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政学科材料分析题命制策略探究
——以2007~2015年宁波中考社政试题为例

2016-07-05 03:09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中心初级中学陈洪平
新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分析题命制综合性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中心初级中学 陈洪平



初中社政学科材料分析题命制策略探究
——以2007~2015年宁波中考社政试题为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中心初级中学陈洪平

【摘要】材料分析题作为一种主观性试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命制材料分析题时,首先要根据知识点或时政热点确定寻找相关的材料,然后通过一定方式把材料进行关联并呈现,最后设置好问题。

【关键词】材料分析题材料寻找问题设置

宁波《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从2007年开始实施开卷考试,开卷考试跟以往闭卷考试相比,试题变得更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这尤其体现在非选择题部分(材料分析题)。笔者有幸与部分社政学科专家一起参加了宁波市的几次中考命题工作,耳闻目染了这些专家的命题方法、策略,深受启发。下面就以近几年宁波中考试题的材料分析题为例,根据自己几年的中考命题工作经历,从材料的寻找、选择、组合及问题的设置等方面来阐述材料分析题的命制步骤和策略。

一、从时效性、针对性的方向去寻找相关材料

命制材料分析题,寻找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寻找材料时我们应考虑材料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所谓时效性指的是根据社政学科的特点——关注当前时政热点,寻找最新、最热的时政材料。如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大力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根据这个热门知识点,我们去寻找相应的时政载体,2015年试题就找了一个“依法治水”的材料。针对性指的是材料既针对相应的考点,又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再以2015年的试题为例,当时4月份有这样一条热点新闻:南京一小学生遭受养母虐待,公安局对其养母进行拘留并向检察院提请批准逮捕,检察院就是否逮捕其养母召开听证会。这则新闻与公民人身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民主法治建设等考点有着很强的关联,同时,还是一则跟未成年人有关的新闻。最后就采用了这则新闻作为试题的材料。所以,我们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多收集素材,多注意社会热点与教材的关联,只有这样,我们在命制试题时才能找到相关材料作为试题的情境。

二、按权威性、科学性的要求去确定材料的出处

中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有其一定的严肃性,故材料的来源及其选择也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科学性。我们不能单纯为了命制一份试题而采用一些未经证实的文字材料或相关数据。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几大途径去选择材料——

1.教科书。教科书是经过教育部门审定,经过试用、修订,然后推广使用的特殊书籍,所以其相关内容往往是比较科学、严谨、可信的。我们命制试题时,往往可以从教科书中选取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及相关的数据。如2010年第19题的材料“中国人口出生率曲线”的制作就是基于九年级教科书中的相关数据。

2.相关历史专著。纵观高考及中考,历史内容的题目往往少不了对历史专著的引用,尤其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历史专著,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近现代的及外国的一些历史专著,如美国作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对相关历史专著的引用,不但使试题更具有历史味,而且也使试题更具有权威性。当然这里我们也要注意历史专著的选择,像现在流行的一些历史通俗读本,如“那些事儿”系列,在具体历史事件描述中就往往不够严谨,引用这些作品要慎之又慎。

3.报刊。报刊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半月谈》、《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其刊登的信息、采用的数据往往都是比较严谨、可信的,容易成为命题者寻找材料的途径。社政考试除了体现时政性之外,还往往具有地方性。所以地方的报刊,如《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刊物中关于地方时政、地方社会热点的内容也往往会成为试题的资料来源之一。

三、以一定的丰富性、关联性去呈现材料

一份精致的试题中,材料的形式往往是多样的,既有文字材料,也有表格、图画等材料。材料形式的多样性使得试题变得活泼而生动,而且也能综合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因此,应尽可能地寻找形式多样的材料。

材料分析题一般有2~3则材料,如何将它们按照一定的关系关联起来,也是我们在命制试题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一般说来,我们可以通过这几种方式把他们进行关联——

1.按因果关系去呈现。我们先来看2012年的第22题:

该题所选择的材料是用图表形式来体现的。我们仔细分析两张图表,可以看出,两则材料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正是图表二所体现的中国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才导致了图表一中国大气环境的改善。

2.按主线贯穿的方式去呈现。如2015年的第20题,该题有两则材料。其中材料一主要介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落成,材料二则介绍了各地按照新环保法处罚污染水体的几个案例。两则材料看似没有关联,一则是一个工程的建成,另一则是关于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但仔细分析,它们都是属于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其中一项措施,有一条主线紧紧地把这两则材料联系起来。

3.把相似、相近的内容进行关联并呈现。如2010年试题的第20题,该题也有两则材料,其中材料一介绍2010年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的阅兵式,材料二介绍2009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国庆阅兵式。两个材料都是关于阅兵式的,属于内容相似或相同的。

四、以递进性、综合性的原则去设置问题

材料选择好并通过一定关系进行呈现以后,接下来就是就是问题的设置了。设置问题时我们一般应考虑以下两大方面:

1.问题设问梯度、逻辑要合理,符合递进性的原则。梯度一般指设问应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来设置。逻辑性指问题与问题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逻辑严谨。如2009年的第19题。该题首先出示两则材料。其中一则材料为《全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曲线图》,另一则材料则为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问题设置了三个:)l)曲线图反映了全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呈怎样的趋势?这种趋势加剧会带来哪些危害?)2)结合两则材料,分析这种趋势加剧的原因;)3)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你能做些什么?

该题三个设问中,第一问比较简单,看图就可以写出答案。第二问要结合材料中生产、生活的做法才能完整地写出答案,缺一不可。第三问是理论结合实际,知行合一,要学生写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日常生活的一些做法,难度进一步加大。另外,三个问题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一一设计的。该问题的设置就符合递进性的原则,问题一步步加深,且设问符合一定的逻辑。

2.问题要考虑综合性。这里的综合性有以下几层意思:

(1)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宁波社政中考是把《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两门学科合在一起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同属综合性学科,所以问题应从综合性角度的来设置,看看是否能涵盖地理、历史、法律、国情等方面。分析这几年的中考试卷,很多题目都体现了这个意思。如2012年的第18题(该题四则材料,此处略):

①写出江河A、B的名称,说明它们东流入海的原因。

②写出该水路通道的名称,并指出其在当时的重要意义。

③太湖流域发展农业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什么原则?该地区实现农业高产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④结合我国水资源的某一现状,谈谈政府如何实现“人水和谐”。

该题的4个问题,分别涉及到地理、历史、国家方针政策等内容,综合性较强。

(2)达成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业评价时也要达成体现这些三维目标。为此,在命制试题时,我们除了要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材料之外,也要在设问中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3)设问的综合性。我们在设置问题时,有些老师往往会针对材料一设置一个问题,针对材料二设置一个问题……而缺乏一个建立在前面设问基础上的或涵盖所有材料的综合性设问。若非高水准的考生,这种设问其实并不值得推荐。科学的做法应如2015年的17题(材料略):

①阅读材料一,写出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措施或制度。

②材料二反映了清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目前我国政府在西藏实行哪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概括上述措施和制度的共同作用并发表你的感想。

该题的第三问题就把材料、前面设问中所有的措施和制度都包含了进去,很好地体现了设问的综合性,也使题目的质量上了一个层次。

猜你喜欢
分析题命制综合性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生物分析题解题能力的对策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生物分析题解题能力的对策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谈做好语文阅读分析题的策略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由命制唐朝使职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对一道中考题的命制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