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手机变迁与手机“正”“负”作用对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的影响

2016-03-01 08:08薛小曼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江苏常州213000
关键词:大学生

郑 施 薛小曼 王 琦(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江苏常州 213000)



辨析手机变迁与手机“正”“负”作用对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的影响

郑 施 薛小曼 王 琦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江苏常州 213000)

摘 要:随着社会逐渐发展,手机功能日渐丰富,手机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发生变化,使其社会性的“正”“负”天平出现不均衡的状态,在校大学生对手机的利用由“可有可无”变为“不可或缺”,依赖性不断加强。本文主要集中分析手机“功能变迁”、功能“正负失衡”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影响。

关键词:功能变迁 正负失衡 大学生 手机使用

社会进步,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迅速普及,信息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五空间”,智能手机成为信息时代高科技产物的典型代表。功能多样、内容丰富的智能手机引发使用热潮,高效的网络与智能手机相结合形成便利、实用的智能网络终端。多样化的手机功能以及网络化的充分利用在学习、日常生活中占据必不可少的地位,手机已不再只因“通讯”而存在。那么从第一部手机开始,它所经历的变迁带来了怎样的的正负功能性变化,这些正负向作用对“手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本文的重点。 本文将围绕着手机“功能变迁”辨析功能“正负失衡”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影响。[1]

一、手机功能变迁,大学生生活变化

时代的变迁使作为通讯设备的手机以不同的面孔出现。早在40年代,“手机”概念的出现使人们对便捷的通讯方式有所期待,七十多年的变迁,由俗称“大哥大”的移动电话机变小变薄到普通的非智能手机,再到现如今的智能手机,每变一步,人们生活方式便向前迈进了一步。[2]

手机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实用、时尚和娱乐三个阶段。1983—1995年属于实用阶段,此时手机功能实用而价格昂贵,手机定位于办公类移动电话,通话和办公是手机仅有的功能,其他功能都服务于这两类功能,没有电子数据,主要解决社会上层和中上层人士的移动通话问题。而对当时的大学生而言,手机属于奢侈品行列,学校中几乎没有学生是上学期间携带手机,对手机的需求几乎为零,读书、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人际交往也建立于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或者通过邮局往来书信。1996—2006年属于时尚阶段,此时手机功能繁多起来,不仅仅属于办公类移动电话,而且更加人性化,逐渐出现多媒体、照相、智能、游戏等功能。从摩托罗拉3200直板“大哥大”标志移动电话的出现,到爱立信GH337第一款GSM手机产生,从不便携带到小巧玲珑,以外观和便捷的功能吸引大众的眼球,使得一些家境较好的大学生特别是在异乡上学的大学生逐渐开始使用手机。2007年后,则变成了娱乐阶段,手机开始支持高分辨率、高流量、大存储量等高难度工作。手机慢慢变成可移动、可通话的小型信息产品,不断取代MP3,寻呼机等产品。此时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开始不断地依赖于手机,逐渐演变为“人手一机”的局面,收发短信、互拍照片,闲时听音乐、上网娱乐,手机在大学生间逐渐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3]

现今时期,智能手机流行于大学生间,娱乐活动也从听音乐转换到各种网络app的使用,这是一个电子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甚至就业也依赖于手机上的各项信息的递。手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应用,无论看书学习还是吃喝娱乐,手机上的应用都能一应解决,甚至出门无需携带现金,只用电子现金进行支付。大学生追逐新的东西,便很容易解释智能手机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的原因了。

二、手机功能变迁导致手机社会性的政府均衡面变化

手机的出现以通讯工具作为“第一身份”,而“第二身份”则承载了作为人际交往工具的社会功能,但不难发现,在手机的不断演变过程中,也不断出现了负向功能,手机已经不仅仅以“正”作用存在。就好像一个硬币有两面,手机则是一把双刃剑,其“正”“反”作用都以及其锋利的效果作用于使用者。[4]

1.手机的正作用辨析

手机作为固定电话的代替品出现,打破了人与人之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信息”充斥社会各个角落的今天,这一点对人们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而对于走在知识前沿的大学生,更是需要这样的信息化来提高自己,丰富生活。手机的便捷性使大学生在最准确的时间掌握社会第一手消息,随时随地了解新鲜事,随时随地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群,与人交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同时也避免了一些无法面对面解决的事情,而现今的智能手机更是涵盖了多种多样的APP,从基础应用、网络社交、娱乐到学习、电子商务,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可以用一部手机解决问题;手机的私密性给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私人的空间,人们使用手机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相册、日记等的有权访问者只有自己,相当于带了个保密文件夹在自己身边,一个开机密码避免了其他人对手机的查阅;而手机的及时性则保证了消息得以准确、准时地传达,避免因消息传递不及时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2.手机的负作用辨析

