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让每个学生都“乐”在其中
□李琳
如何让初中学生追求音乐之美,感受音乐之情,享受交流之趣?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的策略。
音乐课;乐趣;情感;音乐交流
音乐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很多老师都反映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内容,他们大都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乐曲却不屑一顾,对音乐知识学习兴趣不大,上课通常自顾自地讲话,导致音乐课堂混乱,没有秩序。笔者认为,学生觉得音乐课没意思,问题一定是出在教师本身。不能一味指责学生不感兴趣,而是要反思自己是否将一堂精彩的音乐课呈现给了学生。
笔者在音乐课上,往往会用很多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感受、享受、习得中爱上精彩的音乐课堂。例如,准备一些和音乐课本上相关的音乐故事或资料,有条件时会给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音乐作品和搜集的图片资料用以辅助教学。学生大多都喜欢课本上延伸出来的东西,通过教学,笔者发现初中学生喜欢尝试接受新的事物,哪怕是他们不知道的历史歌曲。音乐课本上有的内容和现代音乐有联系的,笔者也会安排流行的东西在课堂里。其实,只要课堂内容丰富,教师灵活掌握,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和课堂设计就能将整堂音乐课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例如,在教授 “茉莉花”这一课时,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歌曲,所以在导入新课时,笔者从歌曲的主题旋律中将几个主音抽出来让学生进行歌曲创作,围绕这几个主音,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然后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时,学生已经非常有兴趣了,再将歌曲导入,告诉学生在创作中出现了河北民歌和山西民歌,同为茉莉花,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就能很好地从 “主音加花”的手法上分辨两首歌曲的区别,教师再提出 “加花”的含义。
要让学生较长时间感受到音乐课的乐趣,温习巩固很重要,这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有自信才有成功感。在《茉莉花》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上午寻找普契尼 《图兰朵》片段,聆听后谈感受,再在几首乐曲中寻找 《茉莉花》的音乐旋律,对能辨识出来的学生予以赞扬,让学生感受到民乐的魅力,让学生爱上民族音乐。
同一曲美妙的旋律,给人感觉可以是形象的,可以是抽象的。音乐欣赏课就要像展开的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学生的眼睛总能在画上发现自己喜欢的颜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具音乐艺术本质性和价值性的,就是提高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的作用。同我们熟知的古典诗词一样,音乐在风格上有豪放的和婉约的美,就感受过程上有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美。豪放的作品一般是描述人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作品,这类作品一般都气势宏伟、激荡彭湃。它能让学生胸怀壮阔、坚毅刚强;它能让学生的意志变得坚强;它能让学生热情乐观,有助于学生奋发向上的性格的形成。婉约的作品,其特点是宁静柔和,有的让人心情安定、气息平和;有的欢娱、心情愉悦。这样的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焕发;委婉细腻的音乐能影响学生增强同情心,乐于助人。悲剧美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更注重理性,喜剧美的音乐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乐观的性格。音乐欣赏的美学价值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产生具有广泛、潜在的影响与作用,使其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转化与改变,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音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时,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尽量避免单纯地听与说,要听、唱、想、说相结合,想方设法地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为 “可视性”的音乐形象,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当然,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类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歌曲到乐曲逐步进行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粗浅地谈论到音乐欣赏中听、唱、想、说的参与,当然参与的方法有很多,还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音乐作为审美对象,并不是清晰可辨的物体,也不像理论文章中的概念范畴那样具有逻辑的严格规定性,它往往是多义的、朦胧的。因此,它可以召唤接受者在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音乐鉴赏能力需要后天培养,听力健全的人都可以不受任何训练而感受一定高度范围内的音,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对音乐进行审美感知与领悟。当认识到 “感悟音乐的能力并非天生”的意义,作为音乐教师就可以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将学生引入音乐殿堂后就放任他们自行审美体验了事,而应当选择最优秀的音乐作品作为范本加以分析、解释、评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让学生在 “操千曲”的审美实践中,由浅入深地知晓音乐艺术特有的审美性质、手段和方法,提高审美敏感性,从而达到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努力使音乐 “听起来很美”,还要想办法让音乐 “看上去很美”,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既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
简单地把音乐教学等同于教学生唱几首歌或会演奏几种乐器;简单地把唱歌和演奏乐器等同于教技巧、学本领、长本事等,这样,音乐只与娱乐和快乐有关,别无它用。环顾他人的音乐教学,发现教师为学生不好好上音乐课而烦恼、家长为孩子不认真练琴而生气、评委为选手表演缺乏真实情感而遗憾等现象普遍存在。笔者认为,“音乐交流”缺失的现象,有助于找到上述种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音乐交流”缺失,一方面表现为听不懂 “音乐语言”,另一方面表现为不会讲 “音乐语言”。由于音乐知识是靠教师讲一点,学生才知道一点,所以,系统的音乐知识在学生那儿只有零星散片,因而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很难听懂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或情感,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更难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他们不会选用现成的音乐作品“讲”自己内心的情绪或感受。音乐水平只限于能哼哼歌曲,学习兴趣只不过是追追歌星,奋斗的目标限于升学或获奖而已。
音乐课是需要交流的课堂,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没有文字的束缚。鸦雀无声、学生沉默无语的课堂是最可怕的。因此,在音乐课堂上,笔者会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音乐没有固定的语言,对音乐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听到同一首歌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书上对音乐的理解也是前人欣赏后的一种诠释,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感受,因此,在音乐课上,大家可以随便说,用自己知道的词语准确表达自身的感受。就这样简单地随便说,学生基本上都能说上两句,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完整地表达他的音乐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不能只做听众,要长久保持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就要不断评价和表扬学生的发言,哪怕是无稽之谈,也是学生的感受,也应当得到教师的鼓励。所以,笔者的音乐课堂氛围通常是比较活跃的,学生可以聆听感受,畅所欲言,大胆参与,享受成功,树立自信,从而爱上这精彩的音乐课堂。
总之,在音乐课堂上,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音乐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兴趣桥梁,学生通过歌唱、表演、创作,达到对歌曲的体验,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充分感受音乐的趣、音乐的美,激化和深化学生心中对音乐美的熏陶。
[1]李娣.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9).
[2]薄澜.浅谈音乐艺术与青少年的情感教育[J].大众文艺,2015,(13).
(编辑:杨迪)
G633.951
A
1671-0568(2016)09-0133-02
李琳,湖北省公安县杨家厂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