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分银行社会化衔接的构建

2016-03-02 03:56詹王镇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分成果银行

张 荷 詹王镇

(1.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2.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3.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 甘肃 兰州 730010)

高职学分银行社会化衔接的构建

张 荷1詹王镇2,3

(1.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2.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3.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 甘肃 兰州 730010)

随着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和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导向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学分银行也成为研究者和政府关注的热点。学分银行在国外得到成功的实践,在国内只是刚刚起步,在部分城市试点,尚没有大规模推广开来。目前学分银行的困境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政策和相关规范没有同步到位,学分银行的管理机构,认证机构没有认定和建立,课程体系标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分还不能相互转化,信息平台的建设等尚不健全。高职学分银行的社会化衔接需要政府统一规划,各方面协同配合。本文就此提出相关建议,旨在帮助学分银行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实施。

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大爆炸,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换代,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国家教育政策同样也适应时代潮流,提倡构建学习型社会。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多是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等行业的第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然而现代社会,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多种能力复合型人才、可持续性学习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仅仅凭借一纸文凭已经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终身学习、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不断提升自我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分银行由此应运而生。

一、学分银行的概念

在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推动下,学分银行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指的是在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内的不同类型教育间进行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它是把终身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折合成学分存入指定的“银行”系统,这个系统既可以是学校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认可的联盟,也可是独立的公共教育服务机构。学分银行突破传统的学历教育的限制,包含各种形式不同的教育类型和技能培训,把所有可以认证的学习成果进行累积,按照一定的规则转换成可以量化成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指标,当学分组合累积达到标准时可以兑换相应的证书。学分银行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同时也兼顾了自主学习和应试教育的要求,打破了专业限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和社会需求选择专业以外的学科进行拓展学习,突破学习时段的限制,使学生能够依照个人生活节奏和计划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此外,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学分银行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层面不断更新,促进高职教师职业化。从教学改革来看,学分银行在课程专业建设方面参考社会不同岗位标准,更加方便校企合作。学分银行是继学分制后教育发展的一项新举措,有利于提升教学的灵活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我国开放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或国际间建立学习成果认证、转换与积累制度,因此建立学分银行也是我国教育行业特别是高职院校同国际社会接轨的必要条件之一。

建立“学分银行”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

行’制度”。其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把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试点省市和学校,其目的就是要“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2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研究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目前,学分银行的推广模式和策略仍旧处于摸索阶段,如何与高职院校衔接,把学生在校的学分积累转化成为资本存入学分银行,如果进行后续培训学习,兑换证书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尚在研究探讨中,其中分析高职院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的现状,以及社会对劳工资质的需求,能力的认可等深入分析,有利于解决学分银行社会化衔接的问题。

二、现阶段高职发展学分银行的必要性

(一)我国普遍存在一种认知,即考上大学就有了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许多父母把孩子的目标定在大学毕业找到稳定的工作。进入社会的学生自己本身也没有继续学习和深造的认知,只是在工作中慢慢积累经验,没有主动求知与系统化参与培训的意识。因此,技能和理念都需要与时俱进,从而整个社会的学习价值取向容易发生偏差。学分银行的成立可以提高社会中的人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储存自己在银行的学分,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保障。

(二)社会目前更重视大学通识教育,对于一些以职业或是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带有偏见,认为大学通识教育毕业的才是精英分子。这种歧视和偏见,直接影响高考学生志愿的走向,毕业后的就业流向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频繁跳槽等现状,而用人单位苦于面对众多求职者却无法找到胜任者的无奈。因此组建学分银行,就是尊重专业技能培训和通识教育的各自特点,使学术类课程、职业类课程和各类培训课程享有同等地位,给予不同的技能以不同的选择空间,从而给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应有的社会地位。

(三)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多是传统专业,新形势下热门专业的设立需要考量诸多标准和条件,以及相关机构的层层审批,是否有必要设立新的专业、新专业的生命力能持续多久也不得而知,而高职院校目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又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取消,因此个别专业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报考人数年年下降,因此通过建立学分银行,把此类过时的专业和热门专业可以纳入学分银行的学分体系,对于拥有时代烙印的专业可以随时调整,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和提高自己。

(四)设立学分银行也是新形势互联网科技发展的需求,除了传统的高校、高职院校、私营的技能培训学校等教育培训基地之外,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授课。高校推出网络学院,提供各种毕业证书,认证证书等并不能完全满足多元化社会人们的多元需求,目前网络上也提供各种公开课,一些培训学校在网络上提供收费课程的服务,如果把这些纳入到学分银行,整合线上线下的资源,使得学习类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

三、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社会化衔接面临的困境

(一)学历教育和职业认证教育错位

目前各级电大、夜校、成人教育学院等高职院校纷纷设立学分银行,通过网上建立个人账户,实行网上学习,存储个人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分,进行学分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并提供相关证明的成果认证和管理系统。这样的系统是针对社会上的从业人员,是从学校毕业之后进行再学习的一个渠道。但是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学分银行尚未对接,学校与社会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相互错位,学生的学分并没有在统一的认证机构得到整合和转换,因此,这对于刚刚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学分银行目前没有真正发挥有效作用。

(二)国内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学分银行呈现零散和自发性特征

通常学分银行是区域性或者是局部小范围试点,没有全国范围内的统筹规划和总体设计安排,缺乏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统一认证的机构和标准,社会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比如,为了推动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的建立,上海、浙江、北京、广东、江苏等地高职院校纷纷根据当地特点建立了学分银行,但是各自操作模式不同,也缺乏统一的资格框架和认证标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衔接不畅,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和转换也比较难推进。此外,纵向来看,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相对割裂和封闭,不同层次之间的教育也难以有效衔接;横向来看,各个地区的学分银行制度不同,跨地区之间学分成果,

