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

2016-03-01 14:38汪旭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轮岗流动政策

□汪旭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

□汪旭

通过比较教育学、制度学和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研究进行回顾,管窥到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研究的不足:政策效应研究不全面、薄弱学校教师沦为研究对象的“边陲”,经验研究不深入。在后续研究中,可以深化政策效应和政策评估的研究,重视薄弱学校教师在轮岗交流中的能动作用,采用更科学严谨的经验研究,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政策研究,进而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师交流轮岗;回顾;反思;展望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自此,各地开始了有关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探索。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此后,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 《关于县 (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旨在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 (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不断演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致力于我国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前人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研究。

一、不同视域下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研究

纵观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研究,诸多研究者在前人的研究背景下另辟蹊径,以不同的研究视角来深化和丰富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理论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实践,进而促进校际、城乡、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比较教育学的视角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和韩国就开始教师定期流动制的探索,经过几十年的政策调适,日韩两国的教师交流轮岗政策也已趋于合理化、制度化、常态化,为我国进一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战后,日本开始在公立基础教育学校定期实施教师交流。薛国凤在剖析日本教师 “定期流动制”及偏僻地区教职员待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偏贫地区义务教育师资现状,就我国实施教师定期流动提出建议:应强调教师流动的义务性和任务性,推动教师定期流动的法制化和制度化,重视流动期间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待遇。

为探寻更加合理的教师流动方式,汪丞对我国和日本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日本教师交流轮岗的程序化、多向性和操作的公开性,对我国规范和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公立学校实行全区域内、全员定期的教师交流轮岗,是韩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有效途径。赵允德从韩国中等学校教师轮岗组织机构、教师轮岗类型和教师轮换规则等方面总结了韩国中等学校教师轮岗实施具有如下特点:全员化、全城化、常态化、强制性、激励性、等级制 (实行区域等级制和学校区域等级制),并且采取同一科目教师间轮岗方式。

从中日和中韩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管窥到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实行的不足:教师单向上位流动,流动的操作过程缺乏程序性,流动效果失衡。倘若以日韩两国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为借鉴,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也将趋于制度化、常态化。

2.制度学的视角

制度是一种有目的建构,社会的有序运行离不开制度,而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正面临着制度贫困的窘境,这也成为教师合理流动的一个重要掣肘。陈坚和陈阳论述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的制度化建设离不开正式制度的创新和非正式制度的构建。马朝阳则论证了教师流动中存在 “公共的悲剧”(Trsgedy of the commons),而正式制度的缺失是 “公共的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朱倪莹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从教师轮岗制度变迁的动力、路径依赖和路径选择三个维度,分析了制度变迁理论视域下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贾建国从新生制度与制度环境、互补性制度、利益相关者,以及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四个关系维度,对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变迁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提出了城乡教师流动制度的“起点模式”“过渡模式”与 “目标模式”。

3.经济学的视角

作为 “经济人”的教师群体也是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行动也受到理性目标的驱动,教师也有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意愿。成本收益分析是对投入与产出的一种经济考查,亦是经济学中衡量经济效果的一种方式。楼世洲和李士安从经济学的 “博弈论”与 “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论证了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是政府、学校与教师个人以 “成本——收益”比较为基础而进行的 “博弈”的结果。石叶忠和王海英分别从货币性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和专业发展成本四个方面对城乡交流教师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邦宏和戴霞从分析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经济根源入手,论证了在教育市场无力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政府以实现公平为目的的财政能力有限的今天,教师的单向流动把教育带入了效率与公平的困境。

二、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研究的反思

好的政策依托好的研究,好的研究产生好的政策。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日臻完善得益于诸多学者的研究,而好的政策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政策的实践。故此,很有必要对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研究进行反思,总结其不足之处,为接下来的研究者提供借鉴。

