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 赵 勤
实践,奏响劳技课堂的主旋律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 赵 勤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指出:劳动技术教育应把课堂教学与校内外的劳动与技术实践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校内外的劳动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因为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能成之于长期的经常不断的劳动实践的磨练和积淀,仅凭纸上谈兵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将书上所学用于生活,指导生活,进行生活化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实践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所以,在劳技教学中,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境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就会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剪刻纸》一课时,我事先剪好各种类型的剪纸,有喜字剪纸、山水剪纸等。上课一开始,首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先欣赏各种类型的剪纸。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些剪纸真漂亮,我也能剪该多好啊!”“这些剪纸那么精细,您是怎么剪的呀?”“我想剪个喜字给我阿姨结婚时用。”……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实践的欲望。这时,作为教师把剪纸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纸和剪刀,自己设计图形。最后,教室里有很多学生都剪了喜字,都说要给自己的亲戚结婚时用,作为老师的我也鼓励学生把自己剪好的作品用到生活中。慢慢地,每个班只要上到《剪刻纸》的内容时,学生都要自己剪一套“喜”字留着,学校有老师结婚办喜事时,学生都要送老师一套“喜”字剪纸,这一习惯慢慢的也被延续下去了,逐渐形成了一道风景线。因为学生的作品在生活中得到了肯定,他们品尝到劳技课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就会学得主动、生动。
只有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现实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解读文本。劳动与技术教材中,花卉、蔬菜、果树等种植类的内容,如果离开劳动基地,那么教师仅仅在传授劳动知识。对一个没有半点实践经验的小学生来讲,这些劳动知识能记住多久?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并使这外部引起的“触感”转化为其情感体验的动力,才能拓展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的经历,才能成就他们的成长历程。反之,则会令我们的劳技课堂(特别是一些种植课)处于一种“漂浮”状态。
记得我们曾在学校的东南面,开辟了一块3000多平方米的地,专门作为学生和老师的劳动基地。学校请人开沟挖渠,分成40多块地,低年级每班分两块地,中高年级每班分三块地;这些地全部让学生和老师用于种植。老师和学生制定好方案,请校外的科技人员来指导,根据季节在基地上种植瓜果蔬菜和花卉。一动手,学生就有了实践经验和知识,实践后的经验和知识一定会长久在学生脑海中保存。记得在教学六年级教学《种植》内容时,我让学生采取单独或者合作的方式进行南瓜的种植实验,并且进行观察日记的记录。学生自己动手选种、催芽、播种、定植、调整植株、授粉、管理,最后采收。在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实践后,在最后成果发布会的课堂,学生对如何施肥、怎样调整植株介绍得头头是道。我想这是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后的结果,这样的知识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益。笔者认为,没有专门空地的学校,在校内,老师们可以利用学校的花坛或者在教室里摆上几个花盆;在校外,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家屋前屋后的土地,或在家里用几个花盆,建立一个个“劳动基地”,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生态环境中快乐成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填写植物生长记录表、运用自己所学的文本知识来种植和管理植物,提高了劳动实践技能。
劳动与技术课是对学生实施生产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中所提倡的“回归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唯此,才能使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我们在教学《种植》这一内容时,结合尚美园里种植的蔬菜开展活动。在那里,我带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有利于激发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秋天到了,洁白的棉花从棉果里钻了出来,红红的萝卜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班开展了《我是采摘小能手》,让同学们在采摘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劳动的滋味。同时,学生在采摘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棉花、萝卜长得不够好,于是同学们又生成了新的疑惑——环境和植物的生长关系。这样的活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学到了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他们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生存的环境,激发起社会责任感。
“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劳动本身的价值就在于能否将学校所学延伸到课外,走向社会。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能使学生“乐学”、“活学”,使我们的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从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对于劳技教学,更需要在教学中,把课堂的美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