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珺
(作者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台《新闻快车》栏目)
城市台民生记者劳动分工竞争优势探究
——以太原广播电视台为例
王珺
(作者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台《新闻快车》栏目)
摘 要:在央视与各省级卫视的多重重压之下,城市电视台在电视剧与综艺节目的竞争中,其收视率可以说是节节败退。以目前这两类收视市场“大投入+大明星”的主流合作模式来说,城市电视台以其较弱的经济实力可以说已经退出了竞争的舞台。但地方民生新闻以及其延伸性质的自办栏目,因其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却依然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拥有相对固定的收视人群。这种投资较小回报较大的自办栏目,无疑已经成为了众多城市电视台眼中的救命稻草。但即便是这种地域性的民生新闻栏目,各城市电视台依然面临着省级卫视地面频道同质性栏目的覆盖性压制。为了应对困境,城市电视台的民生栏目就不得不被动的延长节目播出时间,拉通节假日,但这样就意味着城市电视台必须生产出更多的民生新闻报道,如何在现有雇员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提高生产力在这个时候就显得迫在眉睫。本文将以太原广播电视台为例,主要分析城市电视台民生记者劳动分工再次细化为其带来的竞争优势,希望可以带给众多城市电视台的战略决策者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电视台;记者劳动分工;竞争优势
“劳动分工”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第一章重点描述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劳动分工能够让从业者更加专业,能够在单位时间生产更多的产品,能使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因此而实现全面富裕,能让国家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经典就是经典,必须承认这200多年前的著作今日读来依然发人深省。笔者以先贤的理论为基础,深入的分析了自己从业10年的工作岗位,也就是一名城市电视台民生栏目的记者岗位有无再次细化其劳动分工的可能。
以太原广播电视台为例,一个民生栏目记者的日常工作不外乎,报题、外采(这其中包括联系与拍摄)、出镜、撰稿、剪辑(含后期特效)等几方面的工作内容。由于从业时间较长,笔者不仅从事过以上每一个工作岗位,并且多次单独完成过以上所有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这也使得笔者可以较为公允的讨论民生记者劳动分工的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民生记者劳动分工再次细化的问题呢?
第一,这是城市电视台目前面临的困境所决定的。在央视与各省级卫视的多重重压之下,城市电视台在电视剧与综艺节目的竞争中,其收视率可以说是节节败退。以目前这两类收视市场“大投入+大明星”的主流合作模式来说,城市电视台以其较弱的经济实力可以说已经退出了竞争的舞台。但民生新闻以及其延伸性质的自办栏目,因其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却依然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拥有相对固定的收视人群,这种投资较小回报较大的自办栏目,无疑已经成为了众多城市电视台眼中的救命稻草。但随着新闻行业的发展与变化,我们会发现即使是民生新闻这块收视蛋糕,现在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且不谈各种新媒体无延迟的新闻推送,也不论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报道。仅仅就是各省级卫视地面频道每晚18:00~22:00不断档的民生新闻覆盖,就让各个城市电视台的民生栏目难以招架。为了应对困境,城市电视台的民生栏目就不得不被动的延长节目播出时间,拉通节假日,但这样就意味着城市电视台必须生产出更多的民生新闻报道,如何在现有雇员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提高生产力在这个时候就显得迫在眉睫。
第二,讨论民生新闻记者劳动分工的问题是因为人所具有的天性决定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所有人在工作方面其实都有其擅长的一部分内容。比如在一个民生栏目中我们通常会这样形容同事,A的镜头拍得好,B的稿子写的好,C的片子剪辑的好,D的特效做的好。那么我们再来分析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那就是除了他们做得好的一个方面以外,其它方面他们做的都不够好。然而事实也是这样,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样样都做得好的记者。可对于一篇新闻报道来说,记者的各项能力就像是组成木桶的每一块木板一样,这个木桶能打多少水,完全取决于这其中最短的一块而不是最长的一块。这也就是为什么众多新闻报道会让我们觉得眼前一亮,但却称不上好新闻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发挥记者工作优势的同时也放大了他工作中更多的劣势。那么,我们能不能调整记者的劳动分工,让他只致力于自己具有优势的一个方面呢?这会不会使得生产力提高呢?
