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
摘要: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杜郎口的成功带给人们这样一些思考: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平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力与强化学生思维深度的关系;如何平衡实现显性目标与关照隐性目标的关系;如何平衡学生与教师两个对等体的关系;如何处理学校教学模式与教师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学习杜郎口,要研究其严密完整的学习系统,学习其对教育执著的热情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关键词: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A-0034-04
一、“疯狂”的杜郎口
虽然到杜郎口之前,笔者拜读过了介绍杜郎口的一些文章,对杜郎口“另类”的课堂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但当我真正来到这里,还是被这所被无垠的麦田包围着的一所普通农村中学的课堂所震撼。这里有让人“着魔”的课堂,这里有学习上使不完劲的学生,这里有“狂人”般的校长。
——这是一所“疯狂”的学校!
说震撼,因为杜郎口的课堂已经超越了一般人所理解的关于课堂的认知。一个上午,笔者联系听了三堂课,走了五个教室。这些课的课堂结构基本相同:教师从不站在讲台前授课,课堂上教师的话寥寥可数,整堂课加起来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而学生生龙活虎,遇到发言则争先恐后,个个充满自信。45分钟的课堂,学生坐在自己位置上的时间不会超过20分钟。刚才全班学生还集中在教室前半部分读黑板上的内容,一不留神,所有学生又涌到后面一起读后黑板上学生写的知识要点。再一会儿,所有的学生都扑到了分布在教室三面及教室外面略显破旧的黑板前了。有的班级学生太多,四块黑板前面已经挤不下人,个别学生只能在教室角落的墙上书写起来。一只只捏着粉笔头的小手,犹如一只只麻雀不停地在黑板上啄食……这些场景是杜郎口课堂特有的景观。在这样的课堂上,看不到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上常见的学生做小动作、随便讲话等情况,更看不到学生睡觉的现象。
更神奇的是,课堂上的学生和教师丝毫不受听课者的影响。在一些课堂上,听课者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课堂中学生的人数,况且我们这些听课者不是很“老实”,常常会如赶集一样窜到教室前面再窜到教室后面,要是不看教师的工作服,你根本分不清哪个是上课教师,哪个是听课教师。
在杜郎口,我们确实看到了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这里,讨论声、读书声、演讲声、辩论声此起彼伏,这里的课堂就是“学堂”。在这样的课上,孩子们自信好学,他们善于分工与合作,勇于展示及表达,学习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我想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这就是我们所希望能拥有的学生。
在杜郎口,我们同样感到惊奇的是每天要召开教学反思会。“教学反思会”,被学校礼堂外卖学校资料的老师称为“反思文化展示”。这样的“展示”每天两次,上午7:30开始,下午1:30开始,每次大概半小时。“反思会”一般有教师反思和学生学习汇报两部分组成。在反思会上,我们听到一位老师点评刚刚听完的一堂课,指出这堂课的问题与不足等,接着上课老师根据同事提出的问题汇报自己的改进措施。在杜郎口,对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同事及领导的批评一定是直呼其名直指要害的,我们在崔其升校长的报告中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反思文化”的力度。
二、杜郎口之惑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只有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每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杜郎口也不例外。在震惊于学生课堂表现,赞叹于教师反思会上的真诚的同时,也多了一份思考,产生了一些困惑。这些困惑集中体现在如何平衡以下几对关系上:
(一)如何平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力与强化学生思维深度的关系
在杜郎口课堂上,学生学习始终处在积极的状态,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发出来,学生对于问题或文本的理解力在学生相互的质疑及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发展。这些知识的吸收与能力的提高应该是真实与实在的。但从课堂情况看,在问题的关键点没有教师干预及深度介入,在一些题目的讲解上极易出现蜻蜓点水、点而不透的现象,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这样的影响,会突出地体现在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身上。在一些语文课上,学生的朗读、合作、对话、知识巩固等方面的学习表现得比较充分,但对于文本的解读显得比较单薄,缺乏深度,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学生“静思”与“悟道”式学习不够。在杜郎口,课堂犹如打仗,一切看“速度”,谁想得快谁有理,谁抢得快谁赢得发言权。
(二)如何平衡实现显性目标与关照隐性目标的关系
一般来讲,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这样的目标一般是可以测量、检查、评价的。所以,在杜郎口的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按照这样的目标来设计,他们的学习内容或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可以观察、可以检测的,教室四周的黑板、学生使用的教辅资料、最后的学习反馈单等,是学习的形式,也是进行检测的手段。
杜郎口的课堂设计围绕着这些可测评的教学目标展开,但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显性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上。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或者学科核心素养,表明课堂的目标是多维的,可检测的知识目标和部分可考查的能力目标是我们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但不会是全部目标,类似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隐性目标在课堂上也应得到关注。如在我们听的《曹刿论战》一课中,学生通过自学与合作学习,对于文本的阅读、记忆、翻译以及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是扎实有效的,但对于曹刿的政治远见及雄才谋略的理解,仅靠学生之间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如果教师能够在这方面稍作提示或指导,若干年后学生可能对课上的其他内容都淡忘了,但对于曹刿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却记忆犹新,从而实现隐性目标的达成。
