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分析”和“意境再现”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01 12:18王婷婷
关键词:诗歌教学中学语文

王婷婷

(新城区名都小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意象分析”和“意境再现”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王婷婷

(新城区名都小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摘 要:由于当前的中学诗歌教学迫于某种外在的压力,致使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只是学到一点皮毛而已,所谓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理论对于诗歌学习显然是不成立的,并且现如今新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也没有能真正地付诸到教学当中,其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找到可以真正能两全其美的办法。而“意境再现”和“意象分析”教学法则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和这种局面,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修辞和表现方法;还可以让他们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更为深层的精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其中领会中华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教学 意境再现 意象分析

中华古典诗词(以下简称为诗歌)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由中国语言文字特殊规律构成的产物。它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言精练,节奏美、音韵美,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应该给予诗歌教学这部分以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是最紧要的。而如何能唤起学生热爱诗歌的兴趣呢?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则是让学生对诗歌浓厚兴趣的关键:

一、以“意象分析”诗人情感寄寓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而象则是意的寄托物。因此在要求学生阅读时应首先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并对其进行“意象分析”,而后获得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这也正是赏析诗歌的重要步骤之一。

1.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意象所代表的涵义

在古代诗歌中,大部分意象所代表的内涵和意义基本上都已固定。但是作为教师,并不能直接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而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比如一堂课要讲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间有句“客舍青青柳色新”,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学诗歌中有意象“柳”的诗句以及思考为何用“柳”这个意象等问题,有的同学会想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这些诗歌引用“柳”的共同之处,以便理解和分析诗歌主题,以后遇到相同或类似的诗歌,学生就可以据此来分析诗歌了。

2.培养学生挖掘诗歌“象外之象”的能力

所谓“象外之象”,是唐代文学理论家司空图在其著作《诗品》中首次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也即通过想象和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笔者认为,挖掘诗歌“象外之象”的方法可以普遍运用到诗歌教学中。一个月亮,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在宋代词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虽横亘千年,却表达着一个共同的主题。

二、“意境再现”诗歌“真”情境

1.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依据诗中典故理解和把握诗歌意境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一文中指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活跃所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1]

理解一首诗歌,“知人论世”是前提,不知其人,就很难抓住诗歌的精髓。另外许多古典诗歌里还常运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暗含着“项羽乌江自刎”这个典故。教师在这类诗歌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理解诗人用典的目的与意图,进而才能真正把握整个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想象联想,依据情景关系理解和把握诗歌意境

王国维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教师在面对这类诗歌时,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就变得尤为重要,运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中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并在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色的喜爱。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要紧紧围绕诗题“春行”,先让学生结合诗歌的上下文,找出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点,抓住“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等字眼,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大脑中形成画面;接着教师在悠扬的配乐声中声情并茂的吟诵全诗;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春游的经历,各自描述所体悟到的“春行”画面,体会诗人在景物中蕴涵的感情。当文字在头脑中转化成画面时,意境美就体现得更形象具体,学生也从意境感知中得到了审美享受。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依据事理关系理解和把握诗歌意境

意境是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诗意空间,是在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诗人们有时寓理于事,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传达出对生活的感悟,并在后人的解读中上升为人生的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又借事说理,把自己已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面对这类诗歌,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事与理的关系,进而把握诗歌的意境。

三、高屋建瓴,合理组块,把握诗歌“境象关系”

在对诗歌意象和意境分析教学进行分别论述后,把握诗歌中“境象关系”则是对诗歌宏观上的把握,也是两者结合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我们可以由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塑造“月”的意象,联想到其它一系列名作,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等,让学生在诸多的“月”中明确诗人们寄予的“望月怀远”“望月思人”的情愫,并深入探究,结合每一首诗的情境,领略多姿多彩的艺术意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意象分析”和“意境再现”对于改变普遍存在的诗歌教学窘态是很有作用的,两种解读赏析方法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又互相配合,学生领悟了诗歌的神韵情境,并且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强学生的修养。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蔡明.中学语文教学法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朱绍禹.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 王世群. 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与实践[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中学语文
迈进中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真境地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