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积极影响

2016-03-01 04:09欧阳德龙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单亲单亲家庭志愿

史 雪 欧阳德龙

(齐鲁理工学院团委 山东济南 250200)



志愿服务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积极影响

史雪欧阳德龙

(齐鲁理工学院团委山东济南250200)

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完整的家庭环境和有效沟通对象,直接或间接诱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其主要表现之一为自信心的缺失。本文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论述了单亲家庭大学生在从事志愿服务过程中,可以获得积极的情绪疏导、健康的亲情体验,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提高生活满意度,以此树立自信心。在服务的过程中以“帮扶者”角色定位,实现人生价值,从主观意识中增进对自信心的培养[1]。

志愿服务 单亲家庭大学生 心理健康 自信心培养

家庭因素以其长期性、不可替代性、稳定性等特性占据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诸多因素中的主导地位,单亲家庭所引起的家庭要素缺失或畸形往往会对学生性格塑造、心智成长、表达交流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这些成长要素的不健全集中表现为个人生活中自信心缺失,遇到困难采取逃避的态度。一般在步入大学之前,由于升学压力,消极的情绪不容易被察觉,一部分单亲家庭孩子为弥合内心的自卑,选择用学习成绩证明自己,与周围环境保持距离,沉浸于自己不断拾级而上的学业,这恰恰使得原本缺乏沟通的生活状态进一步恶化。步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状态较从前有了飞跃式的转变。零散的上课时间、自主性较强的学习氛围,促使从前处于“孤立”的意识形态迅速瓦解,大量的空余时间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这些潜在因素迫使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学生被动融入集体与团队。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交流,原本桎梏的思想以及长期得不到情感抚慰的情绪会愈加埋藏于心,这部分人群往往在对外交流中表现出孤傲与冷漠亦或是利用丰富的语言表达来特意契合群体的特征性话题以便填补内心的安全感。对于此类群体如若不加以引导,在长期积蓄“负能量”情绪的时间里,很容易将极端思想转化成为极端行为,对自身或社会造成危害。

对于单亲大学生而言,自信心与自尊心是两把“枷锁”让他们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感情上的缺失在成长过程中由一种精神缺失,进而衍化成一种物质缺失,当他们面临“人有我无”状态,并且当“人有”是一种常态化物质存在,而“我无”是一种畸形缺失时,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塑造必然受到影响。

一、概念界定

1.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2]。

2.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身能否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或者成功驾驭某项事物的心理特性或者说心理暗示,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形态和心理状态[2]。

3.志愿活动

(1)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的、无偿的奉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索取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公益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2)大学生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是由一群具备一定思想觉悟,并热心社会公益福利事业的在校大学生组成。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直接或间接拥有的资源为他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非职业化的援助。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当今我国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了解社会、丰富阅历、实现价值、奉献爱心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3]。

二、单亲家庭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症结

1.自卑

单亲大学生由于十几年的特殊家庭成长环境,缺少对于自身和所在家庭成员的心理认同感,他们一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卑心理。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情感获得是不完整的。他们害怕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希望用其他方式弥合自己在情感上落后于他人的状态。这种认识上的倾斜和心理上的畏惧,使他们的自卑心理愈发严重,致使他们在各个方面开始轻视、否定自己。

2.敏感、多疑

或许是从小受到家庭变故的影响,他们对于有关自己的事情都会变得非常敏感,总喜欢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特别在意得失,尤其对于精神上的得失非常看重。总在怀疑和猜忌他人言语中的另一层含义,以至于别人原本无心的一句话甚至是关心的言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引起他们情绪的较大波动,并伴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化。这种趋于病态的意识形态在客观上促使其对周围人都抱以怀疑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人际交往的困难。

3.自闭

自闭是单亲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生长在单亲环境下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自己和家庭的正确评价,使他们往往产生对于集体的抵触情绪。强烈的缺失感进一步演化为自卑感,使他们不能与他人建立合理的沟通途径,许多单亲家庭大学生离群索居,逐渐丧失了交友的信心和能力,部分自闭严重的单亲家庭大学生无友或少友[4]。

