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的温州模式:强社会大服务

2016-03-01 10:19董红亚
西北人口 2016年5期
关键词:温州市温州居家

董红亚

(浙江外国语学院社科部,杭州310012)

居家养老服务的温州模式:强社会大服务

董红亚

(浙江外国语学院社科部,杭州310012)

居家养老服务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起来的,和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市场化、专业化严重不足,其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远未落实。浙江省温州市立足较早的市场取向改革获得的社会基础,强化推进力度,积极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了体现市场经济取向、具有区域特色的“强社会、大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根植于经济领域的“温州模式”,并赋予了社会建设的新内涵,不仅为温州市养老服务的发展找到了路子,同时对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入推进具有启示意义。

温州模式;市场取向;社会力量;多元服务

近年来,温州市积极落实国家关于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主动回应社会需求,以国家确立的在温州开展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验区、金融改革试验区、民政综合改革实验区,以及省部级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立足较早的市场取向改革获得的社会基础,加强探索创新,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区域特色的“强社会、大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于经济领域的“温州模式”①张也平、桑晋泉于1985年5月12日在《解放日报》发表的文章《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中最早提出了“温州模式”。在社会建设中的生动实践,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一、强社会、大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温州模式”

(一)强社会

所谓“强社会”,就是相对政府而言的各类社会力量,包括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公民个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发挥主体作用,贯穿于设施建设、运营、服务供给、评估和监督等全过程,日益成为投资主体、运行主体、服务主体和监管主体,形成了“民建、民营、民助、民察”的居家养老服务格局。

1.民建

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是温州市的一大传统。上世纪90年代开启的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使得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其在总养老床位中占比达到了72%[1]。近几年,社会主体又开始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积极参与设施建设。如温州农投集团融资10亿元,参与兴建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温州华康老友俱乐部投资上千万,办起第一家民办大型老年大学。2015年统计,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是浙江省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统一称法,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就有530家,占到全市照料中心总数的40%;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③文中数据没有特殊说明的,均来自笔者受温州市民政局委托的课题——“温州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研究”调研统计数据,数据时间。

2.民营

温州市创新实施社会运行模式,切实解决政府主导模式中居家养老设施建成后服务不足的问题。一是委托专业服务机构运营。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和发展了诸如红景天养老服务公司、国瑞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景贤社工服务中心等10多家专业养老服务社会组织。这些专业组织接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营管理,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和家庭照护人员的培训工作。二是由老龄协会转型承接。城乡老年人协会作为社团,基础广、组织性相对较强,在当前往往实际承担着当地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日常管理,以及通过“银龄互助”为居家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帮扶。但因达不到社会团体规定的登记条件,不属法人,没有账户,因此存在诸多实际问题。温州市将其转型为老龄协会,使其具备独立法人条件,开立非公企业账户。由此解决了过去基层老年协会经营性收入或社会捐赠等集体财产只能存放在会长个人名下,极有可能引发腐败等问题,也解决了协会接管社区(村)居家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行管理问题。目前,全市已有40多个老年协会提升为老龄协会,有422个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由他们承接管理,占比达67%。三是组建居家养老照料协会接管。相比老龄协会只能由老年人组成,居家养老照料协会将会员拓展到社区书记、地方贤达、公益爱心人士等,成为一个行业组织,其优势是能够广泛地动员、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社会捐赠渠道,便于与政府和城乡社区日常工作协调,增加统筹能力。目前已有平阳等2个县进行了试点。四是选任社工组织参与管理。鹿城区、乐清市、瑞安市等地探索开展社会组织、社工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实现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三社”联动。据统计,全市参与养老服务的社工组织有52家,其中有2家直接运营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3.民助

