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兰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翻译与文化传播
——《仓央嘉措情歌》藏译本的比较研究
石小兰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传播文化信息是翻译的一个主要目的,而文学作品的翻译又是文化信息在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怎样来处理文学作品中繁杂的文化信息和内涵是翻译者都要面对的问题。翻译者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传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信息值得我们研究。比较《仓央嘉措情歌》的两种汉译本,分析二位翻译家的译本中所体现的不同文化信息来研究文化在翻译中的传播。
翻译;文化传播 ;仓央嘉措情歌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美国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耐达就曾指出:“在国际交流中,文化因素比纯粹的语言差异要重要得多。”语言不仅能够反映文化,同时语言也塑造文化。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翻译者在翻译时,肯定会受到其自身的文化的影响,对原著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做出适当的修改。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提出了符号学的名称以及符号学研究的第一个全面的纲领。符号学是“研究符号指意系统的科学”(引自柯平:1993:20) 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莫里斯扩充了符号学的概念,并区分开了符号学的三大类关系,即语义关系,语用关系,句法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三类符号学意义,分别是: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
2.1 指称意义 。指称意义指的是语言符号所描述的与他有关的主观或客观的实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柯平:1993:22)这些实体既可以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也可以是人们的主观情感。每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习惯都不相同,每个实体的指称意义也不同。
指称意义的翻译。藏汉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指称意义的不同就是其中一个方面,藏语中的指称对象在汉语中不存在,两个版本的译者对这类词语的翻译,不尽相同。
别后行踪费我猜,可曾非议赴阳台,同行只有衩头凤,不解人前告密来。(p.258)
龙仁青译文:
你这命定的爱人,若真是无信的,那发髻上的碧玉,它也不会言语。(p.23)
尽管汉文化和藏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有许多指称对象是各个民族都有的,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指称意义发生了变化。例如:
曾缄译文:
弦望相看各有期,本来异体异盈亏,腹中顾兔消磨尽,始是清光饱满时。(p.60)
龙仁青译文:
她皎洁的面容,仿佛十五的月亮;月宫里的玉兔,已经命不长久。(p.35)
经分析曾译和龙译两版本,曾译着重月亮的盈亏,龙译侧重描绘月亮的美丽清光来寓指君子高洁的品行。虽然两个译文,在意义上面没有太大的出入,但侧重点却不同。龙译的“她皎洁的面容,仿佛十五的月亮”;基本上再现了原文的形象和意义。这种译法与原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基本相符,同时,译文还保留了 “月亮”的形象,做到了忠实于原文,因此说龙译的处理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2.2 言内意义。言内意义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比如语言的音系意义、语法意义以及词汇意义。说到音系意义,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押韵、谐音等在翻译时,通常成为译者难以兼顾的难点。就词汇意义而言,前后照应的词等在翻译时要多加注意。就语法意义而言,汉藏句子中的省略、代替、重复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在翻译时成为难点。从而可能会对文化的传达也产生相应的影响。
言内意义的翻译。 在比较言内意义的翻译时,笔者主要是从音系、词汇和句式三方面来比较的。先来看两个版本中对音系意义的翻译。
曾缄译文:
夜走拉萨逐绮罗,有名荡子是汪波,而今秘密浑无用,一路琼瑶足迹多(p.63)
龙仁青译文:
住在布达拉宫,我叫持明仓央嘉措;住在山下拉萨的居民中时,我是浪子宕增旺波。(p.48)
在词汇层面上,笔者对比了两个译本的对应词的翻译。使用对应词往往会给读者一些特殊的效果。例如:
曾缄译文:
我与伊人本一家,情缘虽尽莫咨嗟,清明过了春归去,几见狂蜂恋落花。(p.52)
龙仁青译文:
花期已经错过,玉峰不要惆怅;和情人缘尽了,我也并不悲伤!(p.15)
从以上的译文中看出“惆怅” 与 “悲伤”相互照应,是对原文形式的忠实,另外对难舍难离的心情也有所反映,而曾译本没有形成对应关系,而且 “恋” 一词我们可以做多种理解,并不一定表达悲伤之意,不能与“咨嗟”形成对应关系。所以,与情人离别的惆怅心绪在这里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句法层面上,本文主要讨论两个方面,即对称与重复。因为在诗句中这两个出现的较多,而且对称往往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特殊的文学效果。而重复是藏汉差别较大的一部分。如:
曾缄译文: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辛苦作相思。(p.65)
龙仁青译文: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p.60)
两个版本都传达了原诗的意思,龙译在形式上更忠于原文,更对称,但显得略微轻描淡写,感情色彩不是太浓。曾译将在意译的基础上,对原诗作了适当的调整,听上去更有力,感情色彩也更为浓烈。
曾缄译文:
明知宝物得来难,在手何曾作宝看,直到一朝遗失后,每思奇痛彻心肝。(p.57)
龙仁青译文:
宝物在手,并不珍惜;一旦失去,满腔是气。(p.27)
2.3 语用意义 。 语用意义指的是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的研究。 由于人们用语言来交流做事,发表议论,因此,人们使用的词、句等具有语用意义。考柯平在《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里对语用意义分为如下几类:表达意义、联想意义、表征意义、社交意义和祈使意义等。其中,联想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的联想以及它所暗示的,或者作为它一部分的概念和印象。表征意义是指概念发讯人身份及其地理,历史和阶段背景、性别、年龄、在交际中的态度等等的成分。(柯平:1993:28-30).本文将就其中的联想意义和表征意义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两个意义的比较,说明翻译者的文化生活背景对翻译语用意义和处理文化信息内容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语用意义的翻译。 语用意义在文学作品中包含的较多。以下将分别举例说明文化差异对翻译语用意义的影响。
(1)联想意义。 同样的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例如:
曾缄译文: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
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p.51)
龙仁青译文: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
母亲般的情人脸庞,浮现在我心上。(p.3)
(2)表征意义 。人们日常生活里讲话的方式,用词等都会显示出他们的身份、地位及所受教育等。例如:
曾缄译文:
轻垂辫发结冠缨,临别叮咛缓缓行,
不久与君须会合,暂时判袂莫伤情。(p.63)
龙仁青译文:
帽子戴在头上,
辫子甩在背后。
“请慢走”,
“请留步”;
“心中难过”,
“重逢在即”。(p.50)
龙译中的“请慢走”,“请留步” 表现出了说话双方对彼此的尊敬。而曾译则不是很正式,是汉语当中随意且常见的表达方式。读者对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身份地位、行为做事、所受教育不能有较好地了解。
无论是怎样的文学作品,一经翻译就是在翻译一种文化。本文通过研究两种汉译版本,发现译者的文化背景势必会影响他的理解和表达。与此同时,译者翻译会根据自己的翻译目,对原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处理。为了使译文合乎读者的表达习惯,对部分语言进行改动, 基于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需要,译者会力求忠实于原文,包含文化信息的词语大多照直翻译,这直接导致了曾译更符合译文读者的表达习惯,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但其中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信息内容无疑会被忽视。龙仁青译本在传播藏族文化特色上贡献很大。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很多藏族的风俗、礼仪 等, 但译文被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有限。在翻译过程中如能借鉴龙译和曾译的长处,当然是最好不过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将翻译目的及对象作为依据,来尽可能的忠实于原文。
[1] 龙仁青等编著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12
[2] 仓央嘉措著.于道全等译《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及秘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10
[3] 柯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 蒋骁华 《符号学翻译研究》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石小兰 (199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青海,学历:硕士,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汉藏翻译研究。
H059
A
1672-5832(2016)06-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