三、志愿服务提升单亲大学生自信心理论解释

从事志愿服务对于提升单亲大学生自信心的效用机制,目前尚没有系统、健全的理论给予明确剖析与支持。但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对志愿服务的心理健康调节机制进行阐释,提出了心理资源说、社会融合说和换位体验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可以延伸解释志愿服务对于单亲大学生自信心的积极影响。

1.心理资源说

心理资源说阐释的主要是志愿行为对志愿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资源说认为,志愿服务享有较高的社会评价,个体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改变对自身和自我能力的看法,提升自尊,并从中获取信心。这就恰恰与单亲大学生心理诉求产生了契合,他们长期以来的情感状态是缺失的,家庭生活不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积极评价、肯定以及温暖,而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效弥合了这一“情感短板”,这促使他们对于社会和生活重新点燃了希望与热情。同时,志愿服务带来的积极认知和情感可以抵御如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

2.社会融合说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是人与人彼此相互作用的,社会的融合有利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形成,社会孤立则会让人感到沮丧、抑郁。志愿活动中通过集体合作、建立临时关系等一系列集群作用,将单亲大学生的社会融合度有效增强,使他们得到社会支持,从而获得一种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和资源,使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获得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3.换位体验说

换位体验说是以志愿服务能够促进移情能力发展为基石进一步提出的一种研究假设。该机制认为,志愿行为通过提高个体对他人需要的关注度,降低对自身境遇的关注,从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志愿行为的过程强化了志愿者对自身拥有东西的满足感,降低对自己缺乏东西的不满和关注,他们对自身境遇进行评估的参照会降低[5]。

四、志愿服务对单亲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

在对高校单亲大学生自信心缺乏的原因进行分析时,笔者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济南五所大学的600名单亲大学生以及600名完整家庭大学生进行评定,通过比对发现既有家庭因素、人际交流因素等客观原因,也有消极自我暗示、情感过激、人格不完善、心理安全感低等主观原因。针对这些原因,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单亲大学生的自信心。

1.参与志愿服务使单亲大学生获得情感抚慰

单亲大学生由于成长历程中缺乏有效亲情陪伴,导致主观思想上对于感情的过度依赖,渴望被重视、被关注,并经常对自己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如因为相貌不出众、学识不丰富、才艺不擅长而猜疑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并对自己进行全盘否定,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一直伴随着他们。正如前文心理资源说所阐述的,志愿服务给他们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是他们获得自信的源泉。例如很多高校志愿者团队中设立的“关爱之家”项目,针对于所在区域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展开特定的亲情陪伴,在聊天、散步以及文艺演出的过程中,倾听被帮扶者对于情感渴望的诉求,寻找到共鸣点,以此缓解和释放内心的压力。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契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可以收获认可与感谢,促使他们能逐渐发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发现自身闪光点,扭转之前的自我否点,慢慢培养自信意识以及积极心理暗示。

2.参与志愿服务为单亲大学生合理拓展人际关系提供了可能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人格的发展应当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其人格阶段理论所描述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之间,处于从校园环境转移到社会环境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人格发展的关键就是建立情感和寻求人际沟通,从而避免孤独感[5]。正如前文所述,单亲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压力要比一般的非单亲大学生大得多,渴望获得友谊的情感陪伴与逐步丧失的交友信心拮抗并存于他们的内心。因害怕听到他人谈及家庭的幸福完整,他们只能减少或回避宿舍聚餐、社团联谊、班级联欢等这些集体活动,然而他们心里又非常渴望与他人真诚地交流与沟通。志愿服务为单亲大学生拓展了一个人际交往的舞台,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他们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并以施助者的身份,主动将自己的优势展示给他人。这就在无形中为他们建立有效沟通搭建了平台。例如,在支教过程中原本可能处于封闭状态的内心要主动敞开与孩子们进行情感对接,这不但丰富了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将使他们以一个“优势群体”的身份接触了更多的人。这样的帮扶任务促使单亲大学生的口才、应变能力、素质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有助于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使他们从服务过程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情感交流的机会,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发现自我价值,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获得自信。

