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新
(伊犁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浅谈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构建
马立新
(伊犁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程本身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相应开展实践教学,作为多民族地区的新疆高校应结合新疆地处边疆反分裂斗争最前沿和多民族地区实际,利用新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展实践教学,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教学实效性。为此,必须科学认识实践教学的内涵和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
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
(一)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的重大问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立德、树人,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方针,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的重要原则。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近十余年来,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颁布的多个文件中,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学目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有重要意义。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再次强调要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拓展实践教学形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设计了实践教学方案,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在教学中。
(二)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有目的地进行的现实的、感性的自觉活动,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能动的“对象性的活动”。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有多种形式,包括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对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学以致用具有重要的作用。“纲要”课实践教学体现了实践育人理念,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大学生进一步深化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些基本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在情感上不断增进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祖国、对人民的历史责任感。因此,“纲要”课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本质上与高校的专业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即其教学是为了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水平及能力。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理论阐述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加以深化。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感知、触及中国近现代历史,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认知。这实际上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内化外化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化
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内化和外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是辩证统一的过程,联系内化和外化过程的是实践。从“纲要”课的教学过程看,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内化活动的延续,是实现“纲要”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理念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发挥价值功能和实效性
“纲要”课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不同就在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历史教育之中,把课程的专业属性和功能属性统于一身。从课程的专业属性来讲,“纲要”课讲述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而奋发图强的历史,侧重从国家和民族的立场,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近现代国史、国情教育,教学重点主要是凸显170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主线与重大问题。从课程的功能属性来看,“纲要”课是立足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四大选择”的历史合法性,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发挥“纲要”课独特的历史教育价值和功能来提高教学实效性。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和实践育人的方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与教学形式的设计,使实践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面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结合高校地处祖国西部边疆地区及反分裂斗争最前沿的实际来开展实践教学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历来是多种势力较量最激烈、维护稳定任务最重的地区。近代以来,英、俄、日本等帝国主义多次入侵新疆,新疆是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重灾区。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实施分裂新疆的阴谋,新疆各族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一直把新疆作为对中国“西化、分化”的最主要的突破口,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支持境内外分裂势力,妄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达到破坏中国的统一和发展的邪恶目的。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陆路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到了我国陆路边境线的四分之一,维护边疆稳定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新疆周边国家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周边“双泛主义”(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东突分子”等一些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与势力,一直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对新疆的渗透、破坏,新疆高校是敌对势力、分裂势力破坏、渗透的重点对象。因此,“纲要”课实践教学应结合近代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反侵略反分裂斗争的历史和现实,深入分析新疆分裂主义的历史根源,挖掘新疆近现代史反分裂反侵略斗争的历史资源,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凸显爱国主义教育,让各族大学生了解新疆的历史与现状,不断增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结合多民族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多民族是新疆社会的重要特点。据2010年全国人口第六次普查统计,新疆总人口为2181.58万,其中,汉族人口是882.99万人,占总人口的40.47%;少数民族人口有1298.59万人,占总人口的59.53%。根据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新疆普通本专科高校有32所(不含成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72818人,少数民族大学生10235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5%。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新疆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许多内地高校不同的是,新疆高校处于多个民族多种宗教文化多样性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区情之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命线,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新疆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建设和谐新疆的保障。大学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应成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中紧扣近现代史,突出民族团结教育,帮助各民族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历史观,不断为新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三)充分运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新疆可供“纲要”课进行实践教学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与利用相对不足。近代以来,英、俄、德、法、瑞典、日本和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疆进行过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侵略破坏,应深入挖掘这些历史罪证,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境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就是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搞民族分裂留下的祸根。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新疆各民族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如1874年沙俄侵占伊犁,伊犁各族军民4000余人英勇顽强阻击侵略者50天,进行了英勇的抗俄斗争;1878年,新疆各族人民配合左宗棠、刘
