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春梅 王亚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恰当适时的点拨、引导能助推学生的“学”。可有的教师的“导”却阻碍了学生的“学”。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两节课堂上出现了雷同的“导”,将学生“导”向了学习的“死胡同”。笔者不禁要问:如此引导为哪般?
【案例一】
某教师执教《将相和》,板书课题后,在解题环节,可谓是大费周折——
师:“和”之前有什么?
生:过节。
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和”之前有什么?
生:过节。
师:其他同学觉得是什么呢?
生:过节。
师:我们来做一做动作(做两只手合拢分开的动作)。与“和”相反的是什么?
生:离。
师:同学们再想想看,(师生继续做动作)“和”之前是什么吗?
生:离。
师:“和”之前应该是“不和”(板书“不和”)。
师:我们找到“不和”的这一自然段读一读。
【案例二】
一教师执教《乡下人家》,在“整体感知课文,给看到的画面拟小标题”这一环节时,出现如下一幕——
师:哪位同学再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一家人在院子里吃饭,很开心。
师:再简单点,用一个词说。
生:吃饭。
师:是吃饭吗?
生:吃晚饭。
师:哪里吃晚饭?
生:门口吃晚饭。
师:是门口吗?
生:院子里。
师:那怎么概括呢?
生:院子里吃晚饭。
师:吃晚饭也可以说什么?
生:晚餐。
师:对,像其他画面一样,也用四个字来概括。
生:院子晚餐。
师:我们把这幅画面概括成“院落晚餐”(师板书)。
【反思】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的导失去了“语用”的意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教师“问”的价值,不是要学生“答”,而在于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使学生去探究课文的意思和意味。上述案例中教师细碎的提问,看似是在循循善诱学习语言,实则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这样“小儿科”的提问没有语言运用的情境,缺失了语言训练的实践基地。
两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一直在“‘和’之前有什么?”“是吃饭吗?”“在哪里吃?”等处兜圈子,这种没有思维质量的“导”不仅窄化了学生思维的轨道,而且是无效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和之前有过节”“院子吃晚饭”等学生的本真回答,有何错?若长期如此“导”之,便会束缚、限制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思维触角的延伸,从而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案例一中,教师花尽心思来导出“不和”,就是为了板书“不和”,以追求与“和”相对应完整的板书,然后顺理成章地为自己搭建下一个环节的台子——“从哪个自然段看出不和”。案例二中,“院落晚餐”的导出也是为了老师的教,为的是与“瓜藤攀檐”、“雨后春笋”等画面的整齐划一,为的是凸显出老师的概括比学生的精准。殊不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导”应是为了学生更丰富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