3.参与志愿服务提升了单亲大学生对生活的幸福感

情感缺失导致的自卑和敏感限制了单亲大学生在很多方面的发展,他们在沟通交流、知识储备、科技创新等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较大差距,林林总总的差距集合在一起,迫使他们的危机意识偏高,自我认同感较低,从而产生焦虑和抑郁。然而,志愿服务活动恰恰可以改善和调节此类消极情绪,提升参与者对于生活现状的幸福感。这是因为志愿经历帮助他们不自主地增强了移情能力,对他们而言,志愿服务过程增加了其潜意识中对被帮扶者和社会需要的关注,从而降低了对自身成长经历畸形化的关注。例如在高校中设立的“文明岗”服务项目,此项目主要围绕维持公共秩序,倡导文明之举为中心开展工作。单亲大学生在此类服务过程中可以聚焦社会热点,对于公民需求精准发力,在奉献与帮扶过程中体验到身边环境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趋于美好,从而逐步提升内心幸福指数。因此,鼓励并组织有自卑感的单亲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升他们认知生活的幸福感的敏锐度,使他们能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自信地面对生活。

五、结束语

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高校中的单亲大学生群体能否拥有阳光积极的心态以及自信的生活态度,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甚至可影响到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成长趋向。探究、创新“第二课堂”育人模式,以此辅助其获得心理充盈感势在必行。在众多社会实践教育中,志愿服务凭借其独特的角色定位,极其契合于单亲家庭大学生“低存在感”的心理缺失特性。在志愿服务中,以“帮扶者”的身份在奉献知识、精力的同时,也能够收获到认同、肯定和陪伴。大学生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对高校单亲家庭学生而言,鼓励他们参与志愿活动,有利于其阳光心态的重塑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增加其对社会的认可度,提高其对于社会的抗压性和适应性,并使其在志愿服务中逐渐发掘自身的潜能,增强自我认同感,树立自信。

[1]王玉珏.志愿服务对高校贫困生自信心的影响研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3(5):23-24.

[2]方淑琼.单亲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02,23(1):89-92.

[3]唐丽萍,陈蕴.高校志愿服务教育的驱动模式和实践路径探究[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3(2):109-115.

[4]姜丹,庄郁馨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人民论坛.2011(2):190-191.

[5]刘望秀,虞晓东.志愿服务提升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可行性分析[J].校园心理.2012,10(4):254-256.

[6]石伟,李林.志愿行为对个人幸福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22-1127.

[7]陶萃.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大学生对父母离异态度与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陶萃,2013.

[8]徐秀梅,刘磊等.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23(13):1575-1577.

[9]张东宁,王欣.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0):5949-5951.

[10]吴鲁平,牛茜.志愿者的收获与快乐功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2):11-15.

[11]廖爱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与志愿体系构建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5):116-117.

The Positive Effect of Voluntary Service on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fi dence in Single Parent Family

Shi Xue,Ou Yang De-long

(Youth League Committee of Qil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nan Shandong,250200)

The students growing up in a single-parent family whose familial affection needs can’t be met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lack c omplete family environment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bject, which induces a serie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ne of its main reflections is the lack of self-confidence. Based on the voluntary servic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from single-parent families involved in volunteer service can get the positive emotion guidance and healthy affection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es tablish a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improve life satisfaction, to establish their self-confi dence. As a “helper” in the prcess of service,they fulfi ll their life value and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of self-confi dence.

volunteer service;college students from single-parent families; mental health;cultivate self-confi dence.

欧阳德龙(1995-)男,山东省济南市,齐鲁理工学院团委组织部部长,大三学生。

史雪(1987-)女,山东省济南市,齐鲁理工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单亲单亲家庭志愿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我志愿……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单亲家庭儿童早期教育的社会干预机制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单亲爸爸育儿经:军事化管理收服“公主心”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论倾听单亲子女心声的策略
单亲妈妈张柏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