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语文教学应避”虚“就”实“

2016-03-02 03:40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第一高级中学
新课程(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工具性古诗文语法

李 红(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第一高级中学)

新课改中语文教学应避”虚“就”实“

李 红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第一高级中学)

作为一名多年身处教学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弱化,具体体现在“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的退化,学生在话语和书面的理解和表达上竟然呈现出“听不明”“道不清”“读不懂”“写不出”的种种令人担忧的状况,我不禁为课改的实际教学成效而忧虑,也对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和实施方式产生了疑问。

据调查一个普通班中至少有半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在课堂上,学生不能针对所提问题进行流畅、清晰的语言表达,朗诵诗文不能畅顺、合理地停顿断句,书面表达不能写出成分完整、语义明晰的语句,不能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面对语法知识更是一无所知,分不清词性、弄不清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面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倒装现象就一头雾水,只能死记硬背,更有甚者甚至不能完成简单的仿、造句练习。因此,更不要奢谈什么概括归纳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探究发掘等高层次的能力了。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中所强调的字词、句法、语法等基础知识,现阶段都成了课改中束缚学生能力发展的包袱被一一剔除,但是学生的能力真的就提高了吗?这些被从考纲上弱化的内容是不是正是盖房子所必需的木梁砖石呢?我常常在想我们到底是不是在建造一座看似美好的空中楼阁呢?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不是仅像有些学者指出的原因: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准备不足,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调查不够,语文新教材的编写比较仓促、粗糙,教师培训效果不佳等原因呢?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似乎为21世纪的语文教育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但是从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来看,可以说是又一次由工具性滑向人文性,又一次矫枉过正:在课程目标上,过于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忽视语文知识和能力,人文性高扬,工具性失落,过于强调感悟而忽视语文读写能力训练;在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综合性学习而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高中课程设置过于强调选择性而削弱了基础性;在课程内容上,过于强调文学课程而忽视了文章课程;在课程实施、学习方式上,过于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教师主体,过于强调合作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过于强调多元解读而忽视文本原意。我认为,如果新课程改革还是把人文性搞得很玄乎,把工具性搞得很模糊,甚至不敢理直气壮地抓基础训练,那么情况有可能更糟糕。

语文课改下一步怎么走?我主张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中学语文改革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基本的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的能力,还有一般信息处理和文字表达、语言交际的能力。让语文教学从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抓起,垒好每一块基石,避免空中楼阁的营造。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救:

一、正视语文语法学习的重要性

语法不是使语言同一化而是使语言精确化、工具化,从而达到丰富的。只有教会说话的规则,才不会让学生说出同样的话,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能更精确地表达,把语法教学时刻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全方位、难易适宜地采用多种灵活的手段逐步向学生渗透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语文学习的基本框架。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语病题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句子结构形态、明晰组词造句的规则,学会快速提取句子主干,从而加快阅读语句的整体速度,提高语句意义理解的准确性;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分析词类活用和倒装句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判断的过程中不断明晰、强化词性及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可以在阅读中通过用抽取句子主干的方式来提高内容概括的准确性并加快阅读的速度;可以在语言运用、写作等各种形式的书写练习中渗透语法意识,规范语言表达。

二、强化诵读+阅读的读书模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对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然而近几年高中语文教材频繁的更新换代不仅没有强化对古诗文的学习,反而愈加缩小了古诗文原本就不大的“阵地”,甚至很多极为重要的名篇名作也从必修内容变为了选修内容,很多原本必须要精讲并要求背诵的篇目也被变为自读性非背诵篇目。学生背诵的内容少了,花费在诵读上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也就少了,对于古诗文精妙的词句、严整的结构、深厚的文思自然难以达成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提升的过程,更不用谈什么内化吸收、化外物为己用了。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自己根据文本本身的价值来决定是否安排学生背诵,而不是完全不假思索地去执行教材的背诵要求。

对于现代文文本阅读,我想说“见多”方能“识广”,只有大量地阅读、积累,才能使学生对文章从形式到内容有一个感性到理性、笼统到具体、模糊到清晰的阅读提高的过程。

三、实现“化整为零”的写作练习

写作不一定非要固定在作文课或习题课上,写作应该日常化、常态化,将写作融入语文教学的每一天、每一课,不一定非要规定某种写作模式,也并不一定非要成段或成篇,哪怕是只写出只言片语,只要是文通字顺,有所思、有所悟,能较好地表情达意的练笔,都是很好的写作实践。把写作放在日常,这样才能真正将写作落在实处,时时刻刻、日积月累、日新月异,最终化整为零。

总之,把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不搞“假”“大”“空”的“花把势”,把功夫扎扎实实下在平时,相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课改的优势,扬其长而避其短。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工具性古诗文语法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跟踪导练(二)4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