第三,我们来从城市电视台民生记者一日之内的工作总量,来横向思考民生记者劳动分工再次细化的可能性。以太原广播电视台全年不间断播出的《新闻快车》栏目为例,其民生栏目中的制作组分成为摄像与编导搭档两人一组,日平均拍片量1条,报道平均时长为2~3分钟。报道制作流程为8:00签到后,两人同时出发采制新闻,拍摄完成后一同返回单位,编导需要在14:00之前完成撰稿,制片人需要在14:30前完成审稿,主持人需要在15:00之前完成配音,摄像需要在17:00前完成剪辑。从原有的劳动分工情况来看,这两位记者每日八小时的劳动时间可以说是被完全占满。而与他们类似的是,栏目中所有报道组的工作情况大体上都是这样。所以从工作时间来看,在维持现状的情况下要想提升生产力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从工作时间入手,把记者劳动分工再次细化后重新推导一遍,来看看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一条平均时长为2~3分钟的民生新闻,一名记者剪辑的时间是2个小时,一名记者撰稿的时间是2个小时,两名记者连出发带返程的拍摄时间是半天,一名制片审稿时间是30分钟,一名主持人配音的时间是30分钟。那么以一天工作时长为八小时,我们来做个简单的除法就会发现,一名记者一天可以撰写4篇报道,一名记者一天可以编辑4条报道,2名记者一天可以拍摄2条报道,制片人与主持人的工作量相同每天都是16条。那么按照记者劳动分工再次细化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有6名记者4名专职采制,1名专职撰稿,1名专职剪辑,那么这六个人在这一天之内的工作量将有原来的3篇报道上升为4篇报道,生产总量提升33%。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从一个栏目管理的中转移到更高的管理层级上——以一家城市电视台的视角来讨论这个问题。对于目前的大部分城市电视台来说,他们大都拥有几档甚至是十几档的自办栏目,内容涉及民生、法制、生活、健康、娱乐等等。在这里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我们把这些栏目的记者资源全部整合起来,劳动分工再次细化的效果可不可能出现有一个质的飞跃呢?
首先,在这种构想之中,城市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原有的形式将会被打破,编辑部只保留副制片以上层级的管理人员。他们将不再需要拥有普通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概念技能与人际技能,只需专注于技术技能。简单来说就是他们只需要明白栏目需要什么主题的报道,需要多少篇报道,需要什么形式的报道。然后每天以类似订单的形式,将要求提供给记者资源整合后的新部门。而新的部门在整合了所有的栏目的要求后,必须统筹安排记者的采制。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以往一个主题多路记者同时赶往现场报道的窘境,更可以有效的发挥撰稿记者与剪辑记者的优势。同样的素材能够做出多少种不同的新闻报道,相信任何一位有过通联工作经验的媒体人对于这个答案都不陌生,然而这种区别性恰好可以满足各个栏目的不同需要。简言之,一条报道一次拍摄,多次撰稿多次剪辑,多个栏目采用。
其次,在这种构想之中,记者的分工将更加专业化,记者不再面对有工作时间相互交叉的工种,这样可以保持民生新闻报道的制作流程像工厂中的流水线一样永不停歇。
最后,以城市电视台做为运作单位的话,其记者资源整合后的劳动分工再次细化必将使得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总量出现一个大幅增长。而新闻报道产量的大幅提升,不仅会为各个栏目提供充足的片源,更会为城市电视台打造整点档新闻报道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唐日松,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裴艺元.浅谈市、县公共频道的经营策略[J].声屏世界,2002(11).
[3]冷凇.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分析[J].理论建设,2007(1).
作者简介:王珺(1983.10-),男,山西阳城人,记者/编辑,本科学历,太原广播电视台《新闻快车》栏目记者,研究方向:城市电视台的经营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