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
张羚
江苏阜宁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阜宁224400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
研究表明[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患者动脉壁对损伤以及炎症的一种修复反应。30%~3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2]。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重要的一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不仅能够对脑卒中患者的脑及血管产生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3]。本次实验研究了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 2011-01—2013-0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50例,男91例,女59例;年龄51~78岁,平均(57.4±6.8)岁;伴冠心病51例,原发性高血压47例,血脂异常63例;49例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史。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75例,男47例,女28例;年龄51~76岁,平均(56.9±6.7)岁;伴冠心病24例,原发性高血压25例,血脂异常30例;27例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对照组75例,男44例,女31例;年龄51~78岁,平均(58.1±7.0)岁;伴冠心病27例,原发性高血压22例,血脂异常33例;22例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史。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伴发疾病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抗凝、降纤类药物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治疗3个月。同时对伴发疾病进行治疗,糖尿病患者使用双胍类与磺脲类降糖药,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观察组常规治疗与对伴发疾病的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3个月。
1.3疗效评价标准(1)治疗前后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仪对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测量并比较。(2)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组患者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以及脂蛋白A(LpA)水平并进行比较。(3)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复发情况。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内-中膜厚度与斑块面积变化比较如表1所示,治疗前2组内-中膜厚度与斑块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内-中膜厚度与斑块面积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内-中膜厚度与斑块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表12组治疗前后中-内膜厚度与斑块面积
组别n内中膜厚度(mm)斑块面积(cm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751.19±0.0730.73±0.034*1.50±0.170.83±0.13*对照组751.21±0.0660.85±0.032*1.49±0.160.95±0.12*t值1.7622.260.375.87P值>0.05<0.05>0.05<0.05
注:与组内治疗前相比,*P<0.05
2.2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比较如表2、3所示,治疗前2组血脂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HDL-C、apoA、apoB与LpA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组别nTC(mol/L)TG(mol/L)LDLC(mol/L)HDLC(mol/L)观察组治疗前756.85±0.301.98±0.424.33±0.451.24±0.20治疗后754.50±0.34*▲1.41±0.35*▲2.49±0.62*▲1.51±0.24*▲对照组治疗前756.72±0.471.94±0.584.37±0.521.21±0.30治疗后755.88±0.51*1.74±0.44*4.01±0.48*1.26±0.26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apoA、apoB与LpA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2组治疗后并发症与复发情况比较观察组TIA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6个月后并发症与复发情况比较 [n(%)]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逐渐发生变化,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各种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是发生率较高的疾病,主要由于脑部组织局部的供血障碍而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4]。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则不仅会使患者留下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研究表明,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方面会使血管变窄,从而减少血流量,减少了脑组织的供血,另一方面,若脱落则有可能阻塞远端动脉。因此,如何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以及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预防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十分重要[5-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发展需要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研究表明[8],最易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患者的脂质代谢异常,而在脂质代谢异常中最危险的因素为胆固醇与LDL-C。目前,临床上治疗血脂异常的主要药物即为他汀类药物,对于HMG-CoA还原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通过对HMG-CoA还原酶的抑制,能够降低胆固醇与其他脂蛋白的水平,并促进LDL-C在肝脏的摄取与降解,从而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9]。同时,他汀类药物还能对具有血管保护作用的HDL-C与apoA起到水平提高的作用,表现出血管保护的作用。另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氧化与抗炎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起到保护血管与脑组织的作用[10]。而阿托伐他汀就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够降低患者的胆固醇与LDL-C水平而提高HDL-C水平。同时,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稳定作用。
本次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具有降低内-中膜厚度与减少斑块面积的作用,且可明显调节血脂,患者的预后较好。因此,阿托伐他汀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能够降低内-中膜厚度与斑块面积,降低TC、TG、LDL-C、apoB水平而提高HDL-C、apoA、LpA水平,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4参考文献
[1]张兰芳,王占启,王艳飞,等.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心室重构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 064-4 066.
[2]王小平,马金梁.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3,28(1):33-34;37.
[3]周志梅,罗秀忠,仲玉洁,等.拜阿斯匹林、波立维、之乐、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附1例病例报告[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1):60-62.
[4]张俊湖,褚旭,彭友敬,等.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5-17.
[5]焦岩,徐江涛.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6):550-551.
[6]韩居才,杨莉莉.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脑血管事件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2):148-151.
[7]于晓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硬化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0): 61-62.
[8]雷春香,李奎光.高频多普勒超声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13):45-46.
[9]董芬,傅国平,俞迪红,等.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0):146-147.
[10]郑建新,孙顺成,刘俊超.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1):25-27.
(收稿2015-01-10)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3-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