1.研究维度:政策效应研究不全面

政策是过程,也是产品;是文本,也是话语。涂端午提出教育政策研究的三个维度:政策话语、政策文本和政策效应。在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研究的实践中,政策话语主要包括官方话语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话语、教师话语、学生话语和家长话语。就政策文本的维度而言,权威、价值和控制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政策文本的内在结构。就政策效应的维度而言,政策效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策执行情况 (政策落实),二是政策落实后的社会影响。通过对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研究维度的梳理,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维度还局限于政策话语和政策文本的讨论,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对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价值取向的解读,抑或是对政策实施现状、困境和出路的简单描述,鲜有研究者深入调查并论述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实践效应。王强对来自浙晋川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问卷加访谈的调研,结果发现内地小城和弱势群体对教师交流轮岗的支持度显著高于沿海城市和强势群体。朱洪翠和杨跃对中小学教师消极轮岗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就预防和制止消极轮岗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以上研究在内的很多研究,并没有表现出利益相关者对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接受程度,也没有反映出官方权威整合教育资源的能力,更没有展现政策实施的直接影响,即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2.研究对象:薄弱学校教师未受到重视

教师群体作为政策实施的能动参与者,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很有必要。但是,通过对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的诸多研究进行考察,当前的研究重点都集中在如何给参加交流轮岗的优质学校的骨干教师更多的激励和人文关怀、如何发挥他们的教师领导力、如何实现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却忽视了参加交流轮岗的另一个教师群体,即从农村薄弱学校轮岗到优质学校的教师。少有以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为研究对象,探寻他们在交流轮岗中对归属感、安全感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何以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沦为 “边陲”地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呢?这些议题都值得学者关注。因为只有给予优质学校骨干教师和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同样的关注和关心,才能提高整个教师群体对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满意度,从而促进师资的优化配置,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3.研究方法:经验研究不深入

一项教育政策的出台,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和各种政策环境,必然会出现政策执行失真的现象,所以很有必要对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政策的进一步推行。然而,政策的调试和完善不能只凭借主观经验的判断,而应该深入田野调查,取得真实准确的第一手数据,证实或证伪相关假设,进而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在有关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研究的脉络中,更多的研究还是对政策执行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经验性地分析,从而提出相关的对策设想。也有少数实证研究,但是研究方法仅局限于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深入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和民族志研究似乎较少。另外目前的实证研究仅停留在相关分析的层面,并未对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研究的现状或是效果进行多元因果分析。

三、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研究的展望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历经数十年的演变,现已趋于稳定化,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择校热”的现象,改善了校际、城乡、县域内教育不均衡的现状,这些成果都离不开那些致力于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研究的学者。不过,与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制度化、常态化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此种现状,也对我国投身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研究的学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后续研究中,学者可以尝试以政策实施效应乃至政策评估作为切入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研究的一种思路,更加关注和重视薄弱学校轮岗教师在政策执行中的能动作用,采取更为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提出更让人信服的结论,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实践,进而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薛国凤.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解决我国偏贫地区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2,16(1):48-52.

[2]汪丞.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比较及启示 [J].比较教育研究, 2005,27(11):65-69.

[3]赵允德.韩国中等学校教师轮岗制度及其特点[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3):101-106.

[4]陈坚,陈阳.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制度化问题研究[J].中国教师,2008,(8):4-6.

[5]马朝阳.从“公用地悲剧”看教师流动失范的制度缺失[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6):37-38.

[6]朱倪莹.制度变迁理论视域下的教师轮岗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7]贾建国.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城乡教师流动制度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2.

[8]楼世洲,李士安.农村中小学校骨干教师流失的分析和思考[J].师资培训研究,2005,(3):29-33.

[9]叶忠,王海英.教师城乡交流的成本收益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 2009,(2):21-23.

[10]石邦宏,戴霞.经济理性驱动下的中小学教师流动[J].中国教师,2005,(11):11-13.

[11]陈国良.什么是好的基础教育政策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2,(3):5-6.

[12]涂端午,魏巍.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J].教育研究,2014,35(1): 47-53,59.

[13]王强.利益相关者视野中“教师轮换机制”实证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3):74-78.

[14]朱洪翠.杨跃.关于中小学教师消极轮岗的调查与反思[J].教育导刊,2013,(3):28-30.

(编辑:王春兰)

G463

A

1671-0568(2016)23-0106-03

汪旭,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和教育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轮岗流动政策
公立医院“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分析与完善
政策
政策
流动的光
助企政策
政策
乡村教师轮岗交流缘何如此难?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医患关系改善新途径:科主任轮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