固定强化在学习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阶段能让有机体很容易按要求完成任务。而当有机体的学习和行为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变化间隔的时间,使有机体不能找到变化的规律,避免专心的等待强化。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儿童行为培养中的应用

1.在儿童课堂行为中的应用

① 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运用正强化和负强化来培养儿童在课堂中的良好行为表现。首先,教师可运用社会强化。它是指利用语言文字或躯体表情等方式,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所期望的行为得到鼓励和强化。[4]如当学生做出正确的帮助同学的行为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赞赏的目光和微笑的面容,或者轻抚学生的头或肩膀,这种行为属于对学生的正强化。这些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是鼓励学生下次再做出正确行为的有效的正强化物,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大鼓舞,积极的去做正确的事,培养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其次,学生的平时分数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强化物,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平时成绩算到学生期末总成绩中,由呈现平时成绩来增加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做出良好行为的频率。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用奖品等物质奖励来促进儿童良好行为的养成。如给每天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发本子或铅笔等小奖品,培养儿童每天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但是物质奖励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过于依赖物质可能会造成相反的效果,所以在运用这个方法时要把握好度。

在学校中,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还可适当的运用负强化的手段。比如,学校和教师可以预先告知学生,当他们欺负同学或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时会接受一定的惩罚,那么儿童就会为了避免这种惩罚而不做出这种不良行为,取而代之会增加儿童友善对待同学、按时完成作业的频率。再如,当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和周围同学说话影响其他学生认真听讲时,教师可和该学生保持目光接触或走近他,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学生则会为了避免老师和其他人的目光而认真听讲,端正自己的行为。

② 程序教学法的应用

斯金纳根据强化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程序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可将知识学习细分为一系列过程,每下一个过程的复杂程度都比上一个过程要深,且每一次学习的知识量都是比较合适的。[5]教育的行为就是设计好教育特定步骤的强化,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它的基本做法是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且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该教学法可在各个学科中得到运用。例如,以“电流”教学内容为例,可设计如下问题:电灯泡发亮的原因是灯丝(发热),电灯灯丝发热的原因是灯丝通过(电流),电灯变光亮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增大),电灯变暗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减小),当电压增大时,电流强度就(增大)。[6]其中每下一题的难度都比上一题大,但每一题都要控制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每正确做完一题时就给予相应的强化,使学生积极完成每一步任务,直至达到学习目标。

2.强化理论在儿童生活习惯培养中的应用

① 塑造的应用

塑造是发展新行为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儿童达成目标,原则是学生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行为范围内得到强化,且这些行为必须能向新的行为延伸。它的主要应用是连锁塑造,通过小步子实现大目标,有步骤的训练对于儿童来说复杂的行为,使复杂行为的过程变得简单有序。如年轻的父母在教孩子穿衣服时就可应用这种方法。父母可把穿衣服的行为分为6个动作,先由父母帮孩子完成前5个动作,最后一个动作让孩子自己完成,等孩子能独立熟练后,父母就再多留一个动作让孩子自己完成。这样循序渐进就可以塑造孩子新的生活习惯。家长需注意的是不能忘了要在每一步结束后对孩子进行强化,以鼓励孩子独立完成接下来的动作。除此之外,连锁塑造还能消除儿童已有的不良的行为,使儿童端正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

② 矫正的应用

斯金纳认为强化理论也可以用于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中。对于儿童一般的不良行为,需要不给予任何形式的强化作用,达到矫正的目的。例如,当儿童不好好吃饭总是要家长追着喂或者饭前饭后总要吃零食时,家长可以不喂他也不给零食他吃,每天按时进餐,那么孩子由于饥饿就不得不好好吃饭了。对较严重的不良行为的矫正,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方法如系统脱敏法、模仿或随机强化法,这些都是强化理论在行为矫正中的应用。

3.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① 强化手段的应用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强化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应在不同情况中采取不同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和个体差异。如有些学生经不起表扬,老师一表扬就会骄傲自大,致使学习成绩出现下滑;而有些学生一被批评就很容易泄气,致使没有学习斗志。因此,强化手段的使用要因人而异,教师和家长都要对儿童的生理特点、个性特长、学习习惯、行为特征还有个人生长环境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根据这些特征对儿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塑造和培养。

② 强化的使用应及时和具体

教师和家长要学会观察儿童的行为举止,当儿童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应及时捕捉并及时给予强化,不错失激励孩子的机会。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不高,只有及时强化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某个行为是值得表扬的,才会建立自己的行为和强化之间的关系。[7]与此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控制好强化的频率,在儿童学习新行为、培养新习惯时,可以给儿童固定时间的强化,等到儿童习得某项行为时,再用随机时间的强化进行巩固,直至逐渐撤销强化,使儿童完全形成某个良好的行为。

③ 强化物的选择应适当

在强化过程中,应适当运用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活动作为儿童低频活动的强化物,即用儿童喜欢的活动作为不喜欢活动的强化物来提高儿童完成不喜欢活动的频率。在这个过程中,应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强化物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应注意,不同儿童期望得到的奖励会有所不同,有的希望得到物质方面的奖励,有的则希望得到精神方面的奖励,要根据儿童的个人特征选择最合适的强化物。

④ 应提高儿童的自控能力和主体性

依据斯金纳的理论和观点,儿童行为的养成虽由强化所控制,但这并不能说明儿童的成长是机械的。强化只是一种外界控制的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儿童提高自控力,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8]外在的控制只是暂时的,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强化的手段和内容也会不断发生改变,所以依靠强化来长期维持儿童的行为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使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主体意识,达到儿童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目的。

[1]史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付瑜.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0).

[3]刘杏瑶.斯金纳强化理论及其在几个方面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河北保定天祥技校, 2013.

[4]吴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21).

[5]张越.试论强化理论在课堂行为管理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7(2).

[6]谢应宽.斯金纳强化理论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21(1).

[7]沈勉荣 郭景扬 胡学增.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J].现代教学论系列介绍,2010(7).

[8]杨元超.斯金纳强化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J].教育论坛,2013(2).

猜你喜欢
斯金纳白鼠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Dr. Skinner and Hungry Pigeon 斯金纳博士与 饥饿的鸽子
鼠国要上天之火药烤白鼠
小白鼠会排队
基于斯金纳强化理论下的幼儿语言教育研究
重思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