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萨克语名讳词语及其社会功能

2016-11-27 00:09特列吾哈布力阿克木巴依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祖先长辈

特列吾哈布力·阿克木巴依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论哈萨克语名讳词语及其社会功能

特列吾哈布力·阿克木巴依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本文中哈萨克社会生活中有些名讳习俗词语与它的社会功能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概述本民族名讳词语的种类,范围与特征,名讳词语的构成与运用方式,并指出名讳词语的有些社会功能。

名讳;哈萨克族;民俗

自古以来,哈萨克族民间就流传着“尊敬长辈、爱护晚辈”的谚语,哈萨克族非常忌讳遇到熟人或长辈不寒暄而离开,一般只有某人家里遭遇丧礼时才会回避互相打招呼。可见哈萨克族人际关系中语言名讳现象起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哈萨克族民间以言语文雅、吉祥、委婉的方式相处,顾虑历代流传的名讳风俗;另一方面,哈萨克族回避谈及粗俗词语及詈骂词语等。以下谈哈萨克族名讳习俗和这种习俗的社会功能。①

1 名讳习俗

人名不仅是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名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在生产业、风俗、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哈萨克族名讳习俗分为:1)祖先、父母或长辈的名讳;2)师傅名讳; 3)官长名讳;4)死者名讳;5)丈夫的亲戚名讳。

1.1 祖先、父母或长辈的名讳

(1)祖先名讳

哈萨克族牢记自己祖先及祖宗根源,因此特别重视爱护自己祖先的名誉,回避直呼祖先的名字。同时,哈萨克族语言交际中回避直呼与祖先同名者的名字,而常常以 ata(爷爷)、äje(奶奶)、ulï äke(祖爷爷)、ulï ata(第四祖)、baba(第五祖)、tüp ata(第六祖)、jeti ata(第七祖)等词语指代。

(2)父母名讳

对哈萨克族而言,称呼父母之名会被看做最大的禁忌和失礼。如果家里的长辈或父母之名与家具或工具谐音,但是日常生活中又不得不说时,人们通常以别的名称命名与父母同名的家具或工具。一般情况下,父母之名与邻居孩子的名字一样时,民间往往会在观察该孩子的长相或性格等特点的基础上,用别名来称呼该孩子。哈萨克族居住分布辽阔,各地民间口头表达也有一些地域性差异,有些地方直接将与父母同名的邻居孩子称呼为“äkem attas(šešem attas)”(与爸爸同名或妈妈同名)或“at teris”(难以称呼的)等。哈萨克人忌讳直呼岳父母、大伯、叔叔、干爸干妈以及有血缘关系的年迈人名字的习俗导致有些时候儿女直到父母去世都不晓得父母的真名。

(3)长辈名讳

哈萨克族具有尊老爱幼妇的传统美德。民间认为尊重老年人是一种积德慈善的方式。哈萨克族认为自己家里以外的老年人也得尊重,并根据年龄状况以“aq saqal,atay”(白胡子,老人家,老大爷)、“apa,šešey”(老奶奶,大妈)或“aγay”(叔叔,大叔)等尊称称呼。民间一般在子女小的时候就 始教育他们应尊敬老年人,并让子女懂得礼貌待人及名讳风俗。而且这种习惯古已有之,是自古以来哈萨克族家庭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另外,当忌讳直呼邻居老年人或长辈的名字时,可以用所居住的地名或所从事的工作作为修饰语来表达尊称。哈萨克族避讳给老年人取讽剌或嘲笑的绰号,触犯者会被叫做“有人养,无人教”。

