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维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殷商时期“天”的含义
解 维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天”除了指我们头顶上的天空,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还代指事物的客观规律,如天理、天道之“天”,还表示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也就是超自然的人格神。殷商时期信奉天上的“帝”为至上神,西周时期形成的天命观,使周人对“天”的宗教信仰变得更加成熟。本文将从甲骨文文献、中国哲学思想等方面,共同阐述殷商到西周时期“天”的含义。
天;至上神;思想观念;古文字
“天”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准确把握“天”,特别是这一概念的早期形成,准确理解“天”在殷商到西周时期的演变,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的“天”这一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殷商时期“天”是否能代表人格神和至上神的问题上,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郭沫若先生曾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中认为,“天”字虽然在殷商时代早已有之,但卜辞中主宰一切的至上神是用“帝”或“上帝”来表示,却绝不称“天”①。与郭沫若持同样观点的还有陈梦家,陈梦家先生在他的《殷墟卜辞综述》中表示,卜辞中的“天”没有做“上天”之义,“天”的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②;张立文在其著述《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也提到,是周初的统治者提出的“天”,并且“天”是对殷商时期“帝”、“上帝”的因袭,是殷商时期至上神“帝”的替代③。
另一方面,日本学者白川静在其著述《金文的世界》中指出,“天”与“帝”在商代为同义字④,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何炳棣和董作宾先生,他们认为甲骨文作为特殊的占卜文字,统一规定了诸神的名号,所以甲骨文中没有见到以天为上帝或至上神的观念,并不表示商人没有这一观念。同样,陈来也认为,即使甲骨卜辞中没有发现“天”为上帝的说法或字,但我们并不能终极地证明商人没有“天”的观念或者以“天”为至上神的观念⑤。
而傅佩荣指出,已有的资料和讨论还不足以使我们能对“帝”或者“天”的观念做出确定无疑的论断。⑥
目前,一些有关中国哲学的论著中认为,“天”在中国,用来表示至上神的观念始于夏商,因为《尚书·汤誓》中有“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等记载,而从甲骨文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关于“天”字表示至上神或者说是人格神的卜辞,学者常就这一问题有所争论。包括同是以甲骨文入手研究的学者的观点也存在分歧。古文字学者赵诚则认为“甲骨文的天字写作癑或癎。下从粥,像正面人形;上从 □或○,像人头之顶部。全字表示人的头顶,是为天字本意……天用来指至上神,当始于西周,而不是在商代。西周金文的‘畏天畏(威)’(《大盂鼎》)、‘天命’(《录伯簋》)、‘皇天’(《毛公鼎》)可以为证。”⑦另一位学者董莲池在其论文《非王卜辞中的“天”字研究——兼论商代民间尊“天”为至上神》中认为,通过对非王卜辞 “天”字构形和辞例的分析研究,辅之以当时处于民间地位的先周甲骨卜辞,论证了“天 ”是商代民间信奉的至上神。传统上说商代“天 ”不是神,未受到膜拜,这不符合商代整个社会的实际⑧。
针对殷商时期“天”是否有人格神和至上神的含义,本文认为,“天”这一概念在殷商时期已经代表了某种有主宰力量的至上神,只有商人尊天为至上神,周才能利用“天命”的观念发动战争以替代殷商政权,并使人信服。虽然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天”表示至上神涵义的卜辞,但在商都以外的周出土的“周原”甲骨中,却有相关的记载,周原甲骨所代表的时代,并不仅仅是西周和东周,在周还隶属于商的时期,比如商纣王时期,周也开始使用甲骨文,而这一时期的周原甲骨文,已经有将“天”作为至上神的内容,如“□告于天,自亡咎”、“乍天立(位)”⑨,由此可以证明“天”的涵义在殷商时期有代表至上神的含义,与商都范围内的“帝”是同一个意义,只是不同的区域,对至上神的文字表达和指代不同。正因为殷商时期将“天”作为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出现在以商王为中心的“大文化圈”以外的“小文化圈”,到了西周时期,才才有可能系统提出天命观。虽然不能断言殷商时期不以“天”字表示至上神,但也不能断然认为人们没有将头顶上的茫茫苍天当作至上神来崇拜,只是殷商时期没有用“天”字,而是用“帝”字来表达而已。
商人对帝的称呼除了“帝”,还有“上帝”,“上帝”也可简称“上”(甲骨文写作癟或癝),如癹癟(下上)之癟(上)即指上帝,与下雨的雨(赽)、云彩的云(谪)、下雪的雪(诹)等有关天的写法以及天的另一个写法“癗”一样,都有一个癅,都从癅,而这个癅,就表示天,代表的是自然的天,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论是“帝”、“雨”、“云”、“雪”还是天,都包含我们头顶上的苍天的概念,那么“帝”和“天”其意义是相近的,换句话说,商人心目中的天和上帝是相似的,甚至是同一的,只是殷商的卜辞不用“癎”(天)字来表示而已。
注释:
① 《先秦天道观之进展》郭沫若,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② 《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中华书局,2004年.
③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④ 《金文的世界》白川静(日本),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
⑤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陈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出版,2009年.
⑥ 《儒道天论发微》傅佩荣,中华书局,2010年.
⑦ 《甲骨文与商代文化》赵诚,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7页.
⑧ 《非王卜辞中的“天”字研究——兼论商代民间尊“天”为至上神》董莲池,中国文字研究,2007(第1辑).
⑨ 《周原甲骨文》曹玮,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第22页.
⑩ 《说文解字》许慎(汉)徐铉(宋)校订,中华书局,1963,第7页.
[1] 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M].商务印书馆.1936.
[2]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中华书局.2004.
[3]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4] 白川静(日本).金文的世界[M].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
[5]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出版.2009.
[6] 傅佩荣.儒道天论发微[M].中华书局.2010.
[7] 赵诚.甲骨文与商代文化[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8] 董莲池.非王卜辞中的“天”字研究——兼论商代民间尊“天”为至上神[J].中国文字研究,2007(第1辑).
[9] 曹玮.周原甲骨文[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10] 许慎(汉)徐铉(宋)校订.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11] 王国维.观堂集林[M].中华书局.1991.
[12] 赵诚.甲骨文简明辞典——卜辞分类读本[M].中华书局.2009.
[13]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中华书局.2010.
解维(1990—),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中国史方向,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H791
A
1672-5832(2016)09-0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