社会资本助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从形式看,一是基金会助力,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助力居家养老服务。一方面支持草根性养老服务类慈善组织。如由企业家出资60万元成立的温州市志愿服务基金,资助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的志愿服务类项目,化解志愿服务经费难问题。另一方面直接资助贫困老人。如总额1000万元的“国光助老助困冠名慈善基金”,每年拿出30万元,用于救助因病致贫老人。平阳县专设孝老基金和敬老基金,基金规模均为2000万元。据统计,2012年以来,基金会用于居家养老服务支出800多万元。二是单位和个人助餐。助餐是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做得较实且赢得老年人口碑的服务项目。温州市发挥其浓厚的慈善、志愿文化传统,创新形成了“政府补助+企业赞助+志愿服务”的经费和服务保障方式。在政府公益岗位购买,街镇、村社适当补助基础上,通过组织企业“定点冠名”、公益慈善定向捐赠,以及个人捐资或认捐米、油等方式,多元供给保障,确保老年食堂的正常运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老年食堂接受捐赠资金和物资折价超过2000万元。三是志愿者助帮。全市有志愿服务人数25万人,有2000多个基层老年协会开展了“银铃互助”服务。在助餐服务中,志愿者占到了服务人员总数的87.5%。除厨师、卫生人员为政府购买的公益岗位外,志愿者们承担了买菜、烧菜、打饭等各环节的工作,有的甚至连厨师也由有厨艺的志愿者承担。

4.民察

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基础上,温州市引入社会监管。2013年以来,市民政局、市委政策研究室联合温州民间智库,定期开展“汇聚民间智慧,共谋居家养老”百人大型督查暨调研活动。来自社会各界的上百位民间智库成员,分8组到全市100多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进行实地调查、问询、挑刺和评审。督察组通过设施标准考核、台账资料审阅等,从硬件设施、软件服务、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给予评分,并通过座谈交流等形式,向民政部门提出完善意见。同时,各地民政部门主动争取人大执法检查、政协专题调研,邀约社会媒体报道、监管,共促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二)大服务

强社会,有力保障了专业和多元服务的供给。所谓“大服务”,就是以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为导向,把居家养老服务融入整个社会服务中,推进统筹养老、专业养老、智慧养老、健康养老和文化养老,实现服务对象扩大、服务项目拓展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1.统筹养老

着眼城乡统筹,重推农村养老。温州属于多山区,农村范围大,农村老年人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80%;因年轻人外出经商,农村地区的纯老户家庭人口占比高,与之相反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薄弱。对此,当地政府把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纳入农村新社区规范化建设内容,充分利用村居“转并联”后闲置的学校、医院、办公用房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快速推进。同时,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把设施覆盖和服务覆盖结合起来,实行梯度层级发展。其中,较大的村社区以“服务覆盖”代替“站点覆盖”,提高服务的可及性;新组建的连片社区,建设综合服务性高、服务辐射力强的照料中心;其余村建居家养老服务站;边远山区和村落分散的村利用村民房屋、旧办公楼等改建助老点,为农村老人提供吃饭、洗大件衣被等日常服务;在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重点建设集居家和机构养老于一体的区域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家院互融发展。

2.专业养老

专业性弱是当前居家养老服务的共性,温州市多策并举,着力提高服务品质。除了培育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专业组织外,根据当地民办机构多、经营灵活的特点,引导其实行开放经营。目前,全市有近半数以上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都有从事养老机构经营背景,它们承接政府服务购买项目,参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提供上门服务,接管运营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提供拓展服务。有部分养老机构则因地制宜转型发展。温州早期出现的民办养老机构,因缺乏土地政策的支持,大多以房屋租赁、改造的方式分布在居民区中,难以按照《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取得许可。政府有关部门引导这些机构实行社区服务业登记,将其转型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因为有原有机构设施和人力的支撑,这些服务机构提供日托、全托服务,把社区托管服务做实了。再有一大创新是引入社工,提升志愿服务。温州全市养老服务队伍中的专职社会工作者占到浙江全省当年注册社会工作者人数的近一半,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这一优势,探索出“社工+义工”的联动服务机制,提升了志愿服务的专业性。

3.智慧养老

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捷服务。作为全国老龄办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试点地区,2013年 10月,温州市建成了全市统一的具有信息库、服务、监管、结算等四大功能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已录入了110余万老年人信息,全天候为居家老人提供集“生活帮助、主动关怀、紧急救助”为一体的便捷、多样、价优的服务。同时,免费为独居、空巢的高龄老人安装一键通呼叫器,建立智能化应急防护机制,提供应急服务。

4.健康养老

在常规健康指导、义诊基础上,温州市引入养生理念,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起了较有特色的“幸福驿站”,提供健康指导服务。“幸福驿站”由市民政局、慈善总会、那兰陀慈善基金和温州净心志愿者大队共同创办。驿站以提供健康咨询、指导以及医疗专项服务为主,站点医生、理疗师等由专业志愿人士轮流坐诊,免费为老人提供服务。引导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服务,开展医养结合试点。鹿城区庆年坊社区成为首家全国三甲医院进驻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5.文化养老

