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立新
(长沙大学长沙文化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22
关于毛泽东手迹《归国谣·今宵月》的探讨
喻立新
(长沙大学长沙文化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22
摘要: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亲笔书写并送给了著名作家丁玲三首诗词,《归国谣·今宵月》为其一,但该词系何人何时何地所作尚无定论。笔者认为该词是毛泽东于1917年夏天游学期间,在宁乡沩山密印寺所作。这首词赞美了月色下的沩山,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此顿悟救国救民的大道理后开朗的心情。
关键词:毛泽东;归国谣·今宵月;游学;密印寺
有多种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了一首词——《归国谣》: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这首词现存有毛泽东的一幅手迹,最早刊登在《中国风》1992年11月创刊号上。“归国谣”本是词牌名,后来有人根据词意,给这首词另加了一个标题“今宵月”,所以称之为《归国谣·今宵月》。当年《中国风》创刊号连同这首词一起刊登的毛泽东手迹还有《贺新凉》和《临江仙》各一幅。三幅手迹均来自著名女作家丁玲,据其回忆是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亲笔书写并送给她的。她说“他(指毛泽东)同我谈话,有几次都是一边谈,一边用毛笔随手抄几首他自己作的词,或者他喜欢的词,有的随抄随丢,有几首却给了我,至今还在我这里。”[1]那么,《归国谣·今宵月》这首词是毛泽东“自己作的”还是“他喜欢的”呢?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体味再三,我个人倾向它(即《归国谣·今宵月》)是毛主席之作。这是从字句上,表现手法上,和其他诗词比较之下得出的这个看法。”[2]国防大学教授萧永义先生上个世纪末出版了一本书——《毛泽东诗词史话》,书中从四个方面论述《归国谣·今宵月》可能是毛泽东所作[3],主要理由有如下两点:一是“毛泽东的三幅手迹中,《临江仙》一幅,题下注有‘黄兴·北京’字样,经查,确系黄兴到北京之作;《贺新凉》一幅,题下无注,系作者自己作品。这幅《归国谣》题下亦无注,同系作者自己作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二是“毛泽东诗词喜用‘直’字,如‘直下龙岩上杭’、‘直上重宵九’;喜用‘都’字,如‘洒向人间都是怨’、‘一片汪洋都不见’、‘都是人间城廓’;喜用‘白’字,如‘漫天皆白’、‘一唱雄鸡天下白’、‘歌未竟,东方白’等。《归》词正好用了这些字,词中‘把’字、‘彻’字也近乎毛词口气。如‘把汝裁为三截’、‘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搅得周天寒彻’、‘衡阳雁声彻’等。‘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与他的‘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在句式、节奏乃至音律上也非常接近。”十多年后萧先生又在《党的文献》上发表文章,除重申了原有理由外,针对有人认为《归国谣·今宵月》“是毛泽东抄录近代杰出革命家黄兴的词作”,指出“多来年,一些研究者遍查了与黄兴有关的文献资料,始终未见《归》词踪迹。”[4]因此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归国谣·今宵月》为毛泽东自己所作,多种毛泽东诗词集收录该词就是证明。
其实,臧、萧两位先生并未完全肯定《归国谣·今宵月》为毛泽东自己所作,萧先生甚至认为将其编入毛泽东诗词集“未免操之过急”,并感叹“十年未解天边月”[5]。值得注意的是: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并于2003年12月修订重印的《毛泽东诗词集》没有收录该词。因此,《归国谣·今宵月》一词是否系毛泽东自己所作,虽经专家学者多年查考,但尚无定论。
图1 毛泽东手迹《归国谣》
《归国谣》,又名《归自谣》,双调,三十四字。具体格式如下:
平仄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平平中仄平中仄(韵)。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6]。
由此可见,《归国谣》上下阕各三句三仄韵,句句用韵,一韵到底。然而毛泽东手迹《归国谣·今宵月》中,上阕尾句韵脚“失”(shī)为平声,与其它韵脚也不相押。
笔者老家与毛泽东家乡湘潭韶山相邻,口音几近一致,有次偶然用老家方言试读该词,则朗朗上口,句句押韵。其中“失”在湘潭方言中与“摄”(shè)相近。后来对毛泽东诗词进行通读,发现毛泽东作诗填词,用韵喜从他家乡的方音,如《西江月·井岗山》、《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等。因此,《归国谣·今宵月》一词为毛泽东所作应可肯定。
