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淑娟
【摘要】 目的 研究并分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丁苯酞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 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方法,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胶囊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检测其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SOD活性高于对照组, MDA含量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采用丁苯酞治疗的效果十分明显, 且对患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丁苯酞;疗效;保护作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119
在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中缺血性脑卒中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它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急且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 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往往会使患者致残甚至致死。近几年, 有相关研究表明, 采用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2]。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本院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 来探究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以及对患者的保护作用,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2015年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与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确诊标准, 并排除脑出血以及具有药物过敏史的相关不符合该研究标准的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40例。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方法, 包括稳定患者的血压、调节患者的血糖以及血脂、并抑制患者的血小板发生凝集现象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胶囊, 空腹状态下口服, 0.2 g/次, 4次/d, 连续进行20 d的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对患者血清中的SOD活性以及MDA含量进行检测, 并判定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若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能够降低90%~100%则为痊愈;若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89%则为显著进步;若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能够降低18%~45%则为进步;若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7%甚至病情更为严重者则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中7例痊愈, 11例显著进步, 6例进步, 16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60%;试验组中10例痊愈, 15例显著进步, 9例进步, 6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85%,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血清中的SOD活性以及MDA含量对比 对照组的SOD活性为(74.07±8.62)U/ml, 试验组为(73.32±
9.21)U/ml,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 d后, 对照组的SOD活性为(87.49±7.14)U/ml, 试验组为(98.63±
10.71)U/ml,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的MDA含量为(8.11±0.62)nmol/ml, 试验组为(7.98±1.34)nmol/ml,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 d后, 对照组的MDA含量为(5.89±0.93)nmol/ml, 试验组为(4.69±0.71)nmol/ml,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往往是诱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 因为其可以使患者产生附壁型的血栓, 从而使患者的血压下降, 机体内的血流量降低。当血液粘度增大或者血管痉挛时, 使得患者血栓增大, 继而产生脑部血液循环阻碍, 从而导致患者脑组织的部分软化甚至坏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急且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 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往往会使患者致残甚至致死[3, 4]。
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内产生的自由基与其清除是保持在相对平衡状态的。当体内平衡被打破时, 体内多余的自由基可导致氧化损伤的产生。当患者患有缺血性脑卒中时, 其脑组织处于缺血状态, 并且低氧现象严重, 从而导致患者发生水肿症状并产生过量的自由基, 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人体内抗氧化的能力可由SOD的活性来反映, 而机体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则可由MDA含量来反映。丁苯酞是我国的原创药物,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个病理过程可起到有效的作用, 同时它还可对患者的线粒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而且还可改善患者的微循环作用[5, 6]。本研究探究了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其对患者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SOD活性高于对照组, MDA含量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采用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不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且其对患者还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冰, 吕关健.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4例临床观察.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8):125-126.
[2] 马荣花.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22(3):217-218.
[3] 邵荣, 韩伯军, 孔玉, 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新诊断的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4, 6(3):216-218.
[4] 陈靖, 殷宇慧, 王劭恒, 等.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重庆医学, 2014, 12(19):2420-2422.
[5] 李和平, 吴丽娥.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保护机制.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3, 7(6):342-345.
[6] 董治燕, 郭改艳.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2): 99-100.
[收稿日期:2015-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