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东黄 莺(重庆三峡学院 团委,重庆 40400;重庆三峡学院 文学院,重庆 40400)
新媒体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李建东1黄 莺2
(1重庆三峡学院 团委,重庆 404100;2重庆三峡学院 文学院,重庆 404100)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愈发明显,尤其是对身居“象牙塔”内的高校大学生影响更为深刻,使其在思想和言行上无不烙上新媒体时代的“印痕”。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效果,一方面可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受教育面,拓展教育和学习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存在诸多的负面效应,增加了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教育引导的难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长期以来以显性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在新媒体时代遭遇了重大挑战,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依托新媒体,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将隐性教育作为显性教育的有益补充,双管齐下,无疑是做好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黄莺(1990—),女,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教育与教学。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主要表现为数字报纸、手机电视、移动客户端、多媒体网络等形式,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以此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满足人们碎片化的各种需求。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新媒体载体为手机、QQ、微信、微博、论坛等,这些载体都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习惯性的运用使在校大学生对新媒体产生强烈的依赖感,通过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数量日渐减少。正因为新媒体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那么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必定成为应然之事。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其特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更具隐蔽性、间接性和渗透性,融教育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具有学术性,也没有固定的教育范式和教育场地,主要侧重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开发。当然,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共同体。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教育内容的隐藏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是以一种隐藏的方式,间接地、自然地将知识传输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使其不自觉地进入教师设定的情景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2.教育过程的超越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教育的时间和场所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时刻学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教育资源的多样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说教模式,在载体选择上的空间较为广泛,可利用的资源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因而教育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感染力,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吸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道德素质、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中应用广泛,并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表现为双重效应,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养成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全面了解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其正面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1.新媒体拓展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高校传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各个层面将教育内容用传播的形式展开。新媒体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新兴媒介,有丰富的数据端、各种应用软件和多媒体网络平台,是高校学生从外界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主要媒介,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这些优势,融教育内容于网络,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浏览网络资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教育内容融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新媒体提高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和涉猎;网络平台的多样性也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供了便利。网络上各种极富感染力的信息,使学生不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这样就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枯燥古板的教育模式,增添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改为主动获取,无形中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轻而易举地达到了一种隐性的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作用
1.新媒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大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目前看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坚定的思想政治信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种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普及运用,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趋于多样化。而网络中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冲击,一些极端的、偏激的、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言论会误导大学生的言行,引发大学生群体在自我价值上的迷失,从而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信任危机。正是由于新媒体的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使得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判断善恶、去伪存真、去糟取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已成为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也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2.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增强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目前,高校大学生运用最多的新媒体载体主要有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形式,这些新媒体载体的共同特征就是虚拟性和交互性。调查显示,大学生通过这些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时,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已成常态,虚拟的网络身份使得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交流互动的自由度大大提高,诸多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心理需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得到了满足。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对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新媒体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感,参与现实中的各种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次数越来越少,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混淆,甚至造成部分大学生性格和情感上的孤僻和冷漠,进而产生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这无形中增加了高校运用新媒体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同时也是目前高校利用新媒体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基于新媒体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和负面作用,高校理应采取相应的策略,进一步加强新媒体的正面作用,抵御其负面影响,使新媒体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有效应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一)转变观念,发挥优势,探索思政教育学生主体化教学模式
面对新媒体的日益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抛弃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高校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新媒体知识,掌握新媒体的运用方法和技巧,充分融入新媒体虚拟空间,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其次要结合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隐蔽性、共享性、及时性等特征,发挥新媒体在学生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将其优势运用于对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程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后要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情感交流为纽带,以新媒体为载体,移情换位,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营造平等、自由、愉快、和谐的教育氛围,引导和激发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兴趣。
(二)实时监督,正确引导,构建新媒体隐性思政教育平台
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复杂性,使高校在开展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面临诸多的问题。因此,构建高校新媒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新媒体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增进交流,并对学生的言论和情绪进行实时的监督和疏导是势在必行之策。新媒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实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拓展,该平台要想健康运行,就必须建立一支政治水平高、新媒体业务熟练、综合素质高的评论员队伍,囊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学生骨干。其主要任务是对平台进行实时监督和维护,并利用该平台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热点事件,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和互动,正确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在参与讨论和互动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撒播和传递正能量。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但新媒体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在利用新媒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锐意创新,正视新媒体的“双刃剑”效应,发挥优势,重视不足,使新媒体能够在高校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其最大功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钱正宇.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和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57-58.
[2] 龚翠英.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J].高教论坛,2012(1):14-17.
[3] 潘伟,宇文利.关于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33):52-54.
[4] 滕晓雯,曾长秋.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和掌控[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166-171.
[5] 滕晓雯,曾长秋.试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67-171.
[6] 孙永林.论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及其启示[J].城市地理,2014(18):175.
[7] 赵紫薇.新媒体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122-123.
[8] 赵莉.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J].才智,2014(30):46-47.
作者简介:李建东(1985—),男,河南林州人,硕士,重庆三峡学院校团委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教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223-02