温州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注重创设文化环境,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墙体上大多张贴着醒目、个性化的服务功能图标,孝文化的典故和连环画,倡导敬老爱老的宣传标语,以及展示、记录老年人活动的开怀笑脸照片等。老年食堂特设星期天孝心日,暂停餐饮服务,留白空间倡导子女多回家看望父母尽孝,同时引导年轻市民为老年食堂捐赠,即时行孝。此外,还引入社会力量,推进文教实体化,创新老年教学方式,提供学院式服务。2012年9月,温州电大、温州老年大学等联合组建温州城市大学,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市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2013年,温州华康老友俱乐部兴建了市内第一家民办老年大学,以会员制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各类“量身定做”的综合服务,改变过去老年教育以老年群众社团自我组织、互教互学的单一格局,提供学院式服务。

二、居家养老服务“温州模式”形成的机理

“强社会,大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坚持了需求导向,坚持了问题导向,是温州市经济社会人文特点的综合反映,也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结果。

(一)“温州模式”的铸造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了名闻海外、独具特色的“温州模式”[2]。对其表述较为经典的是费孝通先生在《温州行》讲的:“小商品,大市场”[3]。张仁寿、李红概括其基本特征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能人为骨干”[4]。随着时代发展,“温州模式”与时俱进,原先的家庭经营演变为规模化、集团化、社会化的现代企业,农村能人为具有现代管理意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企业家所替代,服务领域从产品转向服务。可以说,“温州模式”30多年的发展,造就了温州市看不见而又较成熟的市场之“手”、社会自治之“手”和繁荣的经济、丰厚的社会资本以及丰裕的社会。据统计,2013年,温州市实现生产总值4003.86亿元,按户籍人口计,人均GDP达到49817元,超过800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7852元,居全省前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624元,遥遥领先各地,居全省第一。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2.9:50.3:46.8,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50%,在省内超过宁波,仅次于杭州。城市化率达到66%,超过50%的基本城市化水平[5]。这些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的特点有利于居家养老服务“温州模式”的形成。一是工业化的成熟促进社会服务业快速发展。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经济学理论,温州市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后期,接近工业化的成熟期,进入了快速城镇化阶段。这期间,社会服务业得以不断发展。这可从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得到印证。二是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集聚服务业。服务要成为业态,需要规模效应;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三是有效率的市场为发展社会组织提供良好基础。这些年,温州市各类社会组织,包括商会、行业协会在内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迅速恢复,蓬勃发展,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郁建兴等称此为“温州特质”:“在获得发展机会的时候总能够得到最先最快的发展”[6]。据统计,2014年底,全市有社会团体294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4345家,均居浙江全省之首[7]230、242。

(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酵

“温州模式”投射到养老服务领域,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实践中进行过演绎。以养老服务为重点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其累积效应,一方面,促进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目前,温州市养老机构床位中民办机构床位占到72%,遥遥领先全省49.2%的平均数,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第一。另一方面,推动着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取得经营经验后,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成为重要社会主体。比如有着20余家连锁养老机构的红景天养老服务公司,大都实行家院互融,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此外,不断壮大的社会力量陆续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成为专业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如国瑞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康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景贤社工服务中心、华康老友俱乐部等。

