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我要如何过?
——读《我的叔叔于勒》思考人生选择

2016-03-01 00:40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濮荷英
新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菲利普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 濮荷英



这一生,我要如何过?
——读《我的叔叔于勒》思考人生选择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濮荷英

【摘要】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呼唤文学作品欣赏中的人文情怀,关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经典形象对当代人的借鉴意义,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新的主题。本文试图对初中语文经典篇目《我的叔叔于勒》从人生选择的视角作出符合当下时代的新的解读,发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使学生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迪。

【关键词】人文性人生选择保守与激进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偏重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识字、语法、修辞、写作技巧等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几乎占据了课堂的全部内容,而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几近空白。近年来,这样的偏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教学倾向正在逐步得到纠正。苏教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7~9年级语文阅读课设定的目标中就有“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人文性要求,并且明确了“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仅仅是“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而“引导学生随文学习”。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呼唤文学作品欣赏中的人文情怀,关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经典形象对当代人的借鉴意义,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新的主题。本文试图对初中语文经典篇目《我的叔叔于勒》从人生选择的视角作出符合当下时代的新的解读,发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使学生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迪。

一、哈佛尔的两个少年

在哈佛尔有一个平民之家,他们有两个儿子,哥哥叫菲利普,弟弟叫于勒。这家人一年到头勤勤恳恳,还是挣不了什么大钱。老一辈的人去世后,留下不多的遗产。大儿子菲利普还是像父母那样勤勤恳恳,每天起早贪黑地去努力工作,平时省吃俭用,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他结了婚,有老婆、孩子一大家子要养,那些遗产对他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小儿子于勒觉得父母一辈子为人打工辛苦得要死拿的钱却少得可怜,他决不能走这样的老路,他要去创业当老板挣大钱,他整天混迹于酒店会所等有钱人出没的场所,去结交权贵、打听发财的点子,实施他的创业计划,可他缺乏经验又交友不慎,不仅亏掉了他分得的一半遗产,还不得不将父母留给哥哥的部分遗产挪来抵债。于是,在街坊邻居的眼里,老大菲利普是个正经人,有担当,会过日子,而老幺于勒是个糟蹋钱的小无赖,只知道花天酒地,没有哪家的姑娘愿意嫁给他。

哈佛尔的两个少年,在同一个环境里长大的亲兄弟,都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他们在失去父母的庇护后,面对一份同样微薄的遗产,却选择了不同的花法,一个是“节流”,尽可能地省着花,一个是“开源”,砸钱创业渴望以钱生钱。从此,他们的人生再不相同。选择“节流”的菲利普,过上了紧巴巴、苦哈哈的打工生活,照顾一家五口的重担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选择“开源”的于勒,在经历了创业的失败后,内心苦痛、无地自容,踏上了去往未知世界美洲的商船,像一个逃兵,又像是一个被流放的罪人。

二、哲尔赛和纽约的距离

十年之后,留在家乡的菲利普的境遇什么也没变,除了多了一个做公务员但同样没什么钱的女婿外加一个在国外据说发了财的弟弟回国帮忙改善生活的念想。为了庆祝二女儿好不容易结了婚,全家决定奢侈一把来趟出国游,目的地是哲尔赛岛。哲尔赛岛离法国只有两个小时的航程,它是菲利普所能到达的唯一的一块异国的土地。世界那么大,他却由于经济的拮据,只能困在小小的哈佛尔。每个星期日,菲利普都要率领家人衣冠整齐地去海边栈桥上散步,望着远行回来的大海船,想象着它们都到过哪些国家,想象着他亲爱的弟弟就在其中一艘上面给他送钱来了。

十年之后,回到祖国的于勒也似乎什么也没变,还是一样的穷困潦倒、一样的受人鄙视。在一艘法国的轮船上,他是一个靠卖牡蛎为生的小贩,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认。他每天为船上旅行的客人打开一个个牡蛎,看着女士们优雅的吃法、先生们绅士的举动,回忆起自己也曾优雅过、绅士过,那是他人生中的黄金岁月。当年,他到达纽约后,收拾心情继续创业,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白手起家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慢慢地,小生意变成了大生意,过上了阔绰的生活。要不是因为被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头脑,竟想着把南美的市场也收入囊中,摊子铺得太大,也不至于落得前功尽弃、被打回原点的下场。

十年之后,菲利普和于勒在轮船上因为牡蛎意外相遇了。菲利普惊慌失措,因为于勒的出现打破了他指望靠有钱弟弟接济的美梦。于勒满脸愁容,因为他曾经允诺过的还给哥哥的钱和发了财回哈佛尔一起快活地过日子的承诺是没法兑现了。菲利普费尽心思打听出于勒的身份后,选择了仓皇避开,到船的另一头去,回程时改坐别的船以免再遇见他。于勒还是在原地卖他的牡蛎,带着小贩特有的谦卑对给小费的客人说着感谢的话语。可是,即使菲利普愿意来相认,于勒又能同他聊什么呢?哲尔赛和纽约的距离有多远,他们兄弟之间的距离就有多远。他们两兄弟看似走回了十年前的人生起点,可一个的轨迹是“点”,一个的轨迹是“圆”,没有交集的地方太多太多。

三、这一生我要如何过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部惜墨如金的短篇小说,对主人公于勒的生平事迹只是从侧面寥寥几笔带过,这就给我们的解读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小说暗线很多,我认为最值得推敲的是于勒和菲利普这一对亲兄弟不同的人生选择,而造成选择不同的根源是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菲利普的性格趋向保守,安于求稳,而于勒的性格趋向激进,急于求变。这种保守与激进的较量在小说中隐藏得很深,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小说所揭露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然而,从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来说,对人生选择问题的思索显然会比了解金钱社会的冷酷更符合即将面临中考的青少年学生的胃口。三尺讲台之下,他们中坐着“少年的于勒”和“少年的菲利普”,他们还在人生的交叉路口上观望,他们花了一堂课时间学习了于勒和菲利普的故事,他们的内心会发生怎样的触动,之后他们的身上会发生什么?这正是人文教育的魅力。

这一生我要如何过?无数的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也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从他们最后的结局看来,似乎保守的菲利普要好一些,正派人,有家室,尽管生活没好起来但也没有再坏下去,而于勒是个一无所有的落魄的老流浪汉。但在激进的于勒看来,菲利普选择的生活像一潭死水,了无生趣,他宁愿承受失败的风险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也不愿过菲利普的那种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守旧容易些,但没有发展;革新能发展,但风险巨大。所以,菲利普和于勒各自的人生选择孰优孰劣很难说清楚,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而没有答案,这也是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色,有启发、有讨论、有思考,已经足够。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能使学生从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中吸取精神上的养分,进而以更加开放、理性的态度去思考人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那么这便是语文阅读课教学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英伦.永恒的流星——莫泊桑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

[2]赵沛霖.文学经典的价值及其研究意义[N].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猜你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菲利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先来后到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活跳板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我的叔叔于勒》三度解读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