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梅(星子第一小学 江西九江 332800)
小议《冯谖客孟尝君》与《孟尝君列传》之材料比较
张玉梅
(星子第一小学 江西九江 332800)
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讲述了孟尝君与冯谖在他们从相识到相离的这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几件事,虽然记叙的事件比较少,但它们反映的社会现象确实很常见,甚至说是很有代表性的。
《冯谖客孟尝君》采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先写冯谖开始做门客时"无好无能",接着三弹剑铗,让人感觉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物,再写他为孟尝君烧券市义,更是出人意料,最后,他利用诸侯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显示出他远见卓识,富有智谋的才干。这样写就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能够引人入胜。
《孟尝君列传》讲述了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战国策》行文辩丽横肆,铺陈排比,气势非凡,太史公颇受其影响,于《史记》行文中有较多体现,许多内容更是直接沿袭。然《孟尝君列传》中与冯谖有关内容却同《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有着较多的不同。
其一,是冯谖名字的相异。在《战国策》中冯谖的名是“谖”,后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谖,诈也。”,意在奇谋狡诈。而在《史记》中则用的是“驩”字,意为愉悦、快乐。尽管后人在解释时认为二字相通,却很少对《史记》将“谖”改为“驩”有所质疑。所谓“字如其人”,《战国策》用“谖”字恰好反映纵横家狡诈的特点,而《史记》中用“驩”取代,就消弭了《战国策》原具有的蔑视意味,从而加强了孟尝君形象的主体精神。
其二,《冯谖客孟尝君》中在冯谖入府三次提出要求后都提到了仆人(即左右)的态度,由“告之”到“皆笑之”乃至“恶之”,清晰地反映了冯谖当时的境地,同时也将孟尝君一一答应的宽宏一展无遗。然而在《孟尝君列传》中,没有仆人的态度出现,而是直接变成了孟尝君本人对冯谖的态度,可以说更加真实的反映了孟尝君的态度,而且削去奉养冯母一段,无以见孟尝君待客之周。
其三,《史记》中冯谖收债后对百姓言“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本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课也。”,这样就为后文的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的情景作了铺垫。而《战国策》中略去此言不表,详写后来场景,余以为颇具戏剧性。
其四,《孟尝君列传》中提及冯谖是说梁复位,而《战国策》提及冯谖是先说秦又说齐才使其复位。而且《战国策》中冯谖有一段关于“狡兔三窟”的论述,在《史记》中也未出现。余以为,从史料的严谨程度来看,自然以《史记》为优。《战国策》为表现冯谖的谋智,极有可能虚构了“狡兔三窟”的言论,而关于游说何国使孟尝君复位,今多倾向于《史记》记载。
这两篇文章大体上的不同就是以上这些,而在叙述过程中细微言语的偏差,在此略过不表。我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些不同,有两个原因。
首先,二者的叙事角度、方式不同。《冯谖客孟尝君》想要表现的是策士冯谖,而《孟尝君列传》的主体自然是孟尝君。因此,在《战国策》中,对于冯谖的动作描写很多,“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一连三次,将冯谖巧妙表达诉求的机智才干及其放荡不羁的形象深深刻画了出来。而《史记》中则侧重表现孟尝君的态度,一句“孟尝君不悦”则将孟尝君作为常人正常的态度反映了出来,形象更加真实。《战国策》善于将人物放在戏谑的情境中去展现,开篇先抑后扬,三次有求之后冯谖不复歌,就是用行动否定左右“以为贪而不知足”的错误判断。而《史记》言语虽也恣肆,碍于史著的严格,却无法将人物情节的故事性表现的如此生动。
其次,二者的撰史风格(或者说态度)不同。《战国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对于纵横之士的介绍,其个性之鲜明,意义之典型,无不使得作者需要脱离部分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虽然夸张虚构不合史著要求,但能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太史公著史记,力求对人物合理评价,因此在素材的取舍上会与《战国策》不同。出于对史料真实性的考量,也为了更真实的刻画人物形象,太史公对于《战国策》中此段内容的引用就不像《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那般详实。如前文有言“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与后文孟尝君冷落冯谖那段相悖,正好反映孟尝君并未像人前所说那般宽厚仁德,相比较《战国策》,孟尝君的形象就要不那么伟岸。关于冯谖到底是说秦、齐还是说梁,有学者认为,《战国策》此段情节与苏代说秦迎甘茂(秦策三)近似,猜测是模仿比拟之词,不足为信。我认为,相比之下太史公考究史料的严谨更为可信,但不能说《战国策》的内容就是仿造,存在记忆或考证上的偏差并不妨碍其人物的成功塑造。
以上就是自己关于这两篇文章选材不同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