1.2 师傅名讳

哈萨克族认为知识是无限崇高的财富,由此特别尊敬教师及学问高的读书人因此忌讳直呼师傅(老师)或“神师”(molda)的名字。哈萨克族忌讳直呼教师的名字,而以“muγalïm”(教师)或 “abzïj”(早期老师的一种称呼,大多数用教宗教的师傅)为称呼。在必须称呼教师名字的情况下,通常在教师名字的后上加“muγalïm或muγalïmeke”(教师)一词以示尊称。如果师傅是一位特别有社会地位的人或有名的大师,对学徒培养指导的时间较长,那就他的学徒都必须叫他“ustaz”(师傅),“pirim”(神傅)等词语来尊称。但是旧社哈萨克族大部分以家庭教育制为主,由此学徒一般以“ustazïm”(我的老师)称呼教师。自古以来,教师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员的尊敬和重视。若有人责骂、侮辱教师的名誉、对教师不尊敬或触犯教师的教导,根据当时的法律,触犯者会被处以一匹马带头的九件东西(畜或衣裳)(toγïz ayïp)作为罚款,并将提供一匹好马和金秀大衣给教师作为赔偿。而且,无论是学徒还是学徒的家长都会避免直呼教师的名字,以免失礼或显得粗俗无礼。另外,哈萨克族一直尊敬学问高的读书人,并回避直呼其真名,而一般用他们的学位级别或学衔来称呼。例如,“molda/molla”(有学问的人)或“oqïmïstï”(学者)等。②可见尊称格式以名字加学位级别最为典型。总而言之,哈萨克族在与年迈的人、读书人或学问高的人交流时,通常以文雅、委婉、低声的言语对待,以示尊老且崇拜知识的哈萨克族传统美德。

哈萨克族的祖先及长辈名讳风俗文化及其社会价值最为突出,社会各阶层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守,并对祖先或长辈表示萼敬和孝顺。相比之下,师傅名讳则不如祖先或长辈的严格。

1.3 官长名讳

在旧社会,普通群众误认为国王就是上天派来的神人、老天在人间的使者,因此社会各阶层普遍忌讳长官的名字,以示诚意和敬畏。以前封建时代哈萨克汗国的各个大汗都被平民叫“han”(汗),“haγan”(可汗),“baχadur han”(圣主)或“ulï han”(皇帝)等名字来表达敬意。古代,在哈萨克汗国的领土上普通老百姓都以把各级官人叫“töre”(大人)、“sültan”或“bek”(伯克、省会长官),“atoyšï batïr/bas sardar”(军臣)或“batïr/sardar”(军官),“qoja”(宗教大臣)等尊称来称呼贵族,而忌讳直呼贵族或社会统治阶层人物的真实姓名。③然后国王的子女和夫人的名字也尽量避讳直呼,如“han zada”(王子),“hanʃa”(国王的女儿),“bek zada”(首相或省会长官的儿子),“mïrza”(富人的儿子),“el anasï”(国王的大夫人),“bäybiše”(贵妇人)等尊敬的称呼。这些可见,哈萨克族官长名讳具有悠久的历史。

1.4 死者名讳

对哈萨克族而言,“死丧”就是人一生中最不幸、最不愉快的经历,也是老天的命令。由此,一直以来,人们非常忌讳直言“死丧” 一词,则用委婉语来表达“死”及其相关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死者家属或子女、亲威或邻居在传达噩耗时,忌讳直接说“öldi”(他死了),而是用合适的委婉词语来传达关于丧礼的消息,并综合述评死者生前的年龄、社会地位、级别、称号、学衔或职位等种种情况。哈萨克族将国王去世转称为“tawïmïz quladï”(山崩)、“tangirding därgejine qayttï”(返回天堂);其他成年人去世了称为“köz jumdï”(闭眼了),“qaytïs boldï”(去世了),“tïnïsï üzildi”(断呼气),“aramïzdan attandï”(离开我们之间),“ömirden ozdï”(过世),“ol dünyege ketti/o dünyege ketti”(上西天)等;若刚出生的婴儿不幸夭折时,必须给婴儿取名以便办理丧事,而且也不能说死了,“šetinedi”(灭命),“üzildi”(短命)等词语来称呼。哈萨克人已经过世的人名也不能直接称呼,如果必须要说它的名字就名称后加上“marqum”或“jarïqtïq”(善人)的词语来说出。

1.5 丈夫的亲戚名讳

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中,比较来说,女人的名讳比男人多,尤其是年轻的儿媳妇(弟媳妇),她们除了自己丈夫的父母,祖先名讳外,还有自己丈夫的兄弟姐妹,一个部落里血缘比较近的亲威和部落里的老丈人,大妈名称都要避讳直呼。平时生活交流中,为了称呼方便她们自己对他们专门起个名,例如:年龄比自己丈夫的“jaqsï aγa”(好大哥),“apay,täte”(大姨,大姐),年龄比自己丈夫小的“mïrza bala”(绅士小伙子),“tentegim”(小调皮),“erkem”(调皮小姨),“qara köz”(黑眼睛),“aq bala”(白小姨)等等。④