关于毛泽东填写该词的时间,有人从追求其政治含义入手,认为是毛泽东1919年12月为驱逐张敬尧而赴京时所作[7]。另有人推测是毛泽东于1918年三四月间与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游历期间所作,认为这首词“当是写的毛泽东与蔡和森夜间行路所见景色与感受”[8]。还有人认为,这首词似为毛泽东1917年游学期间所作,具体地点为安化县境内一条不知名的河边沙滩上[9]。
笔者认同“《归国谣·今宵月》似为毛泽东1917年游学时所作”的观点,但认为填词地点应在湖南宁乡沩山密印寺。
密印寺始建于唐代,是南禅佛教沩仰宗的祖庭,位于宁乡西部风景秀丽的沩山上。1917年暑假期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青年毛泽东邀同学萧子升走出书斋,以“游学”的名义,来到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地进行社会调查。他俩一把雨伞,一个布包,剃光头发,赤脚草鞋,身上不带分文,全靠替人写字换来食宿。毛、萧二人从长沙出发,首先来到宁乡,听说密印寺乃千年古寺,于是慕名前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萧瑜(即萧子升)在国外出版了一本英文版的回忆录,后来编译为中文,书名为《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其中有“沩山的寺院”一章,记载了毛、萧二人在密印寺留宿了三天两晚的活动经过,其中主要是两次会见方丈。尤其是第二次会见方丈,他们谈了很久,也谈了很多,但主要谈论的是有关儒、释、道等方面的议题。方丈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贯穿了佛教和人生的真谛,在于救人救世,悟彻大本大源。毛泽东由此顿悟了救国救民的大道理,即“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 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10]。后来这个大道理发展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一个基本观念——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现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所以毛泽东一直对沩山之行念念不忘。据说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斯诺谈话时曾提及此行;1948年与卫士李银桥交谈中又曾提及此事[11];1955年12月,毛泽东接见了中共宁乡县委书记张鹤亭,亲切询问了沩山密印寺的情况。当时他意味深长地叮嘱张鹤亭道:“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要好好保护起来”[12]。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为了筹建“毛主席早期在宁乡革命活动纪念馆”, 宁乡县革委会专门成立了“毛主席革命纪念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毛泽东当年游学宁乡期间的许多当事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就有一个叫法一的和尚。法一是毛、萧二人当年在密印寺期间结识的一个小和尚。萧子升回忆录说,“法一,十五岁,很会说话,字也写得很好。从我们初到那里起,他就引起我们的注意”[13],书中对法一叙述较多,可见作者对法一印象之深。毛泽东也没有忘记法一,他在1948年参观陕西省佳县白云山庙时就忆起了法一,特别记得法一还曾请他在“扇面上题了字”[14]。
法一和尚在接受调查时也提到曾请毛泽东在一把纸扇上题过字。他回忆:毛泽东与萧子升留宿的第二天,与方丈长谈后已是黄昏时节。他陪同毛、萧二人沿沩江散步,直到深夜才回到住处。三人在留宿处后坪观月,毛泽东诗兴大发。因留宿房间没有桌子,毛泽东只好来到隔壁的斋堂,在斋桌上写作了一首诗词。他当即请毛泽东将其题写在一把纸扇上。遗憾的是,纸扇毁于第二年(1918年)密印寺的大火之中。
关于那首诗词的内容,法一说:“诗词是写景之作,与那天傍晚的散步有关,其中有月呀、山呀、溪呀什么的……”。如此说来,那首诗词应该就是《归国谣·今宵月》。因为,与毛泽东有关的诗词中,含“月、山、溪”的唯有其曾经手书过的《归国谣·今宵月》。特别是这首词中“清溪”二字更令笔者对此深信不疑。
沩山溪多,有许多地方就以溪为名,例如:塅溪、蒿溪、沩溪、八角溪等。其中有一条小溪叫清溪,发源于清溪坳。清溪之水就在密印寺门前流入沩江,所以密印寺所在地就叫清溪村(2010年与沩山村合并)。
