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 洁 黄 山
博物馆里的生命课程
文/郑 洁 黄 山
谈到生命教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首医大附中)似乎该有些先天的优势,因为该校有着首都医科大学的基因,继承了首都医科大学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的传统。不过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校的生源状态略显亚健康,这也导致学校的精神风貌并不饱满。
学校初中部位于右安门外开阳小区一里,生源主要是本区的大量外地借读生;高中部位于右安门外翠林小区二里,生源为整个丰台区的北京籍学生,以及具有在丰台区参加中考升学资格的北京及外地的学生。
然而,即便是北京生源,家庭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父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6%,其他多数都是在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农转非”的农民;外地借读生占到70%以上,其父母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不到6%。
北京生源有近半数的学生家长没有较为固定的工作,甚至完全没有工作,每个班都有五六个学生家庭享受低保;有的家长即使有工作也都基本从事服务性行业。外地生源则基本都是打工子弟。
由此,学生家庭缺乏文化资源、家长文化水平低、家庭经济困难,造成学生文化爱好相对较少,视野较为狭窄。这些学生的生命里有大量迷茫和空白,需要学校和老师去弥补。
最终,首医大附中通过生命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尤其是博物馆课程的构建,解决了这些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的博物馆建设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各种主题类的博物馆已经达到数百家,无论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单位级,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都争先在北京设立,这种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所无法比拟的。
学校居于北京城南历史文化丰富地区,与北京核心城区交界,拥有利用政治文化中心资源的便利,更有借助医科大学办学的有利条件。这样的先天优势,为学校组织开设博物馆生命教育课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学校的博物馆课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参观式阶段:1998年至2005年。随着新博物馆的出现,学校组织教师、学生丰富知识和学习生活,前往各馆开展参观活动,比如:20世纪末21世纪初北京新建设和改建的中国科技馆、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航空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等。在活动中注重德育教育,帮助学生从博物馆展品中自我吸收有益知识。
2.进入式阶段:2005年至2009年。主要聘请博物馆的相关研究人员、解说人员先行介绍博物馆展览内容。参观的博物馆有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国子监孔庙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猿人遗址博物馆、抗日战争博物馆等,每次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
3.课程式阶段:2009年至今。以生命教育为主线,以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目的,全面进入校本课程建设阶段。这一阶段,在简单的参观、解说和写游记之外,学校还开发和制作了更多的教学形式和更体系化的教学内容。
博物馆课程通过宏大事件与景象的参与感、体验感,以及悠久历史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亲切感,浸润学生的心灵,渲染学生的生命底色。
主要选择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猿人遗址博物馆,供高一和初一学生学习,了解我们生活的宇宙、星球,探寻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思考人类与宇宙、与自然、与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的关系,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从而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主要选择中国科技馆、航空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以及一些国外临时特展(如大英博物馆藏品展等),供初二和高二学生学习。这一时期的学生通过在初一或高一一年多的学习,有了新科技文化的知识积累,再通过走进博物馆,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促使学生更加刻苦地学习前人所创造的成果,激发自身的创造激情,对应该怎样珍惜生命、怎样发挥生命的最大价值有了深入的思考。
选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圆明园遗址博物馆等。主要结合初三、高三毕业教育,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认识到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巍然屹立、生生不息,靠的是一代代仁人志士坚持真理和正义,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中华民族的子孙,不仅要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明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要担负起保卫祖国、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正义事业发展的崇高使命。
从各学科角度切入,博物馆参观路线还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如: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可以从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开始,追寻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仁人志士的足迹;在北京新文化运动博物馆中寻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的身影;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回顾中华民族屈辱而抗争的壮烈历史。
结合高中政治学科宗教问题的介绍,参观牛街清真寺、北京法源寺、基督教宣武南堂,认识三大宗教,认识人类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以唯心主义的哲学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入思考所创立的学说,它们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高三化学、物理、生物、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去中国科技馆从一层走到四层,学习自然科技与人的生命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