课堂上的隐性目标虽难以检测,但不是说教学中可以忽视其对孩子的学习或成长的意义,更不能将之排斥在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标之外。endprint
(三)如何平衡学生与教师这两个对等体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教师主宰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课上被动地听讲,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极大的抑制。面对这样一种教学现状,很多学校希望通过课改来改变现状。在这些学校中,杜郎口具有典型的意义,它已经完全颠覆了原来的课堂形式,学生冲到了台前,而教师退到了幕后。
但是,教与学、师与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面,不该有主与次、轻与重之分,缺失了哪一个面都不能称其为教学。在杜郎口的一些课堂,教师与学生离得太远,教师远离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知识引领。教师的真知灼见少了,教师的个性解读少了。当整个学校教育缺失了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缺失了教师高屋建瓴的引导,缺失了教师博学多才的引领,学生对于人生目标的追求很有可能不太高远。
当大部分课堂、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由学生支配,且过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张时,教与学、师与生的天平会过于向学生一边倾斜。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微调两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自主健康地发展。
(四)如何处理学校教学模式与教师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杜郎口的成功来自其鲜明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整个课堂由“六环节”组成,分别是“明确目标、分配任务、分组合作、展示提问、穿插巩固、达标检测”。这一模式就是杜郎口的课堂“标准”,即如果教师的课堂不按这样的流程走,那么这些教师的课可能是“不合格”的,更谈不上是“好课”了。
教师是一个高度自主的生命体,越是有建树有学识有抱负的教师,就越有鲜明的教学个性、教育理解。这些教学个性、教育理解必定会影响其教学风格或教学模式。钱理群给学生上《我与地坛》,读了两个多小时,读得热泪盈眶,读完一句话也不多说就下课了。这样的课堂留下了很多空白,但留给学生的却有很多。因此,教师的发展需要在课堂上不断探索与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一种方式同教师自己的语言特点、知识结构、个人特长等有直接的关系。教师的这些个性差异,形成了教师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学校可以推广某一种教学模式,但不应以此为借口扼杀教师的教学个性,消灭教师的教学风格,而应保持二者的适度平衡。
(五)如何看待外来参观者带来的“正能量”与“负能量”的关系
杜郎口每天有少则二三百人,多则两三千人前去参观学习,而学校师生的总数也不过一千余人。崔校长很有管理智慧,把前来听课的教师看成是一种推动学校发展的“资源”。他说因为要对得起听课者,所以课必须堂堂上得有效精彩,学生必须时时充满活力。从这点来讲,参观者确实给杜郎口带来了“正能量”。
但不断涌入的参观者也让人担忧。在一些课上,听课者要比上课的学生还多,挤占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在一节数学课上,听课者站在了学生活动的通道上,上课老师不止一次要求听课老师留一些学生走动的空间。同时,因为要考虑听课者的需要,所以每一节课都必须有鲜明的杜郎口特色。正因为这样,我们看到的所有的课,都有学生讨论、学生讲题、学生争论……主宰课堂的基本都是学生,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评判者。教师的价值引导因而大大弱化,教师的学习经验被搁置一边。当所有的学习都由学生自己去摸索,就像当代人学习做饭从钻木取火开始一样,同样可能是低效和无意义的。
当把听课教师作为一种资源,甚至依赖这样的资源时,教学就不仅仅是师生双方的事了,而是演变成作为师生的“演员”与作为听课者的“观众”双方的事了——一堂堂课变成了一次次表演。这无疑是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本真建构、教学活动的自然开展的。
三、杜郎口的启示
唯有学习才能进步。既然杜郎口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前进了一大步,为我们树立了一根标杆,那么它一定会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如何学才是关键。
(一)冰山只显一角——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关注名校整体的学习体系
我们看到的课堂仅仅是这所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冰山一角”,也是最鲜亮的部分。我们看不到的隐性的东西往往是本质的东西,它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能让课堂这块色彩鲜亮起来的其实是背后包括管理制度在内的一套严密的学习与管理系统。如果没有课前的学生预习,没有目标清晰的学案导学,没有成熟的小组合作机制,没有到位的评价体系,我们就不可能看到高度投入、激情饱满、侃侃而谈、忙而不乱的学生学习场面。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学校同样按杜郎口的模式排布课桌,分配座位,但结果大相径庭,最后不了了之。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只学到了他们的皮毛,缺少了内在的支持系统。
(二)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要研究名校的成长规律
名校的成长都会有一些自身的规律。学杜郎口等名校,最重要的不是学模式,而是通过对名校成长规律的研究,理清名校的变革路径,发现共性的东西,有针对性地借鉴与学习。