清溪之名在唐代即已有之。从大沩山走出去的诗人齐己,系唐末著名诗僧。其诗作中有三首标题含有“清溪”二字:《寄清溪道友》[15]、《寄清溪道者》[16]、《夏日寄清溪道者》[17]。因齐己系佛门中人,所以单从诗的标题就可看出,清溪乃佛门之地。其中《寄清溪道者》曰:“万重千叠红霞嶂,夜烛朝香白石龛。常寄溪窗凭危槛,看经影落古龙潭。”最后一句中“龙潭”二字透露出清溪就在沩山,清溪道者乃密印寺僧人。沿密印寺门前的沩江而下,穿过风景秀丽的百叶坡就是“沩山三十六景”之一的“老龙潭”与“小龙潭”。两个“龙潭”所在村现在就叫双龙潭村。“老龙潭”深不可测,齐己还专有《龙潭作》一诗:“乍临毛发竖,双壁夹湍流。白日鸟影过,青苔龙气浮。蔽空云出石,应祷雨翻湫。四面耕桑者,先闻贺有秋。”[18]
仔细琢磨,《归国谣·今宵月》应无政治深意,而是写实之作。沩山是一个盆地,四面青山环抱。清溪流入沩江的地方原有一片沙滩,长满了青草,可谓之“青滩”。这片“青滩”于1977年开垦成了良田。进入毛泽东留宿处要经过一线长亭。毛泽东留宿处围墙之外原有许多民房,自然有“鸡声、马嘶、人语”。这些民房直到 2008年才拆迁。
综上所述,《归国谣·今宵月》是毛泽东1917年游学期间在宁乡沩山密印寺留宿时所作。《归国谣·今宵月》一词,诗人用词清丽、造句新奇,描写了一个月夜之景胜:“今夜的月光一直把很遥远的地方都照亮,清亮的光辉不让青山消失。清溪之水却向长满青草的沙滩上流淌,此时雄鸡停止了啼唱,隐约听见有马嘶人语,眼前的长亭也露出了白色的曙光。”这首词赞美了月色下的沩山,也含蓄地表达作者在此顿悟了救国救民的大道理后开朗的心情。
参考文献:
[1]丁玲.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J].新文学史料,1982,(2).
[2]臧克家.读《毛泽东同志手迹三幅》[J].中国风,1992,(1).
[3]萧永义.毛泽东诗词史话[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
[4][5]萧永义.十年未解天边月——漫议毛泽东手书《归国谣》著作权归属[J].党的文献,2008,(5).
[6]张岳琦,张昕.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上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7]舒焚.谈新发现的毛主席手书词两首[J].江汉论坛,1994,(11).
[8]黄奇志.月寄人间无限情——读毛泽东诗词中的咏月章句[N].广西日报,2008-09-12.
[9]丁正梁.《归国谣》似为毛泽东1917年游学时所作[J].党的文献,2008,(6).
[10]喻立新.青年毛泽东与宁乡沩山密印寺[J].长沙大学学报,2012,(6).
[11][14]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12]宁乡县史志档案局.毛泽东与宁乡的三次亲密交往[EB/OL].宁乡县档案信息网,2011-10-10.
[13]萧瑜.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M].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15][16][17][18]王秀林.齐己诗集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校:余中华)
On MAO Zedong’s ManuscriptGuiguoYao·JinxiaoYue
YU Lixin
(Changsha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 China)
Abstract:In 1937, MAO Zedong wrote three poetries by himself in Yan’an and gave them to the famous writer DING Ling. One of these poetries is Guigong Yao·Jinxiao Yue; however, it is not certain about its creator, creation time and location yet. The writer believes that this poetry was created by MAO Zedong at Miyin Temple in Wei Mountain, Ningxiang in 1917 during his travel study in summer. This poetry extolled the Wei Mountain in the moonlight, and also implicitly expressed his good mood after obtaining the epiphany of saving our country and people there.
Key Words:MAO Zedong’s poetry; Guiguo Yao·Jinxiao Yue; MAO Zedong’s travel study; Miyin Temple
作者简介:喻立新(1966— ),男,湖南宁乡人,长沙大学长沙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地方历史文化。
收稿日期:2015-12-05
中图分类号:A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6)01-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