(三)政府职能的转变

和苏南模式、广东模式不同,温州模式中的政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着“无为”的角色。近年来,政府逐步转型,把职能定位在“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组织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外部性问题。[8]”特别是2012年10月、2013年5月,温州市委、市政府率先全国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意见》“1+7”系列文件和《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意见》“1+5”系列文件,2014年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做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会组织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进作用。一是创新社会组织发展政策。明确实施“一业多会”机制;除政治类等少数组织外,实行直接登记制度;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办资金减至1万元,其中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和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实行注册资金“零”门槛。对养老服务机构,符合条件的直接登记;暂时未能达到登记条件的,实行备案管理。二是创新民非组织权益保障制度。我国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个独特的存在。依据国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出资人资产不属于其本人,而是社会资产;赢利部分不能分红;如果停办,资产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处置给同类单位。但当前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社会主体,多为生存、逐利而来,非基于公益,弱势化明显,加之又缺乏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若以上述规定,必然遏制社会资本的进入。对此,温州市进行了大胆改革,明确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投资者出资部分为出资人所有;在扣除举办成本、预留单位发展基金后,可从收支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举办人;投入满5年后,在保证不撤资、不影响法人财产稳定的前提下,可转让、继承、赠与,由此解除了投资者的后顾之忧,提高了社会力量进入的积极性。三是创新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补贴、运行补助、服务补贴、护理人员特殊岗位津贴,以及等级评定奖励、重大民办项目奖优等财政支持政策。3年中全市财政据此投入资金超过3亿元。同时,通过制订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文体娱乐服务规范等服务标准,建立健全服务机构自查、使用者服务反馈及不同层级政府部门定期督查、抽查机制,创新服务管理方式。

(四)义利兼具的文化传承

盛于南宋时期,主张义利并举的“永嘉学派”长期以来影响着温州人民。他们“崇义以养利”,倡导将创造财富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同时,接近“游牧文化”的“渔民生活”抱团行事、互帮互助的文化特征,也诱致为深厚的慈善公益文化传统。财富和公益慈善相结合,打造出了一批著名的公益品牌项目以及志愿者,这种公益慈善文化精神也延伸到了居家养老服务领域,体现了社区照顾中社会资源的整合作用。如鹿城区“雨花斋”的素食馆、龙湾“状元亭”等社会公益机构,面向包括老人在内的广大社会人士提供免费助餐和早餐。其中的老年食堂,就是名符其实的爱心食堂,不仅有政府的关爱,更有来自社会、社区同伴的关爱。

三、“温州模式”的启示

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设计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但因其发展路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至今名实不符。在我国,和养老机构一开始就走实体化社会化发展道路不同,居家养老服务起源于社区服务,起初并没有专业机构介入,长期以来也没有专业机构支撑,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推进的,设施和服务运营均以政府强介入、直建直管为基本模式,行政色彩较浓,市场化、专业化、职业化严重不足,服务质量也就难尽人意。温州以其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为基础,摆脱依靠行政的路径依赖,对此作出了回应,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温州模式”。面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趋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确立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成为主体的背景下,这一“模式”对全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服务型政府,边界清晰,施政得当。

诚然,在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具有主导作用,但这并意味着要包办包揽。相比其他城市,温州市各级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的职责较为清晰,他们把重点放在规划布局、制订标准、评估监测、保障基本和政策扶持上,着力政策管理,把服务递送交给社会力量。注重制度设计,强化整个居家养老服务的规划;开展需求评估,摸清老年人服务需求基本数据,并以此进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重视制订服务标准,在为社会力量开展服务提供指引的同时,落实服务质量监管;兜好底线,保障基本养老服务特别是困难老年人的服务所需;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进入。这一方面,得益于温州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温州市政府较为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建设不同经济建设,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加强投入,运用多种手段,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共同办好社会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政府要转变施政方式,把行政管理和服务递送分开,主动适应市场,发挥好各类社会主体的作用,鼓励并扶持由他们参与居家服务设施运营,提供专业服务,并加强质量监管,维护老年人基本权益。

启示之二: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专业组织,实体经营,标准管理。

目前,各地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大多为家政公司、物业公司等,服务机构主体较为单一,使得居家养老服务呈现家政化倾向,对于家庭而言,特别是那些能够自理的老年人来说,他们还能自己动手清洁卫生等,服务的替代性不高。温州市有对性地加强了对居家养老服务专业组织的引领发展,使之成为“强社会”的核心内容。这其中,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法人登记制度至关重要。特别在农村,他们探索出以乡镇为单位,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统一登记为一个法人,各村的照料中心作为分支机构的办法,解决了中心的实体化运营问题。同时,鼓励发展连锁机构,实行规模经营;引入社会工作者,提高专业化程度。专业组织的介入解开了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的两个困局:一是居家养老服务的规模经营问题。居家养老服务面对的是千家万户,服务分散,难以集成。如果以行政区域为界,政府直建直管,或者政府出资让居(村)委建设管理,都不可能形成统一有效的养老服务市场供给,也不可能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专业组织的介入,把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整理成不同的服务项目,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管问题。把经营管理交给专业组织后,政府相对超脱,角色才能归位,才能做好标准制订和监督管理。“温州模式”这种探索以及获得的经验无疑是可贵的。

