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荣
试论中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杨福荣
进入十三五,国家正稳妥实施“供给侧改革”。作为为经济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如何有效实施供给侧改革?笔者以本文试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职业教育;改革;质量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与“需求侧管理”相对应的概念,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增长。于职业教育而言,院校便如同“供给方”,我们向社会提供了怎样的教育?输送了怎样的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质量?在社会改革如火如荼、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问题均值得深思。
有供给侧,自然便有需求侧。相对于学校“供给方”而言,职业教育的需求侧至少有两大对象——学生与企业。
1.学生
学生既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同时也是职业院校首先需要服务和供给的对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言中职教育必谈“生源大战”。招生难、生源流失俨然成为中职学校生死存亡之关键。这便衍生出一个问题:中职学校靠什么吸引生源?靠什么稳定生源?从过去的实践经历中,各学校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大打广告宣传战,或提供费用减免,但大多数效果并不明显,又或者一时吸人眼球、难以持续。
2.企业
企业之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已无须赘述。但即使到现在,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等问题依然存在,直接表现为学生的就业质量较低:“双证”(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获证率虽然高,但专业对口就业率、就业稳定率、就业满意率、就业月薪等体现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往往不太尽如人意。企业虽通过各种渠道向学校提出意见、建议,但由于校企双方体制差异等核心问题,企业方难以深层次介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唯有靠学校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1.坚持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
“服务”的理念,因供给的对象不同往往存在差异化呈现。当学校面对企业时,这一理念每每得到较好的坚持。这里需要重点谈一谈对学生的服务。虽然大多数职教工作者们从思想上都明白服务学生的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总习惯于将自己摆放在“管理者”或者“为人师”的位置,动辄言“学校的规定必须遵守”,而忘却了在时代变幻的背景下,多年未尝修改的规定还是否合理;常常将“学生不听讲”挂在嘴边,而忽略了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早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部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习惯于“想当年如何如何”,却未曾思考过,现在的00后学生是否还是和当年的70、80后学生一样。
中职学生基础薄弱,但这样一个群体恰恰就是中职学校办学、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也是广大职教工作者所需要服务的两大对象之一。学生是需求方,学校、教师是供给方。唯有始终在思想认识上树立这样的供需关系,才能正确处理校、师、生三方的行为关系,选择最正确的服务方式。
2.抓住“结构”与“质量”两个重点领域
(1)调专业结构。办职教就是办专业。现阶段,中职教育专业同质化的现象已经成为普遍问题。以重庆为例,数控专业曾经一度风起云涌,如今则变成汽修专业生源爆棚。各校无论资质如何、基础如何,只要能招生、好招生的专业,便一拥而上申请开设。依照“存在即为道理”的理论,只要有生源的专业便有其存在的必要,因此倒也无可厚非。但中职学校要发展,在专业建设上仅仅停留在吸引生源的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打造品牌专业。事实上,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专业品牌建设,先后推出了市级重点(特色)专业、精品专业等一批专业建设项目并予以建设资金的保障。政策杠杆的“风向标”意义已经十分明显,便是要推动、引导中职教育形成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专业。在专业设置百花齐放的同时,要保持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例如,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的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在重庆历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每每能够囊括金牌;个别学校个别专业还实现了考试入学。这些均是品牌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第二,理性开设新专业。前面提到,各中职学校对招生热门的专业一拥而上地申请开设,归根结底是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的从众行为。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符合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就重庆而言,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6+1支柱产业已十分成熟,高端智能制造、页岩气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仍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制造,存在极大的人才缺口。各中职学校大可结合自身基础,围绕这些新兴产业合理开设和新增专业,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的继续加剧。
第三,提升专业层次。重庆自2015年起积极推行“五年制”和“3+4”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搭建中职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以轻轨专业为例,重庆轻轨公司曾明确表示优先招聘大专及以上层次的学生。加之之前已有不少学校自主开展了3+2、五年一贯制等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政策要求、企业需求、已有基础三方面都对提升专业培养层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提办学质量。“质量”的概念包涵很广,但放在“供给侧”的环境里,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培养的质量上。十二五期间,从轰轰烈烈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开始,以质量和内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改革已然拉开了序幕。以重庆为例,三批共30所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已经结束,第一、二批市级中职示范校的建设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5月,第三批市级中职示范校申报工作已经启动。可以说,经历过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学校,在人才培养的逻辑性、条理性等方面,相比正在经历市级中职示范校建设或没有此类经历的学校,认识更加深刻、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有效。而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之间,因是否属于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也表现出同样的差异。
必须指出,无论是中职示范校项目,还是紧随其后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因其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虽然产生了一批质量不俗的成果,但总体而言,项目建设成果的运用和推广还做得不足,仍有很大的作为空间。随着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投入,倘或能够加大项目成果的转化,则中职教育的培养质量必然能够更上层楼。
最后需要说明,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亦必须适应环境、不断创新,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1]吕景泉,马雁,杨延,刘恩专.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15-19.
[2]鲁彬之.从“供给侧”视角考虑职教问题[J].中国教育报,2015,12.17.
[3]杜召强.职教“供给侧”改革与“互联网+教育”[J].现代物流报, 2015,12.01.
(编辑:王春兰)
G712
A
1671-0568(2016)20-0103-02
杨福荣,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党委书记兼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