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星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昙华林蔡广济旧居现状分析
邱 星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年轮、文脉和记忆,是一座城市的“根”,是城市最具内涵和魅力的独特风景。素有“武汉城市之根”美誉的昙华林为武汉市16大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之一。面积1.07平方千米的古街区域散布着文华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石瑛故居、钱基博旧居(朴园)、刘公馆旧址、瑞典领事馆、仁济医院、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等52栋优秀历史建筑和武汉近代史遗址遗迹。其中武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优秀历史文化建筑21处。
历史建筑;独特风景
昙华林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中部,花园山(原称崇府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西与得胜桥街相交,东与中山路相接。呈东西走向。长1220米,宽3米。清代成街,这从光绪九年(1883年)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可知。传昔有花园多昙花(古“花”与“华”通用)得名;又传因花匠用坛(谐昙)种花,蔚然成林,谐为昙华林。另一说出自《妙法莲华经》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耳”,意为宗教繁盛之地。
武汉的胡同多分布在昙华林和汉口老租界。而今,穿行在昙华林蜿蜒的小巷深处,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尽收眼底,林则徐、张之洞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痕迹,徐源泉、石瑛公馆、修旧如旧,圣诞堂、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文华学院等外国经典老建筑,让人仿佛伸手即可以触摸到历史老人那鲜活跳动的脉搏。
在昙华林,经常可以见到远渡重洋的老外,以及饶有兴致的“武汉胡同游”的本地人和外地人。昙华林,俨然成了武汉民间一日游的热门首选地,也是惟一可以穿越时空回望千年老武昌的处所。
昙华林文化街区,能保留至今且不断发展修旧如旧,不能不说是一种现代版的传奇。在这个“重开发轻保护”的大环境下,“保留”就意味着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放弃开发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这背后的冲突和艰辛不言而喻,它凝聚了武昌区历任领导和各界有识之士长期不懈的努力。
最初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东起鼓架坡,西接正卫街)。1946年,当地人将昙华林与正卫街、游家巷合并,统称为昙华林,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今昙华林街区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南抵粮道街,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甲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全长1.2千米。
由于昙华林地处武昌古城内东北角,地势较高,无渍涝之忧,历来就是一个适宜居家、兴教与办学的好地方。历史上此处曾有三义殿、罗汉殿、正觉寺和灵瑞院等众多佛道教建筑,现已损毁。近代以来由于外商和教会的到来.这里成为近代历史优秀建筑荟萃之地。
据有关资料记载,花园山曾是明代“崇阳王府”驻地,“历四王”149年。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则徐调任湖广总督驻武昌,在昙华林东端建“丰备仓”(今十四中学操场处),屯粮以备军需,奠定此街的雏形。1861年汉口开埠后,这里形成美国、英国、瑞典、意大利等四国教区,由于大多数教堂都开办了附属学校,昙华林一带的学校也特别多。此地先后出现的各类教育机构就有二十多所。最有名气的当属同治十年(1871年)在此开办文华书院(后改文华大学)。1864年西医传入武昌,昙华林地区出现了圣若瑟医院(今为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仁济医院(1949后并入武汉市三医院)等早期西医医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昙华林创办湖北军医学堂,培养了第一批西医人才。清末,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1938年,时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与一大批文化精英住在这里,进行保卫大武汉的抗日宣传工作,为武汉少见的一个历史遗存集中之地。
徐源泉别墅
该别墅位于昙华林141号(公认的徐源泉公馆坐落在武汉新洲,并非此别墅),现存三栋建筑,建造于1930年前后,甲栋为西式(法国别墅)风格双层建筑,乙栋为中式风格单层建筑,丙栋为中式砖混结构庭堂建筑,半山有琉璃瓦六角亭。三处建筑保护较好。三栋建筑皆为徐源泉当年房产。文革前为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用房,现为武警医院家属住房。
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的戈甲营94号的这座沧桑建筑。建造于1930年,是武昌地方警察局局长蔡广济的旧宅,是这座城市较早出现的私宅大院。因其是主人的显赫地位,这座旧宅如同这座或惊心动魄,或轻慢舒缓的古城,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说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一个世纪,1901年即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在全国创近代警政。1902年6月6日,湖广总督张之洞上书朝廷,创建全国首个以警察命名的警察机构——武昌警察总局。武汉是全国第一个拥有警察局的城市。1936年6月,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公安局,统一称为警察局。近代警政体制逐步建成。武昌警察总局的建立不仅推动了武汉城市管理机制的建设,更为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反映出一个年代的经济,文化和艺术。蔡广济旧宅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平面对称,屋顶为人字坡仿西式屋面,建筑底部采取高台基,透空地下层。建筑群分前后两院,前院是迎来送往之地,显得宽敞大方。后院为居家生活之地,显得紧凑严密。整个建筑面积187.38平方米。建筑物相互连通,巧妙结合。
蔡广济旧宅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建筑的门廊,踏步,百叶窗,门框,和墙角处的包边处理手法,均呈现出西式韵味。门窗的木质分格,正面二层的斜坡窗,以及建筑内部的装饰细部等,则带有中式民居特色,使整个建筑灵活变化,富有时代的气息。
这座中西结合十分和谐的建筑,青灰色的外墙与红瓦屋顶相称,显得格外的华丽,踏上台阶,中间是供主人出入的双开红漆木门,两边是一个供随从人员出入的单开木门,房屋的窗户均为可调节方向的百叶窗,整栋建筑混为一体,显得庄重大方。虽然蔡广济旧住宅规模很小,但是还是运用的中轴对称的形式。
邱星(1993-),女,汉,湖北荆州,在读研究生,武汉纺织大学,环境艺术设计。
TU87
A
1672-5832(2016)06-01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