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绍静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新媒体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许绍静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当代大学生由于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表现出对该课程误解、课堂学习兴趣不高、需要“新”知识等现状。面对新媒体的严重冲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须面对这种挑战,转变学生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依托新媒体,开展参与式教学;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新媒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观念 参与式教学 教学技能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地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提高学生自我修养。由于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学生知识需求的变化及“基础”课自身存在的痼疾,导致其教学效果不佳。新媒体背景下“基础”课改革走向,值得我们探究。
为了准确掌握“基础”课教学现状,我们从学生对“基础”课的态度、需求、认识与评价等几方面对本专科30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既有可喜的地方也有突出的问题,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课堂情绪低落,随着入学时间的增加而越明显
大部分被调查学生表示“基础”课很无聊,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基础”课效果好于第二学期。关于“你认真听‘基础’课吗?”的调查结果显示,82.3%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只是“偶尔认真听”,“大部分时间在低头玩手机”。45.1%的大一第一学期学习“基础”课的学生表示“偶尔认真听”,第二学期学习“基础”课的学生则有74.5%选择“偶尔认真听”,明显高于第一学期。[1]
2.学生误解“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部分误解程度高于“法律基础”部分
部分被调查学生认为“基础”课没用,“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相对于“法律基础”部分更加明显。关于“你认为开设的‘基础’课有用吗”的调查结果显示,64.8%被调查学生认为“作用不大”,“这些知识网上都有”。79.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作用不大”,高于选择“法律基础部分”21.4个百分点。
3.学生需要“新”知识,要求老师“接地气”
多数被调查学生认为“基础”课应该讲授新知识,任课教师应该“接地气”,更多关注网络。关于“你想从‘基础’课获得哪些收获”的调查结果显示,81.2%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新知识”。关于“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基础’课”的调查结果显示,72%的被调查学生选“老师要接地气”、“多关注网络”。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基础”课教学带来了诸多方便,同时也带来了严峻地挑战。新媒体所拥有资源的海量性、趣味性、多样性弥补了“基础”课教学的局限性,满足了学生需求,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
1.新媒体的特点冲击“基础”课教学
新媒体依靠其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基础、影音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快捷便利的交流,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基础”课的开展。新媒体在促进学生思想成熟的同时,也为“基础”课带来了不利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选择信息的能力、是非辨别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若学生接受大量不良信息,必然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2.学生知识需求新异化
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独立意识、自我意识提高,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增强。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批判性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审视周围的一切。他们对知识的追求日益新异化,不满足于传统教学所讲授的知识,对“基础”课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学生容易盲目相信新媒体上的信息,不能够深入思考,认真辨别信息的真伪,导致学生对“基础”课存在偏见。
3.教师个人能力有待提高
“基础”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多媒体、案例、讨论等方式教学,在这过程中,新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依靠新媒体搜索案例、提高教学感染力等方式改变了以往只是简单地阐述原则、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有所提高。但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把案例直接照搬过来,不能选取较好地选取新颖的角度,加上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单一、教材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2]
1.转变学生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转变学生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基础”课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其实质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内驱力、 使学生自觉接受所传授知识并在生活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基础”课。“基础”课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但由于某些因素,导致学生认为“基础”课传授的知识没用,课程可有可无,不能够正确认识“基础”课。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把网络搜索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用事实说话,而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只有不断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惑,才能转变学生的观念,喜欢并认可“基础”课传授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理性对待新媒体传播的信息。
2.依托新媒体,开展参与式教学
面对“基础”课死板、枯燥、生硬的现象,教师要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体验式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新媒体时代,学生对基于新媒体的“基础”课是愿意参与的,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开展体验式教学。手机作为学生最喜爱的新媒体之一,已经行不离手,致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低头族”。对于“低头族”学生来说,教师的讲授远不如学生切身的参与效果好。在教师讲授知识点时,学生可以利用手机搜索相关知识,拓展延伸。同时还可以利用手机视频、音像、时事热点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共鸣。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内容时,教师以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事例切入,引导学生手机搜索女排的事迹、夺冠历程、社会给予的评价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荣誉获得背后的付出,深刻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理想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奥运颁奖仪式及奥运冠军的采访,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的内涵,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在“基础课”教学效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就要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教师不仅要熟悉自身所讲授领域的知识,还要掌握网络上较受关注的内容。面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教师只有善于留心网络信息并从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倾向,进而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予以解释,使自身讲授内容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提高教学技能,掌握教学规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基础课”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要不断探寻教学规律,寻找适合不同学生背景的教学方法。
[1]朱琴芬.与时俱进 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话语[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
[2]郑明志.基于网络环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台州学院学报,2013.10
许绍静(1986-),女,黄河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河南省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德育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5A88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