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环节自主学习"模式下对“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反思

2016-03-01 13:28海南省海口市第七中学邓垂换
新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空明闲人原句

□ 海南省海口市第七中学 邓垂换



"六环节自主学习"模式下对“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反思

□海南省海口市第七中学邓垂换

一、充分的“自学”、“交流”、“展示”,成就课堂的精彩。

1.充分的“自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我先发下导学案,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导学案上的问题,写下自己的回答。学生自学时,我边巡视监督,边观察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只见学生们的眼神在课文、导学案来回穿梭,手里不时写写画画。我凑上去看他们写的答案,即时分析他们思考的亮点、欠缺和错误,也在心中预设该如何进行引导、点拨。

当看见学生们或埋头书写或凝神思考时,我心中非常激动。在以往的课堂上,我提出问题,肯定会有学生回答,但举手回答的毕竟是少数。对于那些没有举手的学生,他们思考了吗?他们理解了多少?我没有太多的把握。而现在,我却只要看学生导学案书写的情况,就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怎么能不让人雀跃?

2.“先思考,再交流;先文字,后口头”,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在“自学”环节,我提醒学生要“先思考,再交流;先文字,后口头”。“先思考”、“先文字”这有效避免了个别学生借机偷懒,等答案,也让学生由读到思到写,理解不断深入。

小组交流时,有了“自学”时的充分思考,有了导学案上的书面表达,小组成员观点的异同一目了然,小组交流的针对性很强,讨论也非常深入。

3.竞赛机制的引入,让“展示”更活跃。在小组交流前,我提出要选出“最佳选手”(即问题回答最佳、最完整、最有启发的小组)、“最佳评委”(即点评最到位或提出的质疑最有价值的小组)。学生们一听都特来劲,积极投入,努力把小组的回答写得更加完整。还有一个小组,为了能上讲台展示,四个组员都高高举手示意。在台上展示时,讲台下的小组又积极投入到“找碴”行动中,想要成为“最佳评委”。全班同学都踊跃发言,抢着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活”吗?

4.得当的教师总结,让课堂学习得到提升。通过自学、交流、展示,学生体会到了“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比喻运用的精妙,又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了苏轼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我便让学生们进行课堂小结,说说自己本课学习的感受或收获。有的学生赞叹苏轼运用比喻写月色的高妙,有的钦佩苏轼的乐观……但却没有学生将“景”与“情”联系起来。轮到我做课堂总结了,学生们都齐刷刷看着我。我却抛出一问:“承天寺景物有很多,可为何作者眼里只有月色、只见月下之竹柏?”学生们齐刷刷看向我,眼神里有些困惑。我轻轻点拨:“这景与情有何联系?”学生们似有所悟,我缓缓道来:那月下的竹柏,不正是纯洁、坚贞的象征?这样清澈透明的美景,不正映照出作者那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学生们这才领悟到原来苏轼那面对逆境的“从容”,那率性面对生活的“真”,那超脱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不仅仅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里,早已流露在对空明的月色、纵横交错的竹柏影的欣赏里。我最后总结:“读写景散文,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语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该透过作者眼中的笔下的‘景’去领悟他心中的‘情’。”

这一课堂总结,让学生将“赏景”与“悟情”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由这一篇文章辐射到了这一类文章,确有画龙点睛之妙。

二、导读问题要直指教学重难点,体现学法指导。

“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写景名句,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我第一次试教时,导读问题设计为——

问题一:苏轼和他的朋友观赏到了怎样的美景,他是如何描写的?(可从修辞手法、描写角度、用词等方面赏析)

问题二:观赏这美景,苏轼和他的朋友有了什么感慨?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对‘闲人’的理解。

就问题一来说,大多学生都是从运用比喻的角度来谈作者写景的妙处。但都只知道这一比喻体现了月色“空明”的特点。至于月色“空明”是怎么借助比喻表现出来的,学生就说不上来了。对于问题二,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苏轼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能由写作背景,理解“闲人”的含义,但问题并不指向本课教学难点: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于是,在第二次试教时,我把导读问题改为:

问题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被历代文人称道不已。请比较以下两个比喻句,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句: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问题二:(1)现实生活中,“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2)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何自称为“闲人”?(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问题一的改动,是受到了王岳东老师的启发,他在上这一课时,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来体会本文运用比喻写景的妙处。

这一问题的改动,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精彩的回答:

“原句好,因为改句太直接,没有原句那么委婉。原句暗含月色,水中藻荇原不知为何物,后来才感叹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原句没有出现本体‘月色’,却引起了人的想象,作者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让人回味无穷。”

“改句缺少了一种‘惊喜’的感觉,而原句更符合作者当时的感受,‘盖’说明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盖’这一恍然大悟也更能衬托月色‘空明’。”

从这些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一比喻的妙处的体会是非常深刻的。他们通过比较两个句子,发现改句不同于原句的两点:1.本体“月色”的出现;2.“盖”字改为“是”。再由此进一步体会到原句表达的一波三折,巧妙动人。

一节课,能有一得,已属不易,与其求全,希望学生从修辞手法、描写角度、用词等方面泛泛而谈,不如引导学生就比喻这一个角度深入透彻地体会作家语言运用的艺术。

问题二的改动,使思考直接指向教学难点。由学生的生活中对“闲人”一词的理解,再迁移到对课文中“闲人”的理解,使问题设计更符合认知规律。学生对作者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情感的体味更加到位、深刻。下面便是当时课上几位学生精彩的回答:

“作者觉得像他们俩那样当闲官又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太少了,多少有些孤独。”

“流露出了作者与知己悠闲赏月的快乐,也有被贬的无奈伤感,也有对世人忙于名利的批评,也有对自己和张怀民的勉励。”

“我体会到作者自嘲为‘闲人’,实际却引以自豪的感情。”

他们敏感地捕捉到了作者细微的而复杂的情感态度。他们的回答甚至超出了我的预设。

这两次导读问题设计及教学的效果,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导学案是学生自学的载体,是文本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桥梁。导读问题设计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还要融入一定的方法指导,才能使学生集中思考,深刻理解,才能为有效交流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空明闲人原句
忙人与闲人
在水边
江岚诗词二首
佛 祖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托福阅读句子简化题解题策略
强调结构面面观
单元知识中考链接
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