手机的负作用伴随着手机各项功能的丰富而逐渐形成,一般来说,手机主要存在四个负作用。

第一,手机的炫耀功能,这种负作用只在手机逐渐普及的过程中出现。手机的问世解决了社会上层和中上层人士的通讯问题,在普及的过程中,它成为了一种“炫耀因子”存在在人与人之间。从炫耀消费的角度看,拥有一个手机,除了可以当通讯工具外,还是炫耀自己地位和身份的手段,拿在手里的收集成为了阶层以及社会地位的表现形式。第二,个人基本信息的透明化。固定电话时期,无人询问你所在的地点,而现在,手机的定位、跟踪功能则使得持有人被动地暴露自己的信息。第三,持有人对手机的依赖性以及手机对持有人的反控制力。手机的存在对社会上的不同群体都造成了一定的依赖性,也不难理解为何有的人手机需要随时保持有电的状态,这是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手机的便捷性使得人们过分地依赖其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而忽略事情的本质。而这种依赖性也会使人做出错误的判断。手机不断控制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

3.正负作用的不均衡性

根据本文前面所介绍的手机功能的变迁,不难看出,手机目前以“必需品”的地位存在,而且功能更偏重于娱乐性。智能的手机占据了人大部分的生活,它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隐患。手机的便捷、及时、私密性固然存在,但其带来的弊病已经在逐渐与它的正作用进行抗衡,负面效应越来越大,其正负作用存在于失衡的边缘。[5]

三、功能变迁、正负失衡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影响

根据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状调研发现,现今的大学生群体大多每天使用手机2—6小时,更有甚者每天花费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手机使用方面,上课、自习、睡前躺在床上、上厕所期间、休息期间、吃饭期间等等每天的任意时刻都有人沉浸于手机当中,手机上APP的种类层出不穷,课余时间还需要对手机系统进行安装,对手机软件进行升级甚至用“手机医生”为其清理内存垃圾。

试想一下,如果手机的功能仅仅只有通讯,或者手机功能升级到目前的智能阶段而大学生们能够好好地利用其便利性而不被其影

响,那么大学生的知识素质水平一定会不断地提高。然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现象。手机的出现是把双刃剑,有利的同时避免不了它的弊端。大学生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最大问题便是对手机的依赖性很强。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当手机没有信号、没电或者忘记带在身边时,情绪焦虑不安;手机上电话和短信的数量很多;手机卡的时候异常焦躁;一拿起手机就停不下来,耽误日常学习与工作;手机时常拿在手中,没有手机觉得无聊、无事可做;出现手机响铃或者震动的错觉等等。这种对手机的依赖更确切地被认为是主动的依赖,也是主动地被手机“反控制”。之所以短信、电话繁多,并不都是把手机作为工具性通讯工具使用,不是有具体的事情要说。更多的是基于对这种交往模式的一种依赖,可以随时随地沟通。尤其是短信,并不需要讲话,即使在上课的时候也可以交流。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依赖性,在APP使用种类的调查方面,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手机上必须安装的软件有基础应用类(如手机管家、电池医生等)、网络社交类(微信、QQ等)以及电子商务类(如支付宝、淘宝等),很少有人安装学习类(如拓词、VOA英语等)APP,说明大学生的手机使用习惯依旧着重建立在人际交往以及娱乐方面,并不会有效地去利用手机的学习以及生活便捷性,这是手机的负作用带来的不良影响。

另外,大学生过多地依赖手机的现象也使很多人的性格越来越孤僻,本文称之为“手机宅”,每天在手机的世界中与人欢快交流,到了现实生活中却无法与人开怀大笑,手机中的聊天表情代替了人的喜怒哀乐,手机中的聊天代替了与人面对面、心与心地交流,这也导致了很多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是现如今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机宅”沉浸于小小的虚拟世界,而忽略了身边的真事真情,这也是被手机“反控制”的一种方式。

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本职工作自然而然是读书学习、科技创新,而现今的手机使大学生分不清课上课下,通常在上课过程中离开老师的教学思路,沉浸在手机中,变成“低头族”。这样的现象在任何一所大学都普遍出现,也对大学生的学习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显而易见的是出现一些学习方面起步高,但经过大学四个学年,不仅没有学习到科学文化等专业知识,而且荒废了四年的学业。

实际上,大学生是一个思想觉悟比较高的群体,但这种思想觉悟并不能带来很好的自控力,很多学生即使意识到了手机造成的困扰,如办事效率低、睡眠不足等,但仍旧不能有效摆脱这样的困扰。

结论

综上所述,手机的出现固然相比以前的通讯方式存在一定的优越性,它的不断变迁使得它的功能不断地丰富,从实用阶段、时尚阶段到娱乐阶段再发展到现在的智能手机新阶段,每一个阶段,手机都起着不同的作用。通过对手机变迁过程的总结以及其正负作用的辨析,分析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影响,进而让大学生明白其正负作用机制,并有助于大学生有效利用“正作用”,解决“负作用”对其生活、学习造成的影响,也借此引起高等教育管理者的注意,使其重视手机的“负”作用问题,为高效利用手机制定新途径、新方法、新政策。

参考文献

[1]杨云;王丽丽;金梅;曹静;刘志姣;孙英梅.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1)

[2]汤敏佳 .当代大“手机依赖综合症”分析[J] .江苏高教 2010(1)

[3]李雪.手机使用的负社会功能辨析[J].理论界 2009(10)

[4]何新闻.张艳河.手机发展史中的功能演变机制.新美术.2012.33(4)

[5]王文征.彭维芳,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文献综述终稿,2014.10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