名校改革的真正动力来自学校内部的“突围”。这些学校改革之前大多是处在管理混乱、质量低下、状况百出的状态。越是处于濒临“死亡”的境地,改革就越可能彻底,无论是杜郎口中学还是洋思中学及后来的永威学校,都有类似的情况。改革只有具备了内生性的条件,才能成功。
名校在学习中改变,在学习中成长。1981年蔡林森在洋思中学提出了“当堂教,当堂学,当堂完成作业”的课堂教学要求,接着逐渐成熟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1997年崔其升任杜郎口中学校长,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学习了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经验,结合自己对课堂的理解形成了杜郎口“10+35”课堂模式。名校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
名校能够站立是因为它有严密完整的学习系统作保障,而名校能形成完善的学习系统,是因为他们自身在不断反思与改善。崔其升在《杜郎口中学为何取消导学案》一文中写道:杜郎口,它曾经学习洋思中学的讲学稿,创造了半个中国的学校都在使用的导学案。如今,它又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全校取消导学案。崔校长之所以取消导学案,因为他觉得“过度依赖导学案有可能会阻碍学生一系列能力的提升,例如自主能力、质疑能力、联想能力等”。[1]我们通过梳理这些名校的成长轨迹发现,名校就是在不断自我反思完善中发展强大起来的。改善力是最大的发展力。endprint
学习杜郎口,也会遇到“刻舟求剑”式的难题。杜郎口是一艘航行在教育海洋中的船,你看到的只是一时的影像,它会随着自身的发展而不断移动自己的位置,改变自己的方向。我们看待杜郎口,极有可能是站在了一个静止不变的点来理解它,我们学习到的很有可能是他们正在改变或者已经扬弃的东西。所以,我们学习杜郎口,主要学习杜郎口的对教育执著的热情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三)学之无道,行之不远——要学名校的“道”而不是“术”
“术”即技术技艺,它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人们行为处事的方式。“道”即事物的内在规律,它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向。“术”是显性的,易于引人注目,“道”是隐性的,其重要性不易察觉。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对显露在事物外表的“术”更感兴趣,而对深藏内核的“道”无心探究。但“术”具有“不可扩展性”,具有特定的情景性,不能自我创新,难以举一反三。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学校到杜郎口学习了半天,回去就把教师的讲台撤了,把学生的课桌围起来了,但实验的结果是课堂活了,学生乱了,成绩降了。名校的“道”,就是学校深入各个层面的办学理念,就是支撑课堂的学习系统等。四川武侯实验中学的李镇西校长到杜郎口学习后深受启发,回校后在自己的两个班进行了教学实验,一个班按照以往的方法以教师讲为主,另一个班则要求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布置了作业:命一份试卷。第二天,李老师用自己的试卷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考查,结果自己看书的一个班级要高出另一个班级13分。李镇西学习回来不是简单地把学生的课桌围起来,也不是简单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而是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并创造性地让他们自主出题命题,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这就是学习之“道”。“术”好学,但不易成功;“道”难学,但易生长。学之无道,行之不远。
杜郎口是一部大片,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教育的惊心动魄,但不能轻易把大片的某些情景看成是自己的生活。学习杜郎口是有意义的,但学习仅是为了模仿就无意义了。杜郎口,是我们需要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需要的能力。但这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学生需要的全部。杜郎口,只能代表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如果整个社会都采用同一种模式来培养人,那么很有可能培养出的是单一性格或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我们需要的是多元的教育,我们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学生,而杜郎口不能为我们解决所有问题。
很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决定杜郎口只有一个,教育神话难以复制。杜郎口的意义主要是精神性的,它为中国教育树立了一块丰碑。这不是为某一种模式,而是为怀揣教育理想并勇于开拓的教育人立下的一块丰碑。
参考文献:
[1]崔其升.杜郎口中学为何取消导学案[J].校长,2012(12).
责任编辑:丁伟红
Reflection on Success of Dulangkou Middle School
CHEN Ping
(Xidong Senior High School, Wuxi 214105, China)
Abstract: Dulangkou Middle School really treats students in class as the main subjects, which motivates people to reflect on such problems as how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utonomous exploration and their thinking styles, how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icit goals and implicit goals, how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teaching modes and teacher individual development. We learn from Dulangkou Middle School in strict and complete learning system, enthusiasm about education, and the spirit of constant self-transcendence.
Key words: Dulangkou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subjectivity; school developmen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