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建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4)
用“多元智能理论”开启创业创新创优智慧
于建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4)
对智能的本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多元智能理论” ,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及其助手经过多年研究和观察而提出来的。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备有八项智能,即:音乐、语言、空间、人际交往、数理逻辑、身体运动、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人的智能是多元性的,不是单一,而是一组智能。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只是各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和发挥程度不同而已。
对于已成年的大学生,大专院校教师如何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开启学生创新创优大智慧,始终是一道不断探讨的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借鉴“多元智能理论”鼓励学生学习创新创优是一个效果不错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并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当有机会挖掘学生潜能并充分发挥其优势时,学生必将在认知、情绪、社会,甚至生理各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受益匪浅乃至终身。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的关键及其重要时期。教师要勇做教育理念的改革者,在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不仅能帮助教师本身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而且又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而今在大学里存在一种普遍现象,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不少的学生对于学习目标清楚而目的非常不明确。有的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学而优则仕”,为考研而拼命奋斗。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决定将来一生。因此,成绩好的沾沾自喜,成绩差的垂头丧气,用玩游戏打发时间来出气。沾沾自喜和垂头丧气这两种现象都偏离了常人的学习心态。对此现象问题,学习成绩好坏能证明人的智商高低吗?许多同学茫然不知所措。传统智能差异理论的智商测验,主要集中在学校重视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上,而忽视了对人类和个体生存发展的其他能力,树立和选择正确世界观的能力也在其中。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世界认知的能力。人们要改造世界必须先要正确认识世界,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加德纳改变传统单一的智能观,把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或创造某种具体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学校选择一个专业学习,这只是一个开发我们智能的手段,学习的目的不是知道课题的正确答案,考一个高分,获取一个文凭。而是要让我们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和方法。现在成绩好的,不等于将来一定能事业有成,成绩欠佳的,不能说明将来没出息。在学生中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和讨论,同学们明白了,人将来成功与否取决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来源于正确的世界观。最终让学生懂得不同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有不同的人生结果,会从根本上影响人的一生。
“多元智能理论”大胆探索人类智能的未知领域,与当前我们教育改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的智能特点都是独特的。在教学中与学生打交道,我发现学生都不笨,但每个学生的聪明又千姿百态,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老师要从多元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信任他们。学生的智能是可学、可教,可变,任何人任何年龄都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这是对传统观点智力不可教的重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传统教学最大的冲击在于:改变传统单一的智能观,促教学走出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的阴影,将教学目的定位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种智力潜能上。它向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发起挑战,极大地震撼和动摇了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如何来评判一个学生?怎样来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大学生剖析自己,自我认识很重要。学习差的“厌学”现象比较突出,有的随波逐流,不思进取,学习成绩不好,认命。针对这样学生,我的体会是布置课后专门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充分准备,鼓励学生主动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并在同学们面前崭露头角,充分展示个人的潜能、才能和独特的一面,认识自我的同时最大限度唤起自信心,点燃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改进我们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消极的评价,避免关闭学生学习智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以理解为目的,达到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 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呢?加德纳认为, “对任何复杂概念的充分理解,都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认知模式或表现方法”。老师不应满足于学生是否能够“复述”讲过的概念,“复述”不能与理解划等号。一个人把在所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与这些知识相关的新事件或新领域中,他就具有真正理解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记忆和背诵并不是理解的同义词,亦步亦趋学习不可取。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德纳将“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定为“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至为深刻的。
调动学生从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应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学习的合作者以及学生意义建构促进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从知识传授的严师转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舞台的主角变成了幕后的导演;由教学生学习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转换成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由教学效果的检查者转换为学生发展的评价者;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为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评价者;由知识占有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者;建构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新型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
“多元智能理论”把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或创造某种具体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所有智能都能够应用于创造发明。当今互联网时代给中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必须深入改革来适应突飞猛进高科技发展的需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对各种教育观念进行融合,向开发学生创新创优潜能的方向聚集。
学生的智能无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强弱的差别。比如在教学之中,我观察到有的学生在某方面好,甚至很优秀,但在有的方面却差,甚至考试时不及格。我们不能以文化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聪明”与“愚笨”。教师要注重和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新型互联网+这个平台上,人的智能完全可以得到充分展现,如马云等有太多的例子已证明。
教师要树立多元化和情境化的评价观,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式,在实际情境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综合能力进行开发,要求学生有什么特长都尽可能尽情表现出来。特别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有的放矢地多给予鼓励和表扬,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个人的智能特长。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创业创新创优,注重培养学生“三创”潜素质,让学生在不同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开启学生多元智能活动的窗口,使学生获得拓展智能的体验,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