锦堂等人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1912年,南疆策勒村人民展开反帝抗俄斗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新疆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新疆各民族人民为抗战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抗战。仅1938年,乌鲁木齐地区就捐献了皮大衣20万件,全疆捐献新疆币3亿两,这些钱从苏联购买了10架战斗机,命名为“新疆号”。在各地州的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保存有这段历史的大量图片可供实践教学的开展。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许多共产党人为反抗反动统治进入新疆开展革命活动。如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俞秀松、张义吾、陈中等,抗战时期的共产党人如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人受党委派到新疆工作,为保持中国内地与苏联之间交通的顺畅,在新疆各族人民中宣传革命思想作了大量工作。新疆有许多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祖国边疆、建设和繁荣新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这部分就在学生身边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拉近学生与近现代历史的距离,更能激发各民族大学生对家乡对新疆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一)关于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学界对其内涵的具体理解和实际把握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课外教学、校外教学,即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相关教学活动;有的认为,把握和判定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主要是看教学内容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是否达到实践目标而不是看开展教学的场所。因此,开展实践教学应首先准确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正确把握实践与教学的内在涵义及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指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而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实践与认识是辩证关系。关于教学,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即是说,第一,教学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活动过程,教学活动不是自发的、盲目的,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活动。第二,教学活动以教学内容为中介,教学内容是前人科学探索的认识成果,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教学内容来进行的。第三,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整个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凭借教学内容展开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一样,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实践活动,同样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要求等。因此,所谓“纲要”课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教育环节基础上,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消化、吸收历史理论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目的是对近现代中国国史国情有深刻认识,对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作出的“四个选择”有深刻理解的教育教学过程。
(二)关于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实施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纲要”课的总体教学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可以从三个层次确定“纲要”课实践教学目标:第一,体现在认知层面上,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脉络、理论观点的理解与运用。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学生理清了近现代历史的来龙去脉,围绕“两个了解,四个选择”,对有关的重大历史问题、历史发展的经验以及规律性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实践教学主要让学生更深入体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氛围,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所学知识的认知感,提升对“四个选择”结论的认知度。第二,体现在能力层面上,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近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实践教学则主要是加以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引导大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理性分析和判断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并对大是大非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第三,体现在情感层面上,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的感知和亲身体验,使课堂教学激发出的情感向深层次递进。通过参观、调研、体验等多种实践方式感受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巨变,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追求。从活生生的历史素材中感受近代中国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开拓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国家、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感受中
华民族在长期不懈的斗争中培养和熔炼出来的优秀民族精神。“纲要”课实践教学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于一体,彼此渗透、有机结合。其中,加深认知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培育情感是核心,三者统一于“纲要”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
(三)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实践内容上,可供学生选择的选题包括:1.校内实践教学。以校内资源为依托,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参加重大纪念活动如“五四青年节”、纪念“一二九”运动等,通过参加相关活动,对重大历史事件有深入了解和认识,活动结束学生写出心得体会或收获。2.参观考察学生学校、家庭所在地红色旅游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开始前确定参观考察目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教师布置相关的思考题,然后实地参观、考察,活动结束后写出参观考察报告。3.课内影视作品赏析。上课前教师介绍影视作品所涉及的“纲要”课教学内容及背景。影视作品赏析,主要让学生感受“活”的“历史现场”,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影视作品赏析在一个学期中最多开展1—2次,选择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优秀的影视作品至关重要。影视作品赏析重点在于“析”,在“赏”的基础上教师要就影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客观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相关历史问题,并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4.近现代史中涉及新疆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研究。了解近现代史上新疆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重要事迹和历史人物。以文献查阅为主要手段,写出研究报告。5.找寻“活”的历史。主要有调查、采访、记录等方式,发现身边的历史,体会现实中的历史。如采访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活动的历史亲历者。或者是记录家族历史。学生通过采访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家族长辈,了解近现代历史,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再者是通过参观走访、实地考察某城镇村史、校史、当地经济发展史、历史遗址等,透过身边村镇、学校的变化加深对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6.针对艺术、体育等学科专业学生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如主题诗会、歌会,演讲、知识竞赛等。需要注意的是活动主题应有所要求,应在“纲要”课程的内容范围内,以区别其他学生活动。
在具体实践要求上,第一,教学活动采取小组的形式。以5—6人为一组、自由组合进行活动。每组选择一个选题内容进行实践,题目自拟;第二,实践教学活动完成后须进行总结、汇报。可以PPT演示、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汇报;第三,调查报告等要有支撑材料,如照片、图片、视频等;第四,学生自主选题或根据自己的兴趣以自命题的方式展开,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全程指导。
在考核评价上,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可以占到总成绩的30—50%。实践教学考核应注重实践过程和结果的统一,由此,实践过程和结果的比分可各占一半。实践过程考核主要包括选题的难易及创新程度、上交实践方案和成果是否及时、团队合作情况等。对于选题优秀、活动质量高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评优表扬。
[1]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阿不力克木·艾则孜、谭刚、麦买提·乌斯曼、阿力甫·那思尔﹒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4]马立新.新疆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J].南方论刊,2014,(10).
[5] 徐智勇.抗战中的新疆[EB/OL].http://www.ts.cn/GB/channel3/19/200509/12/184409.html,2005-9-12.
[6]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8]王策三.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苏一星
文字校对:荣 国
G642
A
1008-8539-(2016)06-0032-04
2016-03
2014年伊犁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课题“新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编号:YSSZ2014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马立新(1971—),女,锡伯族,新疆伊犁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