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词语的意思只需意会和感悟

2016-02-29 20:48李文举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意会警觉喷雾器

李文举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巢宗祺,在徐州《语文课程标准》培训会上,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上二年级的孩子,因为未将“蘸”字解释得跟标准答案一样,教师罚他抄写“蘸”字的解释20遍。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蘸,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孩子将标准答案抄够了罚抄的数量后,教师再问他懂得“蘸”字的意思了吗?孩子说没有。巢教授继续说:“这种抽象性的语言,让孩子一下子记住,还真不是件易事,也难怪学生记不住。因为,对孩子而言,什么是‘液体?什么是‘沾?什么是‘拿?……这几个概念同样也是极为抽象的。我不明白,原本一个手势、一个动作就可以理解的词语,为什么非要让学生记住如此‘科学的解释?”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巢教授解释词语的主张,对有些词语,不必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只要有些意会和感悟即可。

笔者教学苏教版六下《夹竹桃》一课时,也曾遇到类似的词语解释问题。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其中的“袭”字应该如何理解?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袭”字的原意是趁人不备而攻击。如:偷袭、侵袭等,引申义为及至、扑向等。如:春风袭面,凉意袭人。屈原在《楚辞》中《九歌·少司命》里有这样一句:“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此处的“袭”字,与课文中的“袭”的意思一致。如果我们直接给学生呈现这些答案,他们一样难以形成准确的认知。倒不如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语境,意会该词的意思,更容易让他们记住。当时,笔者是这样引领学生感悟“袭”字的意义的:

1. 生(读):“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2. 理解“袭”字。

(1)师:“袭”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袭”字的意思是突然的,没有防备的意思,根据“偷袭”“袭击”的意思来理解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这句话,肯定学生能够利用熟悉的词语来理解新词语的意义,然后得出共识:“袭”字写出了夹竹桃浓烈的香气扑鼻而来,它根本不理会你接不接受它。

(2)师:一个“袭”字,让你感觉到它的香味怎么样啊?

生:浓烈。

(3)小结:是啊,你往那儿一站,那浓浓烈烈的花香,便猝不及防地扑鼻而来,让你想躲都来不及啊!大家明白这里的“袭”字的意思了吗?

生:(齐)明白了!

笔者以为,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以及生活积累,让学生朗读、品味、交流,理解语言文字,确实要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许多。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语言文字方面堪称典范,尤其他对一些难词的处理,更值得我们称道。他在执教苏教版三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遇到了“警觉”一词,他发现学生对这个词语不太懂,就说:“看来,‘警觉这个词语的理解需要于老师帮一下忙了。下面,于老师就和同学来表演一下。看了我们的表演,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但你也不一定说得出,我也不要求大家说。”接下来,于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和自己一起表演。一个学生读书,一个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读)“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师表演杂草。他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雨,而是除草剂,是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生:懂了)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多数词语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深谙此道的于老师,没要求学生给“警觉”这个词语下“准确”的定义(当然于老师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感悟,进而“意会”出了“警觉”的意思,这就已经完成了理解词语的任务。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具体地感悟较难理解的词语呢?最重要的途径还是结合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来理解。苏教版三上有一篇课文叫做《学会查“无字词典”》,文中就介绍了从生活中理解词语的例子:爸爸让聪聪观察“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帮助他理解词语“骄阳似火”的意思;让他观察“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帮助他理解词语“惊涛拍岸”的意思。由此看来,要理解某些词语,完全可以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是说,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对许多词语的理解和感知,我们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强记那些看似标准的词语解释,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更可能使学生因理解掌握的艰涩而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词语的时候,可能只是对它有了一个初步了解,理解活动远未到此为止。在学生课内外阅读活动时,或者看电影电视时,或者与别人交谈时,学生还会多次与这些词语见面。他们每接触到这个词语一次,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就深入一步。耳濡目染之下,这些词语就会出现在他们的笔下或口中了。因此,对于许多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大可不必急于让他们“储存”起标准答案来,完全可以让学生先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者索性放一放,等待他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时机出现。

(作者单位:徐州市沛县教研室)

猜你喜欢
意会警觉喷雾器
《重新派遣》中的战争创伤书写
论柯林斯的意会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今夜
不同喷雾器喷药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控效果
喷雾器新传
认知警觉机制的研究与展望∗
设置加固扣带的背式喷雾器
警觉与时间期待效应综述
陈思照:音乐可让两岸神通意会
意会(TASTE ITALY)正式上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