启示之三: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市场机制,需求导向,优质优价。

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产品,可以也应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要素配置。这是“强社会,大服务”的逻辑起点。应该说,温州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已开始实施市场化,有了基于供需机制的服务供给、价格机制的分类提供、竞争机制的成本核算等,这是温州市多年来对市场的力量和亲和力认识的结果[9]。当然,对市场机制的运用还需要继续加强。今后可把重点放在制定基于需求促进而不仅仅是增加供给的综合方案,一方面,要根据现有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推进供给侧改革,增加老年人真正需要的社会性照护服务的供给,增加融合医疗卫生的医疗性护理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高龄津贴制度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实行价格改革,逐步形成市场取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增强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提供的动力,从而健全服务市场。

启示之四: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强化基础。

居家养老服务有两个基础设施,一是社区;二是住房。从本质看,居家养老服务需要设施和服务相匹配。因此要围绕老年人和养老服务所需的核心内容,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实现共建共享。温州市为此夯实了社区基础,并把各类资源下沉到社区;以老人需求为着眼点,加强了无障碍设施建设,整合社区已有的卫生服务、餐饮、社会工作、文化服务、志愿服务等,形成为老服务的综合系统;初步探索了持有型养老社区、混合型养老社区、嵌入式非持有型老年公寓建设等,实施了机构、居家融合发展。这对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需求很有意义,也十分有效。但是,资源整合是篇大文章;对温州市来说,今后还应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住房适老化改造两个方向,加强研究和投入,为老年人就地老化提供更好的环境。

启示之五: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文化引领,公益为先,孝在其中。

养老服务是护理员对老年人的人身性照护服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无论是否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养老服务工作始终带有人文价值、公益精神。“温州模式”牢牢把握了这一特性,用“慈孝”精神“强”社会,丰富服务内涵。一方面,用好公益精神,表现在培育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并利用全市262家社会服务类社会团体、377家社会服务类民办非企业单位、17家基金会[7]230,242,252,促使其多投放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以增强全社会的公益意识;通过适当让利等方式,“切实提升企业社会责任”[10],形成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共担机制;发挥养老服务这一当前深得民心的民生主题,精心打造公益慈善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比如助老食堂、“社工+义工”等爱心品牌,同时推行“爱心银行”、“服务储蓄”等为老志愿服务机制,促进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用好孝文化,落实家庭成员承担照料责任,探索实施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为失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免费提供技术培训辅导等。这些不仅有利于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对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积极的意义。

[1]浙江省民政厅.2014年度养老机构统计表(内部资料)[Z].

[2]张也平,桑晋泉.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N].解放日报,1985-5-12(1).

[3]费孝通.小商品大市场[J].浙江学刊,1986(6):4-13.

[4]张仁寿,李红.温州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

[5]温州市统计局.2013年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公报[R].

[6]郁建兴,黄红华,方立明等.在政府与企业之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64.

[7]浙江省民政厅计划财务处.2014浙江民政统计资料汇编(内部资料)[Z].

[8]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270.

[9]中央党校调研组.“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转型升级[N].学习时报,2012-5-7(4).

[10]卓勇良.温台滞后[N].浙江日报,2013-11-8(14).

Wenzhou model of the home-based care service:Strong society Big service

DONG Hong-ya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2,China)

the home-based care service is develop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government.Compared to institutional pension services,Shortage of marketization、specialization.its basic position in the social endowment service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far from implementation.Wenzhou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earlier obtain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the market orientation of reform,strengthen the efforts in advance,actively explore innovation,initially formed the orientation of market economy,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strong society,big service”the home-based care service development model.This model“wenzhou mode”is rooted in the economic field,and gives the new connotation of social construction,not only found the way to the development of wenzhou city endowment service,At the same time the national homebased care service deepening of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Wenzhou mode;market orientation;social forces;multiple service

C913.6

A

1007-0672(2016)05-0024-07

2016-01-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本项目(13YJA840003)、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Z16JC092)。

董红亚,女,浙江奉化人,浙江外国语学院社科部教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学、社会福利学。

猜你喜欢
温州市温州居家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难忘九二温州行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