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古文教学“三味”飘香
——王爱华《世无良猫》教学片断赏析

2016-03-02 03:50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字音爱华古文

赵 娟

满怀着期待,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的小古文教学示范课《世无良猫》。课上,王老师以“情趣”入境,让学生对小古文“一见钟情”。教学中,王老师引导学生明其意,得其言,动其情,品其味,知其理。整堂课真正诠释了王老师提出的“三味课堂”的内涵,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表情达意: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需遵循的本质规律,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形式,在感受、理解的同时学会运用和表达,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小古文的教学自然也不例外。“猫”一词可谓是贯穿《世无良猫》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表情达意的载体。王老师在教学小古文之前,就巧妙地以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导入文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以“图”为抓手,展开了说话训练。

师:老师今天带了一幅图画,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些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吗?

生:我看到了一只黑白相间的猫。

师:你注意到了猫的皮毛色彩,这是猫的外形的一部分。

生:这只猫正在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的螳螂。

师:你看到这只猫此时此刻的举动。

生:这只猫眼睛大而有神,一直盯着眼前的螳螂,蓄势待发,好像随时就要出击。

师:你抓住了猫此时此刻的神态。你发现它好像蓄势待发,感受到它内在的力量了。皮毛的色彩、此刻的举动,还有专注的神态,大家不仅很会观察,还很善于运用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如果把这些观察所得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就更好了。

【赏析】

从观察到想象,由感知到表达,王老师巧妙地概括学生的发言,从“猫”的外形、动作、神态等观察想象的角度,不着痕迹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语言,并在言语训练中初步感受“良猫”的形象。一幅图画不仅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让图中一只蓄势待发的“良猫”和顺势导入的文题“世无良猫”形成鲜明的认知冲突,为学习小古文奠定情感铺垫。

二、激趣怡情:流淌纯纯的儿童味

王爱华老师一直主张儿童是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一定要有儿童的情趣、认知、立场。聆听整堂课,时时处处都流淌着师生快乐交流的热情,涌动着孩子们与老师、与文本、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

师:我刚才看到有同学在笑,你为什么笑?

生:他天天把猫喂得饱饱的,养得肥肥的,还想猫去捕鼠,这不是笑话吗?

师:我知道了,你们是笑这个“某”对猫的态度,笑他的无知。

生:我也觉得这个“某”好笑,自己把猫惯坏了,还把气撒在猫的身上,“以为世无良猫”了。一只猫这样,他就以为所有的猫都这样了!

师:一开始,他“破家求良猫”,到结果“以为世无良猫”,这都是谁造成的?

生:是他自己造成的。

师:如果是你,你会有跟这个人一样的反应吗?

生:不会。我会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对,而不是去责怪猫。

师:是真的“世无良猫”吗?

生:不是,其实只是这一只猫不是良猫了,并不是所有的猫。这都是因为这个人对猫太宠了,才物极必反。

师:如果让你把这个故事推荐给别人读,你会推荐给谁?

生:我会推荐给对子女过分溺爱的家长读。

生:我会推荐给一些懒惰的人,猫因为懒惰,最终落得被赶走的下场。

生:我会推荐给自己读。

师:哦?为什么要推荐给自己呢?

生:因为我平时犯错,也总是喜欢像“某”一样,把自己的错推卸到别人的身上。

师:你把自己读进了这个故事,不仅在读“猫”,不仅在读“某”,还在读自己。

【赏析】

课堂上,王老师的问题很少,但每一个问题都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匠心独运。“你为什么笑”,简简单单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品评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学生可以为“某”破家求良猫之荒唐做法感到好笑,也会为“某”以“腥膏”“毡罽”待猫感到可笑,更会为“某”泄愤于猫,故而“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没有好猫感到可笑。在自由轻松的氛围里,学生快乐地分享不一样的认知和体验,这就是儿童立场。“你会把故事推荐给谁读”的问题,使学生从推荐给溺爱孩子的家长到推荐给身边与“某”相似品性的人,再到推荐给自己。这种形式就像朋友之间真诚地交流,巧妙地将整个教学着眼点从“猫”转到“某”,再转向认识“自我”。

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说教和灌输,而是儿童自我的修正、调整、顺应和发展,这也正是王老师所提倡的儿童味的真谛所在。

三、导读促悟:浸润暖暖的家常味

家常味,是语文教学的固本之源。它指向的是简约、朴实、本真的语文课堂。这里的简约不等于简单而肤浅,朴实不等于粗糙而呆板,本真不等于平淡而无味,而是简约之中见深刻,朴实之中见光华,本真之中见内涵,是真正去除了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之后,课堂上呈现出的最自然最真实的风貌。怎样在简约和朴实中追寻语文之本真呢?王老师指导学生读通小古文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诠释: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自读过古文了,下面我们小组里合作着读一读,这次读的时候注意读出停顿。(小组合作朗读)

师:自己先读一读这篇小古文,注意读准字音。(生读)

生:我们准备一起读。

师:行,是“合唱”吗?开始吧。(一小组展示读)

师:其他小组来评价评价,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很整齐,声音也很响亮。

生:他们不仅读得很通顺很流畅,也读正确了停顿。

师:看来他们这一组已经达到了我们前面提出的要求,就是读正确,不仅要读正确字音,还要读正确停顿。现在,老师把注音去掉,小组里再练习读一读,看看你们还能不能做到这两点。(小组练习朗读)

师:现在哪一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合作成果?不一定要“合唱”,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来展示。(一小组分工读完全文)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他们的声音洪亮,分工明确,有感情。

生:停顿到位,读得很清楚。

师:你有了新的感受,他们“读得很清楚”,是什么很清楚?

生:就是字音很清楚。

师:除了字音很清楚,还有什么也读清楚了?

生:文章的意思也读清楚了。

师:明白了,就是说因为他们注意到停顿,所以文章的意思就读清楚了。你看第一句“某/恶鼠”,是谁“恶鼠”?

生:某个人。

师:是的,“某”怎么样啊?

生:讨厌老鼠。

师:瞧,一停顿,就把意思给读出来了。

【赏析】

一篇小古文,王老师并没有急着进入品读环节,而是让学生先自主练习读准字音,再小组合作练习读出停顿,然后读懂文意,最后读透事理,层层递进,扎扎实实,把“读”真正落到实处。粗略计算了一下,仅从读准字音到读准停顿,就足足用了12分钟的时间。朗读的形式从最初的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展示读,再到后来教学中的比赛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反反复复,不同的要求与方式,其共同的目标都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

王爱华老师说:语文味是语文之根,儿童味是语文之魂,家常味则是语文之本。“三味”课堂,不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大道至简,更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猜你喜欢
字音爱华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第一次拔牙
神奇的光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沈括识音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
李爱华:我希望过上这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