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16-03-01 08:08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刘 利(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论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刘 利
(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出发,针对当前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贯彻的原则、目标和内容。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20多年来,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校园中自杀、杀人、自残等极端事件的频繁出现就是例证。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掀起的一股心理学热潮,它把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放在了消除心理问题的前面,倡导通过发展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来化解各种心理问题,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一问世,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将对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巨大冲击。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出发,针对当前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贯彻的原则、目标和内容。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升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传统心理学(也被人们称为消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问题以及环境和不良事件带给人的消极影响,将心理学目标定位于消除人心理和社会的各种问题,期望问题被消除的同时也给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幸福。受此影响,高校传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聚焦在问题学生身上,其目标任务仅限于对问题的解决。但长期实践发现,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为学生带来幸福,反而是高校中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事实证明,单纯依靠解决心理问题是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的。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升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它倡导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1]从此视角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用积极的心态解读学生的心理问题,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拥有的积极力量和美德,通过引导学生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使他们找到成长中的快乐感和幸福感。

2.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由传统的主要对心理问题的诊断和事后补救扩展到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上,强调应该从积极向度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其工作重点聚焦于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发展,预防心理问题出现上。

3.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范围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象是个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将研究对象扩大到全体学生,倡导“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2]主张用积极的力量淡化问题及其带来的后果,认为用积极的品质“淡化”问题,比“治疗”问题本身更有意义。

4.有效改善师生关系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强调师生间关系的平等性,认为师生间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有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但在“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支配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难于有效落实。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发展的个体,彼此之间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平等关系。“这种观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就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受学生积极心理的影响;学生不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被动地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也是主体,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优秀的、积极的品质对教师加以影响。……因此,积极心理学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主观性与积极性,促进了二者的健康成长”[3]。

二、在大学生中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本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通过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来有效化解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预防性、发展性功能。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所有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学习效率,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完善人格,开发潜能,感受快乐和幸福。[4]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义之所在。

2.能有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但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该目标很难得到落实。在对主流心理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心理学提出应该关注个人的主观体验和积极人格培养,注重相关社会组织制度的建设。这不仅是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意识与消极取向的一个警醒,更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效整合变成了可能。

3.丰富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人的主观幸福感,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治疗心理疾病。从这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丰富和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有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的方法取决于其所依赖的心理学背景理论对人性的看法,取决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内涵的理解深度。传统主流心理学派关于人性的看法往往强化主客间的对立关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贫乏单调。积极心理学的人性观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多种发展需要,都关注自我发展,同时也蕴藏着不同发展潜能。[5]受此影响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6]在具体操作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方法途径的创新上更加强调体验性、参与性、景情性和互动性。

三、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贯彻的原则、目标和内容

1.主要原则

(1)发展性原则。就是要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以发展为重点,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调整教学内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2)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作用。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继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品质,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身心愉悦。

(3)生成性原则。要树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都是生成的理念。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学生个体不同,表现形式也会有不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在教育过程中,秉承公正、公平的态度,正视产生的问题,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通过对活动过程的体验和反思,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自我生成。

2.主要目标

(1)探寻生命的意义。目前,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抗挫折能力弱,对生命无所畏惧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曾明确提出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学生探寻发现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2)培养积极人格。人的人格都具有两面性:积极和消极。当个人的积极方面,喜悦、幸福、宽容、仁慈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时,消极的恐惧、悲伤、自卑、侵犯等方面就被有效抑制。心理学众多实验证明,培养积极人格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培养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核心所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设法让学生学习掌握乐观的技术。

(3)追求卓越发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发展自己的需求和愿望。[7]马克思也提出过“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8]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实际上就是个人追求卓越发展的问题。历史和现实证明,人们不论处于那个层次都有追求卓越发展的愿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追求卓越发展。

3.主要内容

(1)注重潜能开发。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去挖掘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开发潜能,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受教育者获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潜能开发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活动联系密切。通过科学设计并鼓励学生各种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巧用积极暗示。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暗示对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具有巨大影响力。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如果将积极的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有效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积极力量,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减弱心理问题的同时挖掘潜能,追求卓越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注重巧妙利用积极暗示具有的神奇力量。[9]

(3)转变解释风格。解释风格是指人们对发生于自己身上的事的理由所做出的一种持续一贯性的解释方式。解释风格可分为“悲观型”和“乐观型”两种类型(塞利格曼)。不同解释风格对成功或失败具有强化作用。乐观型解释风格容易形成乐观思维模式,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并取得成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的乐观型解释风格。

(4)提高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活动能否成功的主观判断。具有积极自我效能的人,会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工作,相反就会出现消极怠工,逃避等行为。研究证明,自我效能影响身心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焦虑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抑郁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10]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在积累成功经验过程中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总之,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功能。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定能极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1.

[2] 何芝暨.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三生教育”[J]. 学园,2015,27:7-8+11.

[3] [5]钱兵.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J]. 中国学校卫生,2007,09:834-835.

[4] 马喜亭.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1,07-08:13.

[6]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4.

[7] 马斯洛著.林方等译.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98 .

[8]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

[9] 庞跃辉,张胜军. 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认知评估[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04:116-121.

[10]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29.

*本文系2010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与贫困生能力提升研究——以甘肃省高校为例》(项目批号:10XJA710003) 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