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 文本解读的别样路径

2016-03-01 13:56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广玉兰夹竹桃季羡林

蒯 威

小学阶段写植物的课文不算少,像《广玉兰》《夹竹桃》(均出自苏教版六下)这样一前一后放在一起,且都是出自名家的文章,读起来真是十分过瘾。那我们就不妨把这两篇课文对比一番,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一、“相同”背后的秘密

如果要梳理出这两篇课文的相同之处,可以列出一长串,小结一下主要有:两文都属于状物散文,描写的对象都是“花”,都写出了两种花与众不同的特点;从结构上看,两文的结尾都进行了总结,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广玉兰》最后写道:“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几乎成为这类文章结尾的范例。季羡林在《夹竹桃》中最后也写道:“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不仅表达出自己对夹竹桃的喜爱,也清楚地表明了喜爱的理由。很显然,两篇文章都写“花”,又不只写“花”,更写出了这种花的品性、精神,这才是作家“于千万朵之中只看中这一朵”的原因。

相同的背后,其实是写作的秘密。古往今来,状物的诗词、散文不计其数,大凡能留传下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名篇佳作多为状物抒怀之作,往往是借状物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抒发独特的生活感悟。恰巧同组课文中的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都属于这类作品。事物的样子人人可见,写得再好大概也只能归入二流作品;那就要在常见的物品中看到不一样的内涵、味道,及至品性、精神来。比如从广玉兰开花的过程看到它顽强的生命力,从夹竹桃花开三季中看到它的韧性,这才是作家写作的真正意图。显然这也是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写油菜花,只是写它漫山遍野、一片汪洋,写桃花就写它芬芳与娇艳。这当然没错,但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是还要写出些不一样的内容来呢?读读《广玉兰》与《夹竹桃》,或许能给学生一些启示,一些写作上的联想。

二、“不同”之处的教学价值

尽管有很多相同,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显著的不同就在于,《广玉兰》注重写实,而《夹竹桃》更强调自己心目中夹竹桃的形象。在《广玉兰》一文中,大量运用工笔细描的方法,细致刻画了广玉兰花瓣的颜色与质感,开花的不同形态以及叶片的色泽形状,读完就像一幅工笔画般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一对比,《夹竹桃》就是一幅写意画。文中正面描写夹竹桃的文字并不多,就是直接描写的句子也多用粗笔。更多的则是融合了侧面衬托、想象等多种手法,把夹竹桃与迎春花等十多种花进行对比;最妙的是,面对夹竹桃月光下的影子,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它想着水中的荇藻、地图和墨竹,贴切而神奇,读了让人叹为观止。字里行间,看得出作家对夹竹桃发自内心的喜爱。

这样看来,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广玉兰》更适合作为一篇习作的范文。让学生在文本语言的品读中学习遣词造句,在文本结构的梳理中学习谋篇布局,在作者情感的体悟中学习立意与选材。《夹竹桃》的表达则远远超过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作家挥洒自如,信手拈来,完全没有固定的套路。因而,不妨在孩子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梳理表达特色,再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感受大作家、大学者的独特情怀。

三、在“对比”中擦亮双眼

两篇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难免还要比一比哪一篇写得更好。这确实是一件比较复杂的工作,好文章没有固定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还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两文都是名家之作,往往吃力不讨好。但好文章毕竟是有一定标准的,语言是内容和思想的载体,那我们就从文章语言入手,看看同样是写两种花颜色的语句——

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

(《广玉兰》)

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

(《夹竹桃》)

两相比较,显然《广玉兰》的语言比较细腻华美,文采斐然,虽然作者说“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但在作家生动的笔触下,逼真地展现了广玉兰花与叶的特点。或许这样的语言风格比较适合写广玉兰这种花。《夹竹桃》的语言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朴实、自然、晓畅、灵动。正如教材中“作家卡片”中介绍的,季羡林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夹竹桃》正体现了他的这种风格。文风没有对错之别,但确实有高下之分。不能说语言优美就不好,应该肯定《广玉兰》就是一篇言辞优美的好文章。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跟《夹竹桃》一比,后者则更显得大气、成熟,更加自然、智慧。读到这里,我想作为老师也应该有责任让孩子认识什么样的文风是好的,从而引导学生努力追求朴实、自然的表达;应该让孩子懂得无论到什么时候,好文章绝不是靠优美的词藻来引人眼球,那些华而不实、故弄玄虚,甚至无病呻吟的文章永远经不起时间的沉淀。

我们把《广玉兰》和《夹竹桃》放在一起解读,有了许多发现。教学中,我在学生初步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后,把两篇课文进行适度整合,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在对比中鉴赏,深入品味文本语言的魅力。

(一)发现“相同点”

1.对比阅读《广玉兰》和《夹竹桃》,看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发现:描写的内容都是植物,是作者所喜欢的花;都赋予了“花”相应的精神、品质;文章的结构都是总分总。

2.联系以前读过的咏物的文章,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及《墨梅》《石灰吟》,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写。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对于作者来说,这一事物通常都据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往往是借物言志,这样的文章才是有感染力。

(二)发现“不同点”

再读课文,看看两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发现:《广玉兰》以直接描写为主,描写生动细腻;而《夹竹桃》既有直接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还有运用了想象与联想。

(三)对比“语言点”

1.出示描写两种花颜色的语句,阅读体会作者在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广玉兰》)

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夹竹桃》)

2.组织交流:《广玉兰》在描写时更加生动,更加细致;而《夹竹桃》写得比较平淡、简单。

3.教师质疑:我们经常要求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把文章写生动、写具体,就像《广玉兰》这篇课文一样,那么,是不是说《夹竹桃》这篇课文写得不好?

组织讨论交流:这是作者写作的风格,《夹竹桃》一文语言看似简单,却在平淡之中有一种朴素之美。

4.出示作家卡片——季羡林。重点关注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并结合课文具体语句体会季羡林散文的语言特点。

猜你喜欢
广玉兰夹竹桃季羡林
一支夹竹桃
女孩嘴含夹竹桃拍照后中毒
我的书斋
听雨
风中的广玉兰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咪咪(节选)
提高广玉兰大苗木移栽成活率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