认证不能对接和转换,更无法与国际教育培训机构对接,因此,资源无法共享,成果不能相互承认,导致学分银行的权威性不足,影响力不够,无法充分调动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

(三)相关政策法规脱节

于国家目前尚未制定推动终身学习的法律法规,使得高职院校的学分银行缺少法律和政策的保障。学分银行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其所颁发证书的含金量以及用人单位和学生对于学分银行的信赖度等等这一切都依赖于国家对于学分银行的统一规范,制定统一的标准,使用统一的政策,采取统一的措施,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使学分累积可以跨省跨区域得到认可和转化。同时,国家也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有法可依,不但可以从法律上保障学分银行的顺利推广,同时也可以为以后产生的纠纷矛盾问题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和解释。

四、学分银行社会化衔接的途径

(一)国家通过法律层面进行保障,加强政策支持

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的社会化是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需要得到来自国家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国外学分银行的起步早于我国,而且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均有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自上至下给学分银行制度的顺利实施予以保障,比如,韩国ACBS有《学分认定法》作为法律支持;英国QCF有英国政府于2000年推出的“国家资格框架”。在此基础上,由英国教育与技能部于2003年改为资格与学分框架;澳大利亚AQF有联邦政府发布的白皮书。所以,我国如何能够借鉴国外学分银行的经验和教训,首先从立法层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学分银行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此外,国家相关部门不仅要给予财政支持,而且还需要相关行政方式加强各地学分银行的统一建设和管理。

(二)政府指定或建立官方管理机构

官方管理机构的职责是制定各类学科,各门课程学分认定和转换标准,制定学历教育学分和非学历教育学分的转换标准,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经验,在局部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学分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教育的各种教育类型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内容、考核类型、考核标准、学分数量都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如何对相应的课程进行学分折算,累积和转换?为了更好的把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同社会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建立起来,首先学分银行系统应当按照教育类型分类,即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培训等。其次,学分的认定。因为各个级别的学校,包括高职类、高校类、社区类、开放大学类、继续教育类,其课程设置不同,教学质量不同,课时不同,所得学分数也不同,因此可以按照不同类型大学的等级给予相应的分数。层次高的和层次低的学校培训的学生给出相应的在加码或者折扣分数,从而达到学分统一比例换算的目的。再次,指定认证机构,制定证书制度,搭建资格认证和学习成果的框架。只有统一学分成果转换标准,通过框架建立各级学科各类学习成果的统一认证框架,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成果进行沟通和衔接,实现学习成果无障碍转换和积累。

(三)创建信息化平台

实现学分银行学分积累与转换功能必定离不开功能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大数据时代,信息服务必须通过快捷便利的网络来完成。信息化平台实际上就是一个多方共生共赢的生态圈,不仅包括广大学习者,也包括各类服务教育机构。学习者可以登录、学习、查询、转换、认证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可以随时登录查询自己的学分累积情况,进行相应的学分转换;为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统一的管理平台,建立资格认证、积累、转化成果的窗口,各类教育机构来说,可以在此平台进行对话,、协商、交流,提供资源和数据支持,达到资源的平衡和整合;平台还可以提供专家评审和沟通的渠道,学习者可以的登录和线管专家在线询问和答疑,也方便管理者和领导部门的监控和进行风险评估;此外,信息化平台还可以发布国家法律法规等重要信息,提供相关课程的网上培训,方便使用者随时随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学习。

(四)建立与学分银行相应的人才选用制度

学分银行的成果认证需要同社会用人单位对接,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当了解学分银行的操作认证过程,了解自己行业所需证书的等级和使用范围,这样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可以有目的的选拔;另外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人才选用制度也需要在层次和类型的多样性上有所倾斜,改变单一的评价和选拔标准。正如郝克明(2012)所言:“改变人才选拔的单一评价及选拔标准,建立知识、能力与技能并重、学历资格与职业、技能资格相互沟通的国家资格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也是调动广大社会成员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成才积极性的重要保障。”①郝克明.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中国职工教育,2012,18,(8).

(五)加强对学分银行中的出现的舞弊和操纵行为的严格防范和打击力度

为了能够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切切实实的服务于学习者和各类教育机构,为用人单位的选聘人才提供参考服务,高职院校的学分银行必须建立和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声誉。由于各种利益牵涉其中,因此很可能会有许多针对系统的欺诈行为,或是人为对学分银行系统进行操纵,比如篡改记录和相关数据,提供假证书,贿赂相关认证负责人,盗取学员信息等等。因此学分银行在建立之初,就应当制定一套严防欺骗和操作的行为,同时也要制定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对违法违规者严惩。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学分银行接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在制定学分银行相关标准,资格认定评价体系的时候应当借鉴国际上学分银行成熟的理念和模式,吸取成功的经验,加强国际间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历学位互认交流和合作,同时国内管理认证机构和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应当积极参与欧盟,东南亚的学分转换工作,确保高职院校的学分银行认证能够尽快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并与国际社会接轨。

[1] 王艳.“学分银行”制度的优势与改进——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6,(2).

[2] 鄢小平.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模式选择和架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5,(1).

[3] 赵宇红.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构想[J].职教论坛,2012,(31).

[4] 崔昌浩.通往明日之路:学分银行之机遇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

[5] 李林曙,鄢小平,王立科.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模式、途径与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

责任编辑:刘海燕

文字校对:伯 恕

G719

A

1008-8539-(2016)06-0025-04

2016-09

安徽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社会化路径下的高职院校‘学分银行’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2jyxm647)阶段性成果。

张荷(1978—),女,汉族,安徽凤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语言学。

猜你喜欢
学分成果银行
江西银行
验收成果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大成果
学分美食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