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晚晴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记者型主持人的现场评论能力研究
曾晚晴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摘 要: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事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受众在掌握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更渴望对信息的深度认知,传统播报型主持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记者型主持人这一主持人角色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对记者型主持人的现场评论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拓宽大众对这类主持人的角色认知,巩固新闻类电视节目深度报道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记者型主持人;现场评论;新闻节目
记者型主持人既具有记者的现场报道、采访和评论能力,又兼具主持人的控场能力,是将主持人与记者身份完美结合的主持人角色。记者型主持人的现场评论能力是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记者型主持人在进行现场评论时,肩负着将评论信息准确传递给受众的责任,在进行现场评论的过程中,仅靠画面是无法准确传达该新闻事件的,只有依托有声语言才能使声画完美结合,因此,运用有声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规范的有声语言是指记者型主持人在进行现场评论时,要确保语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自然。例如,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时,央视记者张泉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报道,由于地震突发,现场的救援工作稍显混乱,并且余震不断,给报道工作增加了难度,但张泉灵始终保持着平稳的语速和恰当的语气进行现场报道、评论,准确、清晰的语音不仅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了灾区的实时情况,也缓和了正密切关注这一突发事件的受众的紧张情绪。相反,如果记者型主持人在进行现场评论时语言表达混乱,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将有效信息传达给受众,甚至会误导观众,不利于信息的准确传播。
体态语主要是指主持人播报时的最佳状态。电视是一门视听兼备的传播艺术,重视听的有声语言研究固然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所忽视,但对时时处处作用视觉的体态语言同样不能忽视。[1]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体态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有声语言传播,它主要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等。因为记者型主持人所要面对的每个新闻现场都不尽相同,比如,自然灾害现场或者车祸事故现场等各种突发现场,不同的新闻现场都有可能影响主持人的播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应在进行新闻评论前稳住情绪,在进行评论时确保手势自然,站姿或坐姿大方,尽量减少大幅度的动作。体态语的自然能辅助有声语言的传播,使新闻更具可信度。
相较于一般主持人来说,记者型主持人在更多时候见证新闻现场并承担着采访并进行新闻评论的责任。在进行采访时,记者型主持人应准确把握新闻现场的具体环境以及采访对象的状态。比如,在面对情绪失控的采访对象时,主持人不能无动于衷、冷眼旁观,而应在保持理性的同时安抚对象。从心理现象的情绪、情感过程看,主持人要能够很好地体察和调控自己的情感,并且要感受他人的情感,感染与带动他人的情感。[2]也就是说,恰当的采访状态往往能使采访效果更好。而新闻评论正是在采访基础上进行的,现场评论也应把握恰当的评论状态,不能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评论,也不能在不清楚具体事件的情况下盲目进行评论。这就要求记者型主持人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新闻事件背景的调查,对新闻事件的中心任务进行了解,或是找寻知情群众提供信息线索,这些准备都有利于记者型主持人保持最佳状态进行评论,记者型主持人应时刻把自己融入新闻事件中,以见证者、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评论。面对各类新闻现场,尤其是灾难现场,每个人都有感性的一面,但对于记者型主持人来说,理性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保持理性视角才能客观评论。
记者型主持人是以记者进行现场调查的方式完成传播的节目主持人,这种类型的主持人在栏目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传播元素和表达符号。[3]进行现场调查需要记者型主持人具有新闻敏感性。新闻敏感对记者型主持人来说主要是指在进行现场评论时要挖掘恰当的新闻点,当然,新闻点也正是受众希望获知的内容。在新闻现场,主持人的主要职责是挖掘新闻点,保证有效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受众。例如,上文中提到了汶川地震这一突发事件,有一个现场片段说明了主持人应具有新闻敏感,在中央电视台对汶川地震进行现场直播时,央视记者张泉灵正站在一片因地震坍塌的废墟前报道,一辆救护车从她身后经过,而她巧妙地抓住了这一新闻点,以救护车为出发点表达了她对伤者的问候也表达了对营救的信心,而这也正是百姓们的心声。当然,在挖掘新闻点时也要注意新闻点的“度”,即保证新闻真实,不能以“数量”决定“质量”。
时刻保持新闻评论视角的客观性对记者型主持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有许多记者在进行评论时带有主观
色彩,按照自己的喜恶随意进行评论,这会影响受众的观感。在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型主持人是新闻现场的见证者,只有记者型主持人保持冷静,以客观视角去看待每个新闻事件,才能把新闻现场的具体情况准确传达给观众,切忌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随心情展开评论。
综上,把握记者型主持人的现场评论能力能巩固新闻类电视节目深度报道的理论基础。在电视文化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大众在掌握新闻信息的基础上更加渴望对新闻的深度认知,这也决定了记者型主持人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现场评论能力,只有在强大坚实的理论支撑下才能为受众提供更严谨客观的深度报道。
参考文献:
[1]陆锡初.节目主持人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余小梅.主持人心理素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张龙.记者型主持人角色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目前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曾晚晴:(1993-),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方向:播音主持及手语播音主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