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飞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六个年级共收录四篇小古文,分别是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以及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这四篇小古文是学生接受我国古典文学的“端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基本认识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遵循着“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串讲法,这种“沙土不漏”的讲解让许多风趣诙谐、文质优美的小古文被“拆解”了。学生被动接受一些古汉语知识,久而久之,对小古文望而生畏,闻而生厌。我在小古文教学中,注意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读-猜-议-拓”四步教学,引导学生在多维阅读活动中获取知识。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著。
清代学者姚鼐曾说:“放声疾读,久之自悟。”读是阅读教学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先让学生读通读顺文本。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现有资源,依照注音读准字音。继而利用多种方式读,如学生个别读、小组读和集体读,或者听名家录音读、教师范读、师生共读,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经过十分钟左右阅读活动,大部分学生就可完成读通读顺,达到“诵读”状态,为下一环节理解文意的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全文共77个字,文章朗朗上口,荡气回肠,而文中只有“哉(zāi)”“兮(xī)”两个生字,学生利用书中注音即可顺利读通文章,教师稍作点拨,学生反复练读,就可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当然,读通读顺读熟只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读的最终目标是“会读”。就是通过不断地诵读,迁移拓展到一定量的文言文阅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表达的“节奏”之美,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语感,进而知其意、感其情、明其理。
这里的“猜”不是毫无依据的乱说,而是依据自己熟读成诵后对小古文的整体感知,参照重点难点词句的注释,按照文本表达的顺序,“猜”出小古文的一些特殊虚字虚词含义以及全文的基本大意。
1.猜字猜句。要事先跟学生明示,既然是猜,就允许猜错。这样,学生的胆量被释放,思维没有羁绊。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就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感受文言文的特殊韵律和阅读规律。
《学弈》中有几个虚字反复出现,如“之”字出现了六次,“其”字出现了两次,“为”字出现了两次,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却不同。这时,我放手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句意,猜具体句子中每个“之”的不同意思。
于是就有了如下的教学:
师:同学们,全文共有六个“之”字,其中有两个“之”字有注释,那其他四个“之”字的意思一样吗?猜猜看。
生1:“通过之善弈者也”和“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好像都没什么意思,去掉“之”好像对句子没有什么影响。
生2:“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估计是指他心里想着的“天鹅”。
生3:“弗若之矣”中的“之”应该指的是认真学下棋的孩子。
其实这些“之”本身没有固定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句中有着不同的意思,学生利用文本和自己的语文“内存”去猜出它的意思,扫清了学习小古文的阅读障碍。
学生在“猜”文本大意的同时,就是主动探究、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猜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加上教师对学生“猜”的情况适时有效点拨引导,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对文本文脉大意的梳理,理解了小古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之所以用“猜”,因为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两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的字词的意思、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大变化,还常常出现在现代的书面表达里。另外,“猜”文义能点燃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其小古文学习的趣味性。
课标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议”的环节可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操作方式灵活多样,可一个同学诵读一句原文,一个同学说出译文,如此交替;也可同桌互说译文让对方点评指正;也可在小组里说让同组同学互评。这样组织教学,学生说有内容,评有方向,实现课堂的生生互动。由于学生互读互说,不经意间,几十字的小古文已经熟读成诵,无需老师讲解,可谓一箭多雕。在学生理解文义后,教师依据文本内容,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把前面“读”“猜”两个环节看着是“入”的话,那么“议”的环节就是学生学后的理性输“出”了。这一环节,学生从词句文义的理解层面,深入到文章主人公形象的剖析或对文章主旨表达的挖掘,从文言文中得“文”,汲取文言文的人文价值。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时,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后,我向学生抛出问题: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这两个小儿和孔子的呢?这一问题直指文章中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侃侃而谈、各抒己见。
经过热议,学生深入理解了“两小儿”和“孔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在讨论表达中,也把阅读课中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使得整个教学收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效。这样,学生既得“言”,又得“文”。
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文中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这些作品语言千锤百炼,文采斐然客观,章法匠心独运,足以垂于后世。许多有成就的作家,都从古典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现在是信息社会,学生接收的信息量特别大,但是古诗文的摄入相对较少。有的学生毕业后可能就阅读了目前教材中的四篇小古文,这对培养学生阅读小古文的“语感”及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我们小古文教学的课堂中,应适量选择一些篇幅短小、可读性强的小古文作为教材的补充,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章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里面有很多短小智慧的小故事,孩子们非常喜欢。在学完《杨氏之子》后,我精选了两则小古文,让学生诵读明意: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我想,孩子们通过这样拓展阅读的积累,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骤雪“若柳絮因风起”的妙喻润泽和“人眼中瞳子,无此必不明”的稚趣陶冶。
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中数量有限的古诗文,应该大胆地向课外辐射,适当增加一些浅易的文言文,选择一些没有选入教材又适合小学生的经典之作来诵读。例如《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诸子百家涉及的寓言故事,可以作为文言文范例,如《道旁苦李》《管宁割席》《乌鸦喝水》《画蛇添足》《指鹿为马》《狐假虎威》《执长竿入城》等。另外,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弟子规》《昔时贤文》都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帮助其小古文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