2 名讳习俗的社会功能

自古以来,名讳习俗是一种普遍的,特殊社会风俗。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名讳习俗,而且这种习俗是一个民族社会民俗文化的十分重要部分。我们哈萨克族的名讳习俗也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使用范围广阔和作用突出的特点。在旧社会,哈萨克族的名讳习俗的执行比较严格,社会功能也很复杂,而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和很多古代风俗都稍稍地淡化了,但是有些还在存在,尤其是我们谈过的名讳习俗。哈萨克人的名讳习俗也有有特别多社会功能,但现在很明显的,常见的社会功能只有礼貌功能和避讳功能。下面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名讳习俗的这些功能。

2.1 礼貌功能

名讳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礼貌功能。哈萨克族年龄小的人比自己年龄大人的姓名不能直呼的习俗,这是一种长久以来承传的传统,也是每个人都要服从的规则。生活中要求说话人要以清楚明白的语言方式表达含义,应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用语简练、井井有条。这一原则要求说话人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才能确保语言表达的精确性。显而易见,名讳恰恰偏离了这样的语言常规要求,成为了一种变异语言。但在特定的情形下,作为语言变异的名讳不仅不会妨碍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而且往往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因为除了合作原则之外,礼貌原则同样也是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原则。出于礼貌心态,人们在相互交流中常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避免直接谈论某些客观上带有不雅或不吉色彩的事物或现象,因为如果直接说出来,会使人尴尬、招人厌恶,或者使说话人显得粗俗无礼,用委婉语表示则可帮助交际双方避免窘迫,给听话人留下典雅、含蓄、有礼、得体等印象。因此,在特定的场合下,名讳并不会违背合作原则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思想的交流,而是更具艺术性,是更高层次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使对方感到你的友善,亲近,你的礼让,觉得你在“礼”上做得周到。而在现实交际中,一个人如果满口污言秽语,或直呼大人,尤其是直呼岳母岳父,大哥的名字他就会被认为是粗俗,“不懂礼貌”、“没有教养”。反之,一个人如果出言高雅,他就会被认为是问质彬彬,“有教养”、“彬彬有礼”的人,听话人也会以“礼”回报,从而赢得尊重。

2.2 避讳功能

哈萨克族的传统信仰是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的规则已经去世人的名字前必须加“marqum”一个词说出,还有不能说他人的坏话,所以常常避讳死者的名字直呼,而且死者年龄比自己大岁更不能直接称呼姓名。人们的观念中把象征物和被象征物混为一体,人身抽象为一个名字,名字则被物化为人的各方面,成为语言拜物教的一种表现。人的名字就不可避免地赋予了神力和魔力。因而哈萨克族历史上名讳非常严格。自古以来,最初的意思晚辈不愿直呼其祖先的名字,用其他字代替以表敬意。哈萨克族还有相信语言魔力,人们害怕提到死者的名字,认为叫了他们的名字就会牵动其灵魂,而使其降祸与自己和家人。

总之而言,人类的名讳是一种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阔、功能强大、普遍的生活习俗,名讳词语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哈萨克族的名讳习俗和名讳语也例外。名讳习俗词语的研究文化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化学当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贾合甫·木尔扎汗:《哈萨克族历史与民俗》(哈文版),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9页。

② D.马卡提耶娃:《哈萨克族忌讳》,阿拉木图,2008年,第156页。

③ 波拉提·波拜:《哈萨克族忌讳习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第122页。

④ [哈]Q.朱马力耶夫:“哈萨克族人名研究”,阿拉木图,1972年,第205页。

[1] 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年;

[2] 贾合甫·木尔扎汗:哈萨克族历史与民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3] 帕提曼:哈萨克族民俗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10月。

[4] 卡木那·江波孜:哈萨克族民俗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

[5] 杨凌:现代哈萨克语结构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6] Mahatova.D:哈萨克族忌讳[M],阿拉木图,《dayik-press》出版社,2008年;

[7] Zhumalyev.Q:哈萨克族人名研究[M],阿拉木图:苏联哈萨克联盟共和国国立文艺出版社,1972年。

特列吾哈布力·阿克木巴依(1982.10-),男,哈萨克族,新疆乌鲁木齐人,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突厥语言、文化。

H236

A

1672-5832(2016)09-0295-02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祖先长辈
祖先与吹牛
科学家发现了萤火虫祖先 等
适彼乐土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浅析新疆哈萨克族民间劳动舞蹈的动作来源与发展规律
祖母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
鱼儿是人类的祖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